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二因缘与现代生活 内容: 读到《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十二因缘的内容时,忽然想起来,以前学习《广论》十二缘起部分时,一位法师建议让作参考资料看一看,说讲的非常细。 那时候是一时的兴起,也没怎么看,所以这次再细细的读时,才看出了一点味道来,查了很多经论、注疏,折腾了好久,才想到意思弄得再明白都是人家的,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有没有提升、生命有没有改善,如果没有,搞了很多,觉得很懂了,结果长了慢心和知见,将来哭的还是自己啊! 心灵回归21世纪的新时代,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比起父母们那个时代,简直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商业、文化、咨讯、网络的膨胀,让人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国家如家,地球好像一个村子,彼此不再陌生。 时尚流行也不再被少数人左右,因为讯息瞬间变化。 追求高效、实用、快捷、便利的新方式,我们说真好,真幸福。 但事实上却不尽人意。 利益化的人我关系,不仅让彼此做作、虚假,甚是为己不择手段,伤天害理。 无限的需求、无限的占有,换来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 表面的现象,感官的刺激;浮躁的生命状态——心怎么能安? 焦虑、困惑、无奈、惆怅、愤怒、报复、吸毒、自杀……为什么会这样? 是老天不公,还是别人太可恶? 佛经上讲“相由心生”。 一味的向外去求,只会更加障碍我们清净的本性。 离佛性的觉悟、快乐背道而驰啊。 改变只有从心开始,从心回归。 在佛教绚丽灿烂的精神花园里,寻找我们生命的芬芳,修理我们颓圯荒芜的花园,恢复我们自性本来面目。 那要如何去修理那? 要先认识为什么有苦,轮回是怎么来的? 何处下手? 痛苦的根本经上说:“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 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 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因为有无明,所以轮回就这样开始了。 无明就是不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实的真相,执着与这个我,不相信因果缘起的道理。 所以造种种的轮回的业。 现代的生活中,似乎处处弥漫着这种味道:对于钱财、异性、名利等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满足,在金钱的数字里——三五个零不够、还要七八个零、十几个零……就如同一个饥渴的人喝盐水一样,越喝反而越渴。 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不择手段,抱怨成片、嗔恨不断。 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云亦云的过活。 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肆无忌惮的扼杀众生的性命。 还要用水獭皮、羊羔皮、狐狸皮等人们所谓的妙衣饰品,装点轻浮、虚伪的尊严,却还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它们在痛苦挣扎中含恨而死。 无数的命债谁来偿还那? !冤冤相报,无限循环。 人与人之间的信用薄如纸,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利用,甚至签了约还有毁约的。 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亲人反目为仇、不信道德的越来越多……正如《佛说阿含正行经》中说:“复痴心不解目不开。 不知死当所趣向。 见佛不问。 见经不读。 见沙门不承事。 不信道德。 见父母不敬。 不念世间苦。 不知泥犁中考治剧。 是名为痴故有生死。 ”因为无明,所以造业,感果、轮回痛苦不间断。 《佛说稻芉经》上说:“复次十二因缘法从二种生。 云何为二。 一者因。 二者果。 因缘生法复有二种。 有内因缘。 有外因缘。 外因缘法从何而生。 如似种能生芽。 从芽生叶。 从叶生节。 从节生茎。 从茎生穗。 从穗生华。 从华生实。 无种故无芽。 乃至无有华实。 有种故芽生。 乃至有华故果生。 ”缘无明所以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愁恼种种苦生。 如转动的陀螺,永远不会停下来。 所以要从根本无明断起,“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乃至…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愁恼种种苦灭。 ”看淡一些有一次,佛陀问弟子关于生命长短的领悟,一个弟子说:“数日间”。 又问一个弟子,他说在:“饭时间”。 又问了一个弟子,他说:“呼吸间”。 佛赞叹了他,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啊。 ”我们每一个人有生就一定会有死,而且是不定期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 《法句经》上说:“命如菓待熟,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恩爱,可婬入泡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认识无常犹如闪电般稍纵即逝、刹那不留,就会减轻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贪著。 《四十二章经》上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 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阿底峡尊者说:“勤行世间八法者,虽能获得暂时利益,来世必趋三途,受苦无量。 ”“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食过便无。 ”所以看淡一些。 三有轮回之乐,都是苦的自性。 想要远离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就一定要修行。 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要放淡一些对自我及欲望的执着。 放下几分,就会得到几分快乐。 憨山大师曾作《澄心铭》警策自己:真性湛渊,如澄止水;憎爱击之,烦恼浪起。 起之不休,自性浑浊;烦恼无明,愈增不觉。 以我取彼,如泥入水;以彼动我,如膏益火。 彼乱我真,乱实我生;我苦不生,劫烧成冰。 是故至人,先空我相;我相若空,彼从何障。 忘我之功,在乎坚忍。 习气才发,忽然猛省。 省处即觉,一念回光;扫踪绝迹,当下清凉。 清凉寂静,挺然独立。 恬澹怡神,物无与敌。 看淡一些,多一些欣赏、尊重和包容,少一些嫉妒、比较和抱怨。 华严札记鈥斺斒因缘与现代生活从心开始禅宗有一个公案,每个人都养两只狼,一只恶狼,一只善的狼,问最后谁能存活下去? 有人会说恶狼,有人会说善狼。 这就是我们心的两面性。 也是面对境界时的两种态度,是向外去一味的报怨、观过;还是向内去反照、反省自己? 我们的心识,分因位识和果位识。 因位识是因为无明所以我们造种种业,所有的业的行为都留在我们的心识中,留下的的种子或习气叫因位识。 这个种子或习气如果遇缘策发、结果叫果位识。 比如我最近心情很烦躁,因为一点磨擦就和别人骂了起来,我很生气。 但并不是因为对方或者是磨擦让我生气,而是因为在我的心识田里,已经积聚了很多不好的业种子,遇到对方这个缘,因位识转变成了果位识,所以才有生气这个的果。 都是自心的问题。 所以唯识上讲: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在识种子成熟所感的果。 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生活中如果在遇到重重的不公或大的逆缘时,就比容易释怀了。 培养内在的善良,多存感恩的心,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别人给与我们的,不是吗? 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等等都是别人提供的,即使我们自给自足,我们用的锄头、种子、化肥等等也是凝聚了很多很多人得辛劳和付出。 就连唯一属于我们的这个色身,也是父母精血和合而成的。 因为他人的付出和给与,所以我们得以生存,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种种的缘,我们不可能存活下去的。 所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及身边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随份随力地去做一些善行——慈善、放生、素食等等和十善业相应的;乃至于一个微笑、一个善念……也许别人并不知道,也许别人并不需要,但是最终却能开启我们内心所本具的慈悲和智慧。 让我们获得究竟的快乐。 从心开始,认识自我,放淡执著,多感恩、多关爱…… 发布时间:2024-09-09 08:10:14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