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49集) 内容: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49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十二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寿乐无极第三十二】这一品经文主要的内容,是世尊向我们介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寿量和他们的快乐。 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是寿量无极,一个是快乐无极。 菩萨们的寿量无极和快乐无极,是我们怎么想像都想像不出来的,而且也是我们用语言难以把它表达明白的。 所以,整个经文显示了极乐世界的殊胜和美好。 佛劝勉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亲近诸上善人。 这一品经文的后半段是说菩萨们生活环境的庄严,生活环境是依报。 这部经从三十二品寿乐无极开始,到四十八品闻经获益结束,是弥勒菩萨当机,当机人换了,所以这品经的开端是佛告弥勒菩萨,这个用意是非常深刻的。 弥勒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缘分很深,中国人从小孩到老人,没有不喜欢弥勒菩萨的。 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 比如说,有许多人家,不是信佛教的,但是家里也供一尊弥勒菩萨。 为什么呢? 喜欢。 因为弥勒菩萨表喜庆,所以大家一看就心生欢喜,因此供弥勒菩萨的人家很多。 另外,有的弥勒菩萨像旁边有一堆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 世间人不知道这是表法的。 他有深刻的含义。 世间人因为不知道,这是佛菩萨在表法,所以称他为欢喜佛。 中国从南宋以后,弥勒菩萨的造型,都是布袋和尚的形像。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 说说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他是出现在中国的南宋,他和岳飞是同时代人,示现在浙江的奉化。 布袋和尚圆寂之前,他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示现再来的。 说完之后他就圆寂了。 所以后人塑造他的像,特征是欢喜,满面笑容,肚皮很大。 表示他肚量大,能包容。 塑造孩童,就是这些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 刚才我说了,这是表法的。 这个可能有同修知道一点,有同修不知道。 大家可能有的知道的,弥勒菩萨像的周围,有时候是五个小孩围绕他,有时候是六个小孩围绕他。 为什么有时候是五个? 有时候是六个? 这五和六表示什么呢? 今天在这里我就告诉大家,以后你就知道了,这五个小孩和六个小孩,都是表法的。 五个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五是代表五欲。 五欲是哪五欲呢? 大家知道,财、色、名、食、睡。 如果是五个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就是表示五欲。 如果是六个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六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大家看看五欲、六尘天天围绕在弥勒菩萨的身边,可以说包围着他,但是他却如如不动。 表示他能包容,不排斥,不离不即。 如如不动,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给我们表什么法呢? 表示在五欲六尘里,清净无染,笑面迎人。 这回我们知道了,五个小孩、六个小孩都是表法的。 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佛像、菩萨像,我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下面再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寺院,都是把弥勒菩萨塑在山门天王殿的正中。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进寺院,最先看到的第一个大殿,就是弥勒菩萨大殿。 为什么呢? 这里面含有很深刻的教学的意义。 什么意义呢? 简单概括说,两条。 第一条,说明什么人能够入佛门。 第二条,什么人有资格学佛。 第一大殿供奉弥勒菩萨,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能入佛门,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学佛。 那同修们肯定非常想知道这个答案。 答案非常简单,学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哪两个条件呢? 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 第二,要能笑脸迎人,冤亲平等,万法一如,能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 我们衡量一下我们自己,我们都是学佛人,这两条做没做到? 你的肚量大不大? 你能不能包容? 第二,你能不能笑脸迎人,冤亲平等,万法一如? 而且能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 注意有个一切! 不是挑挑拣拣,有的众生我能跟他和合相处,有的众生我不能跟他和合相处,那你就不具备学佛的资格。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才能够学佛,才有资格入佛门。 弥勒菩萨跟中国人的缘分很深,我们要明白他表法的含义,要向他学习,我们也要做一个欢喜佛。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当来下生佛,大家都知道。 经典上称,弥勒菩萨现在是住在兜率内院,是后补佛。 兜率天人的寿命,如果按我们世间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人间的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 可能很多同修知道,人间的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时差。 