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二十种随烦恼 内容: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七日肆、别解文义“五随烦恼二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憍。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以下我们谈的是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生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一、自类俱起。 大随烦恼和大随烦恼是一类,中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是一类,小随烦脑也如是。 这是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例如学佛法的人只和学佛法的人在一起;学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学魔法的地方去;学世间法的人就跑到世间法的地方去,这就是“人以类聚”。 再说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说不完的这么多种类,同类的集合在一起。 自类俱起就是中烦恼和中烦恼一同生起来,大烦恼和大烦恼一同生起来。 二、遍不善性。 遍就是普遍,这种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惭”,“愧”就生出来;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来了。 三、遍二染心。 怎么叫“二染心”? 这“二染心”,一个叫“有覆”、一个就叫“无记”,叫两种染污心。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饰遮盖,不叫人知道。 “无记”就是也不记善,也不记恶,也不知道是善、是恶。 如果这三类都具足,就列为大随烦恼;只有二类,就列为中随烦恼;单具一类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十:(一) 忿。 忿就是分下面加个心,也即是分心,一种违情的境界,不顺心意,于是瞋心遽发,这种瞋恨心突然而发,就是忿。 (二) 恨。 瞋心没有发出来,藏在心里深处,永远都不能遗忘,好像用绳子打成死结缚牢似的。 这个埋在心的深处的心,就叫恨。 (三) 恼。 烦恼也。 恼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极点,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烦恼来。 忿和恨都没有这么厉害,“恼”在忍无可忍而发作的时候,就厉害无比了。 (四) 覆。 覆就是覆藏,盖藏着。 本来心里有烦恼,忿、恨、恼都具足了,可是一想,还是不发作出来的好,于是把烦恼藏在心里,这就是覆。 这种人有的念头是:“我不欢喜你。 我不告诉你。 我不愿意和你坦白的说。 ”他不发你的脾气,什么都隐藏起来,藏起来做什么,想叫你不知道的时候,来一个暗箭,偷偷地给你一刀,因为他知道明的打不过你,所以在背后一刀把你暗杀了,你也不知道是谁打死你的。 (五) 诳。 就是假仁假义,表面好像对你好,但不是真的。 譬如有人对你说:“要不要吃药呀? 我这儿有,不要钱的,你拿去吃吧! ”等你上了毒瘾后,就非买他的药不可,他就是贩毒的,这叫假仁假义,也就是“诳。 ”(六) 谄。 就是谄媚,俗语叫“拍马屁”,又叫“溜虚”,又叫“捧”。 当这种人见到你时便说:“嗨! 你现在想到那里去? 我现在正想找你,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赏识你啊! ”大约这人想和对方合股做生意,所以尽给人戴高帽子。 谄就是给人戴高帽子,尽向人家说好话。 又譬如自己穷,没有钱,所以见到有钱人便称呼对方什么“大爷爷”、“大奶奶”、“老太爷”,把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说:“你是最好的啊! ”好像老百姓见到总统,慌慌张张,不知说什么话才好,这样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 憍。 自己没智识,但却不佩服人。 自己没有读过书,却骄傲地说:“哼! 你们读书的懂得什么啊! 我不读书也一样活着,有衣有食,也一样有这么多钱。 ”憍的人很自负,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贵。 (八) 害。 害是损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说的是“不害”,现在说的是相反的害人恶法。 (九) 嫉。 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胜过自己。 譬如有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怀着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说:“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吗? 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 ”有的人学问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里想:“要是没有这个人在,我的学问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 ”总而言之,总是妒忌任何胜过自己的人。 (十) 悭。 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 虽然他有钱,如果你叫他布施出来,他绝对是不肯的。 他要把钱拿稳,就算钱化成水,从手指缝流了出来,全部消失,他仍是懊丧地找:“我的钱那里去了? 怎么变成水了? ”这类人就是这么悭贪。 对于财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 鸽子都是因悭贪才做鸽子,过去生中它们不但不舍,还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有二:(十一)无惭。 不知道惭,也不知道愧,自己觉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视太高,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无愧。 这种人不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讥笑,也不怕人讽刺。 大随烦恼有八:(十三)不信。 前面善法第一谈的是“信”,现在说的是相反的“不信”。 什么都不信,师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 师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师父;父亲不信儿子,儿子也不信父亲;师兄弟之间,更不用提了。 这种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对啊!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对他讲什么都不信。 你对他讲法,他却说:“这都是假话。 讲法? 讲什么法啊? 都是骗人的吧! ”不错,我所说的法,一句真法也没有,如果你们不要听,那就赶快跑。 好像那个在门口的人,他自己已经先说明白:“我愿意在门口外边。 ”如果你叫他进门来,他就会跑了。 (十四)懈怠。 这和精进正好相反。 懈怠也就是懒惰的一个别名,就是不精进。 (十五)放逸。 上面善心所法第九说的是“不放逸”,这儿说的是相反的“放逸”。 放逸就是不守规矩,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和美国提倡的自由是一样。 你们误解的自由就是放逸的别名,也就是教人不用守规矩,不要听别人的劝导,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所以我对于教化美国人真的很头痛。 你在笑,这是真的。 (十六)昏沉。 就是坐着听听经,就睡着了。 无论干什么,都想打瞌睡,看经也想要睡觉,拜佛也想要睡觉,翻译经典也想要睡觉,听经时更想要睡觉。 昏沉就是睡觉的别名。 昏沉和“痴”是不同,痴是暗昧,无明─无所明了是痴的相;昏沉是懵懂,以懵懂为相。 懵懂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坐了一会儿,什么都忘了,听经也忘了,说话也忘了,像做梦又不是做梦。 不像是做梦,可是心里却不明白,这就是懵懂,所谓“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十七)掉举。 什么叫掉呢? 你看见那天来的魔王没有? 他的行为就是掉举。 他不能静下来,不能安处清净的境界,他的身体不停乱动,刚坐下来又站起来,站起来又要坐下去。 他胡乱地跑来跑去,南走走,北走走,东跑跑,西跑跑,身乱行;口乱言,口里胡说八道,乱说一通;心里也胡思乱想,尽是想入非非,一会儿想起这个,一会儿又想起那个,什么都想起来:“我到天上去,那个天人对我说,说我过了三天就可以生天。 ”也许又想:“我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去打坐,像是坐在虚空里,虚空里什么都没有的,是不是这样子的呀? ”他总想个不停,想入非非,这就是掉举,你看可怜不可怜? (十八)失念。 把正念失去了,就是邪念。 邪念就是尽想入非非,到了“非非想处天”。 什么是不好的他就想什么,甚么是不和乎规矩的他就想什么,什么是合乎规矩的他就不想了。 (十九)不正知。 这种人知道的都是邪的,正的他不知道。 (二十)散乱。 这个散乱的心,纷纷扰扰的乱七八糟,这和掉举不同。 恭录自《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 发布时间:2024-09-01 08:08:2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