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二】阿难。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劳。 则于鼻中。 闻有冷触。 因触分别。 通塞虚实。 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兼鼻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嗅闻性。 此闻离彼通基二尘。 毕竟无体。 当知是闻。 非通塞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通来。 塞则闻灭。 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则无闻。 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 必无通塞。 如是闻机。 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 是闻自当回嗅汝鼻。 空自有闻。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迅速抽动鼻子,抽动久了鼻根就烦劳启动起来,嗅闻时鼻中就有了冷的触受,区别开这个触受时,就会有通和塞的感觉,有虚和实的感觉,以至于有种种香、臭的气味。 这鼻子和鼻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烦劳生花的相状。 由于嗅闻在通和塞两种尘象中启动,汲取了物象,这就是嗅闻的本性。 嗅闻离开了通和塞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 所以应当知道,嗅闻既不是由通和塞之中产生,也不是从鼻根中产生,更不是从空无中生出。 为什么呢? 如果它是从通生出,就嗅闻不到塞,怎么能够感受到塞呢? 如果它从塞这里生出,就嗅闻不到通,如此又怎么能够嗅闻分别出香味和臭味呢? 如果是从鼻根里生出来,那就没有什么通和塞的感受,这样的嗅闻,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从空无中生出,这个嗅闻就应当返回来嗅闻自己的鼻根,其实空无只能嗅闻到空无,鼻根怎么能够涉入其中呢? 所以应当知道,鼻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 熟舐令劳。 其人若病。 则有苦味。 无病之人。 微有甜触。 由甜与苦。 显此舌根。 不动之时。 淡性常在。 兼舌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 发知居中。 吸此尘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离彼甜苦及淡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尝苦淡知。 非甜苦来。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来。 淡则知灭。 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 甜即知亡。 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 必无甜淡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虚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舌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不断用舌舐著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来,如果那人没病,就有淡甜的触受,甜和苦显现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动之时,就没有甚么滋味产生。 舌和舌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 由于舐吻在甜苦和淡两种尘象中启动,就汲取了物象,这就是知味的本性。 知味的本性,离开了甜苦和淡两种尘象,毕竟没有自身本性。 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舐尝到的甜苦味和淡味,既不是从甜苦味中产生,也不是从淡味中产生,既不是从舌根里产生,亦不是从空无里生出。 为什么呢? 如果从甜苦味里产生,就尝不到淡味,你怎么尝得出淡味呢? 如果从淡味里产生,那甜苦味就没有了,又怎么能够尝到甜苦味呢? 如果它是从舌根自己生出,就不会有甜、苦、淡诸尘象,应当知道,味根本来毕竟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从空无中产生,虚空自是虚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尝知的,另外,空无自是空无,舌根怎能够涉入呢? 所以应当知道,舌入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发布时间:2024-09-29 09:25:07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