我们和兜率天这个时差,实在是太大了。 因为这个时差很大,所以按一年三百六十天计算,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按这个方法计算呢,那弥勒菩萨需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下降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成为贤劫中的第五尊佛。 现在,在我们中国或者是在印度,修学弥勒净土的人很多。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认为,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太遥远,十万亿佛国土,太远了,而弥勒净土离我们很近,不能舍近求远。 所以修学弥勒净土的人很多。 但是他们不知道,弥勒净土虽然离我们很近,但是它的门槛很高,不容易考进去。 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升学,有的学校录取分数线高,有的录取分数线低。 弥勒净土,就属于录取分数线很高,所以不容易考得进去。 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录取线比较低,只要你肯去就行,入学容易。 但是入学以后的成就殊胜,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 就这一点,很多人不知道,所以选学了修弥勒净土。 再说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 前几天我们讲到了,如果大家没忘记,一定知道,弥勒菩萨示现成佛之后,他一定是弘扬这部《无量寿经》,一定是护持这部《无量寿经》,而且他一定是讲这部《无量寿经》。 大家想想看,你做为弥勒菩萨的弟子,他宣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一定是劝他的弟子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们想,是不是这样? 那个时候,他的弟子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如果和我们相比较,那是个什么情形呢? 我们早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作佛去了,我们是学长。 那他们呢,就是学弟。 大家想想,我们没有绕弯儿,我们抄了近路,直接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 而这些修弥勒净土的同学,他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要比我们晚一大截。 你想想,弥勒菩萨得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下生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成佛,那个时候他讲《无量寿经》。 你想想这个时间该有多么遥远、多么长。 所以说,我们是抄近道,早早就去西方极乐世界报到了。 可以说,我们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元老。 而他们在若干年若干年以后,再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他就是我们的学弟,他们绕了好大一个圈子。 我们要这么一想,那何不现在就抄近路,直接去西方极乐世界呢? 干嘛要等那么久的时间以后,绕个大圈儿再去呢? !在这一部《无量寿经》里,第四十六品是勤修坚持,在这一品经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给大家读一读。 这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佛告弥勒。 诸佛如来无上之法。 十力无畏。 无碍无著。 甚深之法。 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 非易可遇。 能说法人。 亦难开示。 坚固深信。 时亦难遭。 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佛讲这些话,都是指的这一部《无量寿经》。 在这后面,佛又说,付嘱汝等。 作大守护。 可见,释迦牟尼佛把守护这部大经的重任,交给了他的接班人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也欣然接受了世尊的重托。 他示现成佛之后,一定是护持这部经,弘扬这部经。 所以我们说,这一部经,这一个法门,真的是一切诸佛如来之所护念。 【佛告弥勒菩萨。 诸天人等。 无量寿国。 声闻菩萨。 功德智慧。 不可称说。 又其国土微妙。 安乐。 清净若此。 何不力为善。 念道之自然。】〔若此〕是如此的意思。 〔善〕这里的善是指念佛求生净土为第一善,为最善。 〔念道之自然〕念道,这里就是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自然指念佛能恢复自性的清净本然。 〔寿乐无极〕寿乐是寿量和快乐,无极是没有极限。 〖佛告弥勒菩萨。 诸天人等。 无量寿国。 声闻菩萨。 功德智慧。 不可称说。 又其国土微妙。 安乐。 清净若此。 〗这段经文的前几句是总说、总赞。 这个时候,世尊特别地叫着弥勒菩萨,告诉弥勒菩萨以及与会的大众,下面的开示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跟大家说过,凡是佛叫着当机者的名字,就是告诉我们,下面的开示非常重要。 佛讲〖无量寿国〗就是指的极乐世界。 这里的〖声闻菩萨。 功德智慧。 不可称说〗,这几句经文是说的正报庄严。 我们不经常说依正庄严嘛,那就是正报和依报。 这几句经文是说的正报庄严。 阿弥陀佛的弟子是纯一菩萨,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声闻菩萨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前面我曾经跟大家说过,在这里再跟大家说,表示这样的一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三辈九品。 三辈九品当中,有一心不乱的,有事一心不乱的,有理一心不乱的。 