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箬庵通问禅师悟道因缘 内容: 箬庵通问禅师悟道因缘杭州南涧理安箬庵通问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俞,吴江人。 通问禅师自幼失怙,体弱多病,却经常纵酒自娱。 至十六岁,始自警醒云:奈何使身心无措足之地哉! 于是发奋读书,博通内外。 一日,通问禅师游山寺,偶然翻阅《楞严经》,上面讲:此身及心,外洎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即心生疑惑。 于是便特地前往磬山,向圆修禅师请教。 圆修禅师便教他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 一天,圆修禅师陪一位客人站立在涧边,提举《金刚经》。 当时,通问禅师多嘴,说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圆修禅师突然转身,向他逼拶道:如何是其心? 通问禅师被这一问,顿时茫然自失。 通问禅师二十四岁时,为婚事所逼。 迎亲之夜,他偷偷地逃至武林,投南涧理安寺,从法雨石佛禅师落发。 受具足戒后,通问禅师一度奋志用功,以求克期取证。 夜间,他曾跪在佛灯下,单提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猛力参究,却无所得。 后听说金粟圆悟禅师在北禅(禅院)接众,通问师遂前往参礼。 虽蒙圆悟禅师痛棒垂示,通问禅师却仍然未能契旨。 于是他重新回到磬山,继续参学。 一天晚上五更的时候,通问禅师正在用功,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山岩间发出凄厉的回声。 通问禅师当即疑情顿释,目前净裸裸地了无一法可得,身心庆快无比。 于是作偈云:千玄万妙隔重重,个里无私总不容。 一种没弦琴上曲,寒岩吹落五更风。 第二天,通问禅师便将此偈呈给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一见,便问:玄妙即不问,如何是隔底句? 通问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圆悟禅师拈拄杖便打。 通问禅师从此疑情顿起,如石头堵在胸中,郁郁不安。 圆修禅师见通问禅师疑滞未消,便作颂开示道:千波万浪隔重重,识得源源处处通。 根境脱然全体用,拈来物物始从容。 通问禅师看了圆修禅师所写的颂,心中也明白它的意思,只是临机不得活脱自由。 后来有一天,通问禅师看百丈并却咽喉唇吻之公案,恍然有省,遂作偈云:并却咽喉唇吻,在人口阔一尺。 夜半露柱相逢,横吹无孔铁笛。 [百丈并却咽喉唇吻之公案的具本内容是:一日,沩山、五峰、云岩侍立次,百丈禅师问沩山禅师: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 沩山禅师道:却请和尚道。 百丈禅师道: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 又问五峰禅师。 五峰禅师道:和尚也须并却。 百丈禅师道:无人处斫额望汝。 又问云岩禅师。 云岩禅师道:和尚有也未? 百丈禅师道:丧我儿孙。 ]第二天,通问禅师便将此偈呈给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道:露柱还有口么? 通问禅师道:炽然说。 圆修禅师道:道得一半。 通问禅师反问道:和尚又如何? 圆修禅师道:此问复何来? 通问禅师被这一点拨,心中恰如一团热铁火相似,所有疑滞,涣然冰消瓦解。 第二天,通问禅师将此感受告诉了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道:不得烧却眉毛。 通问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圆修禅师道:烧却了也。 通问禅师于是转身准备退出,说道:看这老汉一场败阙! 从此以后,通问禅师脚跟稳健,不再受人瞒。 后蒙圆修禅师付以衣法和拂子,开法于南涧理安寺,后移住夹山。 一生往来于江东各地,以修复废寺、安辑道侣为要务。 通问禅师道眼明白,说法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不愧一代高僧。 曾上堂云:我者里禅,无你诸人歇足处,无你诸人依傍处,无你诸人计较抟量处,直下团热铁火焰相似。 你才拟歇足,烧起脚跟了也。 才似依傍,燎却眉毛了也。 才拟计较抟量,自己早打失眼睛鼻孔了也。 你若一总不恁么,又有什么气息? 凑泊也凑泊他不得,躲避也躲避他不得。 除是你猛烈提取始得,这个猛烈提取已是蹉过多时也。 到这里你诸人作么生? 说到这里,通问禅师环顾左右云: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说完便掷拄杖归方丈。 通问禅师圆寂于顺治乙未年(1655)九月。 春秋五十二岁。 有《五会语录》、《磬室后录》等著作行世。 发布时间:2024-10-06 10:14:06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