标题:资深香道玩家 苏轼 内容: 千百年前,深院焚香是古人日常里的优雅。 而谈起古人香事,一定要说说这位香道资深玩家、男神级人物苏轼。 焚香一炷,尘外藏心▼千年以前:香道高手,男神苏轼年少时,最爱东坡先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好一派潇洒不羁,狂放豪迈。 无怪乎亦有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先生之旷达,非我辈可及。 恣意如他,却也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的小清新。 一生坎坷,阅尽百态的东坡先生,终悟得人生最有滋味的乃是清淡的欢愉。 恬淡恰当,不浓不烈,这样的生活,岂不是最好? 文艺如他,上得书房,又下得厨房,细研烹调之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此创出一道东坡肉流传于世,老饕莫不爱之。 虽几经宦海沉浮,苏轼却一生性情,不改天真本色,既是个文艺青年,又是个资深吃货。 而不为众人所知的是,他更是一位香道高手。 宋人喜香,偏爱丰富的香型,其所用的香品要经过精心调制,当时称之为合香。 宋代的风雅之士普遍掌握制香技巧,讲究亲自炼制合香,并以发明独家秘方为乐趣,可以说,那时的私家香方,就如现在的私房菜一般盛行。 苏轼便极擅此道。 有后人依据散落在史籍中的点滴片段,试着还原出千年前东坡先生品香与制香的情形:正月初七,一场春雪飘洒而至,似乎专为苏轼已酝酿了很久的雪中春信印香而来。 取自院中999朵梅花的芯中之雪,带着花粉融化成水,仍散发出幽幽梅香。 苏轼亲自备好香药,以梅芯雪浸润、调和、蒸制、冷却,手法娴熟,心神合一。 雪落无声,梅香盈室。 明代文学家屠龙曾就苏轼合香与品香的境界言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 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 可见,苏轼可谓深谙品香之道了。 作为资深玩家,苏轼对香的钻研可不止于此。 除了品香、制香,喜欢奇石又有设计天分的他竟还自创出一款奇妙的香器。 他利用香炉生烟的特点,独创了一款名为小有洞天的袖珍室内景观:为特别喜欢的一块美石配了木质底座,并特意将底座内部做成空膛,将小香炉放置其中,在底座紧贴山石的地方开有若干小孔。 如此,一旦燃香,烟气丝丝缕缕,从石根畔的孔窍中溢出不绝,依着山石袅袅上升,宛如云烟出岫,书斋内幽香萦绕。 如此妙法,一时流行于文人雅士间。 彼时,香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还是寻常市井人家,皆好此道。 宴饮、夜读、凝神、小酌、安眠宋人的每个生活场景里、街角巷陌间,几乎都有隐隐浮动的馨香相伴。 千载之后:燃香一炷,尘外藏心白云千载,倏忽而过。 诗书笔墨间,一缕香悠然,那伴随古人雅致生活的传统香文化一直绵延至今。 正所谓:氤氲千年,香事未了。 东坡先生的千古风流、旷世才情为后人钦羡,其私家香方如东坡闻思香等也随之流芳于世。 《陈氏香谱》、《洪氏香谱》、黄庭坚《制婴香方帖》等香道著作,也可让后人寻踪觅迹,得窥一斑。 虽今人匆忙,颇多喧嚣纷扰,然而与古来爱香者同好之人,亦不乏其数。 燃香一炷,尘外藏心。 于凡尘俗世间,隐一颗悠然恬淡心,寻片刻安逸宁静处。 如此,岂非最难得? 所谓香道静心,静,最是难得。 何妨以古人之心,行今人之事。 取香器一盏,燃馨香一炷,幽香袅袅,令人心驰神游。 纷繁俗世中,香气氤氲里,终可觅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 浮生半日,清居有致。 在云起莲生间,寻到心安处。 想必,自可应了东坡先生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发布时间:2024-10-19 10:56:42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