事一心不乱往生的相当于声闻,理一心不乱的就是法身大士。 在这里讲声闻,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有声闻,而是指那些事一心不乱往生的菩萨们,他们的功德、智慧也是不可称说的。 这是正报庄严,是说人事环境的美好。 〖又其国土微妙。 安乐。 清净若此。 〗〔微妙〕是讲什么? 微妙是讲物质的精微奇妙。 我们这个世界见不到安乐,清净,一尘不染。 我们的地球污染严重,科学家们提出警告,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五十年之后我们这个地球,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了。 好像说这个话,大约已经是十年之前,就有这样的说法。 那现在我们看看现状,比那个时候更严重了。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来说,那就是不等五十年,这个地球就不适合我们人类居住了。 这是因为什么? 是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所得到的恶果、恶报。 极乐世界清净,清净才有安乐,心安、身安,自然就快乐。 〔若此〕是说到如此的程度。 我们这面染污,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所以那里的众生,那里的菩萨们,自然就快乐到如此的程度。 这是佛对西方极乐世界赞叹到了极处,十方世界都不能和西方极乐世界相比。 〖何不力为善。 念道之自然。 〗这两句经文,是世尊非常感叹的一句话。 大家要仔细听,为什么世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西方净土无限的美好,那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修善求生净土呢? 这就是世尊感叹的地方。 求生净土不难,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丝毫的勉强,这真正不容易。 这里面讲的〔 道〕是指什么? 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这一句佛号,不但是西方教主的德号,也是我们自性的德号。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自性,和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我们经常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你念这句佛号,就是念你自己自性的无量功德,所以是自性弥陀。 大家想一想,西方弥陀是从哪里来的? 是我们自性弥陀变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自性弥陀。 那自性的功德,哪有不与自性佛感应道交的道理呢! 可惜是我们众生迷惑颠倒,我们不念自己的自性功德名号,天天念什么呢? 天天念贪、念瞋、念痴、念慢。 你念贪瞋痴慢,那你上哪去? 你变什么? 你念这些,就变地狱、变饿鬼、变畜生,变这些境界现在你的面前。 如果你念自性阿弥陀佛,就变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你说为什么我们不念弥陀呢? 念弥陀变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 念贪瞋痴慢,变现的是地狱、饿鬼、畜生。 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听明白了,你每天该念什么,你应该是一清二楚了。 我们应该这样认识,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全是我们的自性变现的。 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 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为善呢? 大家都应该知道,善中之善,至善无过于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 〖念道之自然〗,我们看看这句话。 儒家讲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儒家讲出来的,但是儒家没有讲出至善究竟是什么。 他只说止于至善,没告诉大家这个至善究竟是什么。 谁讲出来了? 佛讲出来了。 佛告诉我们,这个至善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止于这里,我们的口也止于这里,我们的行也止于这里,这样你身语意三业都止于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至善。 所得的果报也至善。 这是一得一切都得。 所以能在十法界随类化身,有能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 我们听了这一段经文,大家一定要牢记,什么是至善? 至善就是念阿弥陀佛。 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一定要牢牢记在我们的心里。 【出入供养。 观经行道。 喜乐久习。 才猛智慧。 心不中回。 意无懈时。 外若迟缓。 内独驶急。 容容虚空。 适得其中。 中表相应。 自然严整。】〔出入供养〕出,就是指菩萨们飞行供养他方一切诸佛,这是出的意思;入是从十方诸佛刹土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 〔观经行道〕这里的观是观照,观经是透彻明了。 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教诲,理、事、性、相、因果等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你都透彻明了了。 行道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佛说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喜乐久习〕乐在这里念yo,不念l。 喜乐是一门深入,法喜快乐;久习是长时间的熏习。 〔中回〕是中途退转的意思。 〔容容〕这里面两个容,其中的第一个容是名词,指心量;第二个容是动词,指能包容的意思。 两个容,一个名词,一个动词。 〔适得其中〕适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中是指中道。 