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九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三癸十一、制立甚深2 子一、辨甚深4 丑一、标复次,应知毗奈耶,由五种制立为最甚深。 丑二、征云何名为五种制立? 丑三、列一、学制立,二、犯制立,三、出离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 丑四、释5 寅一、学制立2 卯一、标列复次,略由五处,应知学制立为最甚深。 一、自在故;二、不自在故;三、显现尸罗坏过失故;四、显现喜乐鄙业过失故;五、彼二过失行不行故。 卯二、随释5 辰一、自在言自在者,若时所化不随烦恼势力而行,非诸烦恼令不自在,尔时即依如是所化自在学行,随意自在。 辰二、不自在不自在者,若时所化随诸烦恼自在而行,由诸烦恼令不自在,尔时即依如是所化不自在学行,制立不自在学处。 辰三、显现尸罗坏过失显现尸罗坏过失者,观诸性罪定不应行,制立随护尸罗学处。 辰四、显现喜乐鄙业过失显现喜乐鄙业过失者,谓观能障勤修善品,是故制立遮罪学处。 辰五、彼二过失行不行彼二过失行不行者,谓佛观彼自在所化过失不行,故无制立;观不自在过失现行,制立学处。 寅二、犯制立2 卯一、标复次,略由五处,应知犯制立为最甚深。 卯二、释2 辰一、明犯处2 巳一、征云何为犯? 巳二、辨2 午一、约障法辨2 未一、举有障4 申一、标障义谓能障碍所有善法,令不得生。 申二、辨障类当知此障略有五种。 一、慢缓障,二、有罪障,三、轻慢障,四、恶作障,五、所知障。 申三、释障相5 酉一、慢缓障慢缓障者,谓懈怠故,于诸善法不勤方便。 酉二、有罪障有罪障者,谓如有一,或由贪缠、或由瞋缠、或由痴缠、或由所余随一心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烦恼、随烦恼缠,坚着不舍。 酉三、轻慢障轻慢障者,谓如有一,不尊所学,于诸学中不甚恭敬,于其所犯不见怖畏而有所犯,犯已不能速疾发露,于大师所及诸学中性不尊敬。 酉四、恶作障恶作障者,谓如有一,相续染污恶作所触,于此恶作不能善巧究竟除遣,有怅、有怏[1]、有诸恶作。 酉五、所知障所知障者,谓如有一,心怀变悔,依因净戒不生欢喜;不欢喜故,不生适悦;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无如实知、无如实观。 由此因缘,名所知障。 申四、明障次由慢缓障之所触故,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为性执着;性执着故,复为有罪障之所触;为有罪障之所触故,于诸学中不深恭敬,喜乐所犯;喜乐犯故,便为轻慢障之所触;为轻慢障之所触故,生染污悔;不能除遣所生悔故,便为恶作障之所触;为恶作障之所触故,变悔转增;由此因缘,广说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便为所知障之所触。 如是名为障生次第。 未二、例无障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五种无障。 谓无慢缓障、无有罪障、无轻慢障、无恶作障、无所知障。 午二、约意乐辨2 未一、出毁坏2 申一、标过失复次,意乐毁坏者,于其所犯尚不能出,况能无犯。 申二、辨种类3 酉一、征云何名为意乐毁坏? 酉二、标谓略有五种。 酉三、列一、于精进无发起欲,二、于烦恼有染着欲,三、于所犯有起犯欲,四、于恶作无除遣欲,五、于等持无引发欲。 未二、明具足3 申一、标功德复次,意乐具足者,尚无有犯,况出所犯。 申二、辨种类3 酉一、征云何名为意乐具足? 酉二、标当知此亦略有五种。 酉三、列一、于精进有发起欲,二、于烦恼无染着欲,三、于所犯起无犯欲,四、于恶作有除遣欲,五、于等持有引发欲。 申三、引教证如世尊言:于所犯罪,由意乐故我说能出,非治罚故。 辰二、辨思求2 巳一、标复次,应由十处思求所犯。 巳二、释6 午一、于别解脱法谓由别解脱法故。 午二、于犯自相由广分别毗奈耶故,五犯聚中由犯自相故。 午三、于六重相由六种差别成重相故,谓制立差别、事差别、烦恼差别、穿穴差别、补特伽罗差别、时差别。 午四、于有余罪由无羞耻者,除波罗阇已迦,所余有残相故。 午五、于无犯由初业者,非初业者现所行故,由逼恼出离故,由障难出离故。 午六、于有犯由有犯者,时诸苾刍白大师故;由彼白已,大师为欲止当所犯,集僧众故;由僧众集已,制立所犯故。 应由十处思求所犯等者:此中十处,思求别解脱法,是为初一,当知即彼所受别解律仪。 思求犯聚自相,是为第二。 思求犯重差别,是为第三。 思求有余罪相,是为第四,谓除波罗阇已迦,所余有残相故。 思求无犯略有三种,谓由初业、由逼恼、由障难,是为第五、第六、第七。 思求有犯亦有三别,谓白大师,及集僧众、制立所犯,是为第八、第九、第十。 制立所犯已,复于后时随事开听,令得究竟无恼害故。 复于后时随事开听者:谓如前说:开许一切能无染污现所受用资生因缘故。 (陵本六十八卷八页5396)寅三、出离制立2 卯一、标列复次,略由五处,应知出离制立为最甚深。 谓无染出离故、逼恼出离故、障难出离故、无计出离故、说悔出离故。 卯二、随释2 辰一、别辨相5 巳一、无染出离2 午一、出无染无染出离者,谓如有一,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行,若善法增、不善法减。 午二、名出离由此因缘,便不染污。 由此无染即是出离,是故说为无染出离。 于小随小所犯法中者:谓所犯罪,少用功力而得还净,是名为小。 随彼制立所有学处,是名随小。 当知此唯遮罪所摄,如下自释,除性罪故。 巳二、逼恼出离2 午一、出逼恼逼恼出离者,谓若有遭困苦重病之所逼切,除其性罪,于余犯法随有所行。 午二、名出离由此逼恼即是出离,是故说为逼恼出离。 巳三、障难出离2 午一、出障难障难出离者,谓若见有命难现前,或梵行难,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行。 午二、名出离由此障难即是出离,是故说为障难出离。 巳四、无计出离2 午一、出无计无计出离者,谓若有一,游于异方,经行旷野匮乏之处,随有一种障难之法而现在前,随其所有应受用事求受用法而不能得,遂生敬畏受用此事,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犯。 午二、名出离由此无计即是出离,是故说为无计出离。 巳五、说悔出离说悔出离者,谓如有一,于五犯聚有余犯中随有所犯,遂于有智同梵行所,以毗奈耶秘密之法,发露陈说,如法悔除。 辰二、释所犯言小随小所犯法者,谓除性罪。 寅四、止息制立2 卯一、标列复次,略由五处,应知止息制立为最甚深。 一、清净故;二、防破坏故;三、为引接广大义利补特伽罗令入法故;四、为令圣教转增盛故;五、为遮防难存活故。 卯二、随释5 辰一、清净故清净故者,谓有清净所作已办诸阿罗汉,由彼已得极清净故,僧便于彼小及随小所有学处皆为止息。 辰二、防破坏故防破坏故者,谓于僧中一分苾刍,于有犯中生无犯想,于无犯中生有犯想;一分苾刍,于有犯中生有犯想,于无犯中生无犯想。 由此因缘,发起种种斗讼违诤,由此令僧不得安乐。 为欲静息此诤事故,僧众和合,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共止息。 辰三、为引入法为欲引接广大义利补特伽罗令入法者,谓如有一族姓高贵补特伽罗,于圣教中多有所作,僧遇彼人,无别方便可令入法。 为欲引接令得入故,僧众和合,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为止息。 辰四、为教增盛为令圣教转增盛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正现前时,无量有情于小随小众多学处不乐修学,未入法者不欲趣入,已入法者复欲离散,由此圣教渐渐衰退,不得增盛。 由此因缘,僧众和合,为令圣教得增盛故,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悉止息。 辰五、为遮难活为欲遮防难存活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现在前时,由小随小诸学处故,令诸苾刍难可存活。 为欲息此难存活事,僧众和合,白四羯磨,止息学处。 寅五、羯磨制立2 卯一、标复次,略由五种补特伽罗,于十羯磨,应知羯磨制立为最甚深。 卯二、释2 辰一、出十羯磨何等名为十种羯磨? 一、受具羯磨,二、结界羯磨,三、长养羯磨,四、同意羯磨,五、趣向羯磨,六、恣举羯磨,七、治罚羯磨,八、摄受羯磨,九、白二羯磨,十、白四羯磨。 何种名为十种羯磨等者:摄事分说:一切羯磨,略有二事为所依处。 一、有情数事为所依处,二、无情数事为所依处。 (陵本九十九卷十二页7438)此中十种,如彼配属应知。 辰二、喻五补特伽罗3 巳一、征云何五种补特伽罗? 巳二、列一、良慧喻补特伽罗,二、鹦鹉喻补特伽罗,三、炬烛喻补特伽罗,四、电光喻补特伽罗,五、书画喻补特伽罗。 巳三、释5 午一、良慧喻云何良慧喻补特伽罗? 谓如有一,于上所说十羯磨中,唯依于义,不依于文;唯随义转,不随音声;虽于此中未作如是羯磨言词,然能依义发起语言,行于此义。 午二、鹦鹉喻云何鹦鹉喻补特伽罗? 谓如有一,唯依于文,不依于义;唯随文转,不随于义;不能依义发异言词。 午三、炬烛喻云何炬烛喻补特伽罗? 谓如有一,依少羯磨便多增益,现行种种随意言词,譬如炬烛。 午四、电光喻云何电光喻补特伽罗? 谓如有一,或一时间于诸羯磨及诸学中现可得见,于一时间都不现见,譬如电光。 午五、书画喻云何书画喻补特伽罗? 谓如有一,如其所制羯磨言词,即如是转,不增不减,如书画[2]者。 子二、简伪立2 丑一、标列复有五种伪毗奈耶。 一、伪制立学处,二、伪制立所犯,三、伪制立出离,四、伪制立止息,五、伪制立羯磨。 丑二、随释5 寅一、伪制立学处2 卯一、征云何伪制立学处? 卯二、释2 辰一、出彼相谓如有一,制立学处,不入契经,不现于律,违背法性。 辰二、随难释违背法性者,谓能增长诸不善法,及能损减所有善法。 寅二、伪制立所犯云何伪制立所犯? 谓如有一,于有犯中立为无犯,于无犯中立为有犯。 寅三、伪制立出离云何伪制立出离? 谓如有一,于不出离立为出离,于出离中立不出离。 寅四、伪制立止息云何伪制立止息? 谓如有一,于不应止息制立止息,应止息中立不止息。 寅五、伪制立羯磨云何伪制立羯磨? 谓如有一,于非法羯磨立法羯磨,法羯磨中立非法羯磨。 癸十二、说坏戒等2 子一、总标简复次,除十种事,若有苾刍,于异人前宣说显示诸余苾刍坏戒、坏见、坏诸轨则,及坏正命,当知此言非清净说。 子二、别释相2 丑一、简除十事2 寅一、征云何十事? 寅二、释8 卯一、初三事一、于佛宝欲为损害,或欲劫夺。 如于佛宝,二、于法宝,三、于僧宝,当知亦尔。 卯二、第四事四、见由彼故,坏戒、坏见、若坏轨则、若坏正命品类渐渐增长广大;或闻、或疑。 卯三、第五事五、见彼显示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等不正法;或闻、或疑。 卯四、第六事六、欲令彼出坏戒、坏见、坏轨、坏命不善法处,及欲安置诸善法处。 卯五、第七事七、为护他心,勿使他人作如是解:是诸苾刍皆悉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然相覆藏。 卯六、第八事八、或有施主、或邬波索迦、或造寺主启白僧众,作如是言:我不忍许诸有坏戒乃至坏命在此中住,诸苾刍辈若见坏戒乃至坏命者,当告我知。 若诸僧众同闻此言。 卯七、第九事九、若有见他由此[3]因缘,内怀嫌恨,欲起无义;或闻、或疑。 卯八、第十事十、僧众于此坏戒、坏见、坏轨、坏命、污染他家行恶法者,无有力能治罚驱摈,唯有一因、唯有一缘,所谓向他说彼不清净事。 污染他家者:谓行五种非所行处,是名污染他家。 何等为五? 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国王家,五、旃荼罗、羯耻那家。 如本地分说应知。 (陵本二十二卷五页1901)丑二、出不净说若因嫉妒、或因憎恚、或因财利,欲毁、欲恼、欲令损害,由此缘故向他说者,当知是名不清净说。 癸十三、五譬喻事3 子一、标复次,毗奈耶中,略有五种能显法义诸譬喻事。 子二、列一、本生事,二、本事事,三、影像事,四、假合事,五、譬喻事。 子三、释5 丑一、本生事本生事者,谓说前生菩萨行事。 丑二、本事事本事事者,谓说前世诸相应事。 丑三、影像事2 寅一、举类2 卯一、说乳等喻影像事者,谓说奶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喻,影显最胜补特伽罗。 卯二、说七河喻又以世间七种河中补特伽罗喻,影显正法中七种补特伽罗。 寅二、例余如是所余影像种类,皆应了知。 影显正法中七种补特伽罗者:本地分说:又由根故、果故、解脱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 于向道中,依钝根、利根故,建立随信、随法行。 于果道中,即此二种,名信胜解、见到。 定障解脱,非烦恼障解脱故,建立身证;烦恼障解脱,非定障解脱故,建立慧解脱;定障、烦恼障俱解脱故,建立俱分解脱。 (陵本十四卷二十一页1259)此应准知。 丑四、假合事2 寅一、随顺染净喻假合事者,谓大王喻或良医喻,如是等类余无量喻,随顺染污及清净品。 寅二、染净相应喻复有现见世间譬喻,或依杂染品、或依清净品,由彼少分共相应故,假合而说。 丑五、譬喻事2 寅一、举长譬喻譬喻事者,谓说广长众多譬喻。 寅二、例余无量如长譬喻,及余无量如是等类。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九[1] 「怏」,大正作「快」。 [2] 「畫」,大正作「晝」。 [3] 「此」,大正作「時」。 发布时间:2024-09-07 12:44:06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