〔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 这里是说菩萨的心契入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他是表里如一,自然相应。 〔自然严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规律,严整是庄严、整齐。 〖出入供养。 观经行道。 喜乐久习。 才猛智慧。 心不中回。 意无懈时。 外若迟缓。 内独驶急。 〗这是八句经文。 这八句经文是说明大众们的功德,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修持,和他们日常生活的状况。 如果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的,和菩萨们是一样的。 〖出入供养〗出入供养是修福。 出是出去供养诸佛,入是回来供养阿弥陀佛。 供养之中,财供养、法供养,都是具足的。 财供养是什么呢? 比如说香花、宝盖、幢幡遍满虚空,壮丽之极。 法供养是什么呢? 就是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养。 这是菩萨们每天都在修福。 他们修福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人家的福报大。 我们这里修福的机会少,想修福修不到,有时候想种点福田还种错了。 是不是这样? 而菩萨们每天都有修福的机会,而且是机会非常多。 〖观经行道〗,这是修慧。 出入供养是修福,观经行道是修慧。 在这里就告诉我们,菩萨们是福慧双修。 这里的观经不是教你读经,不是教你听经。 观经是观照,这是真正得力的功夫。 能提得起观照,也就是说要把佛的教诲,时时地记在我们的心里,遇到事情的时候能想一想,佛是怎么样教诲我们的,这样我们就会有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了。 这叫观照。 观照是活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活学活用,它不是死的。 什么情况之下,对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够灵活地运用,而不是死在句下。 开经偈里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我们懂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学活用,会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当。 注意这三句话:如果你会活学活用,你会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当,你就不会不自在了。 这是行道。 佛法在生活当中,离开了生活,何谈佛法。 〖喜乐久习〗 喜是法喜,乐是快乐。 喜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法喜是从定慧中得来的,法喜充满。 乐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是菩萨们的乐事。 久习就是长时间的熏习。 〖才猛智慧〗才是才华,也是性德,这是自性里本自具足的。 勉励我们要勇猛精进。 〖心不中回〗中回就是回转,不中回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意无懈时〗意是指心意,指一味精进,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勇猛精进,决定没有松懈的时候。 松懈是我们学佛人一大弊病,我们很多人都犯这个毛病,不能一味精进,学学就松懈了。 比如说我们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 你可以大声念、可以小声念、可以金刚持、可以默念,包括你躺在床上都可以念,只是不出声就可以了。 我们要把佛号绵绵密密地念下去,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有的要来精神头了,念起来真是精进,念念懈松了,一句都不想念了。 你这种念佛方法,你就收不到利益了。 〖外若迟缓〗这是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修行,你从外表上看,他们非常从容,非常自在、安闲,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 这叫外若迟缓。 〖内独驶急〗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心中的佛号是一句接着一句,从来不间断。 真正用功的人,你从外表看不出来。 内行人能看得出来,外行人看不出来。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个个都是如此。 从形式上看,他们安闲自在,快乐无比,好像是都在做游戏,没有在用功。 其实每个人的功夫,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容容虚空〗这两个字〔 容容〕,刚才我讲了,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 第一个〔容〕是表示心量,第二个〔容〕是表示包容。 菩萨的容量就像太虚空一样,无所不容。 经上是这样说的,西方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何以称为上善之人? 就是彼此能够包容。 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特别殊胜的地方。 大家想想,如果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不能包容的话,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看看我们目前的现实,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六和敬的究竟圆满。 容容虚空这四个字,就是六和敬的究竟圆满。 这个圆满之相,就像虚空自然包容万物一样,没有丝毫的勉强。 没有作意说我要容、我要忍,而是法尔如是,是自然包容。 记住这一句,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菩萨的心量容容虚空。 这一句话重要,菩萨的心量容容虚空! 〖适得其中〗〔 中〕是中道。 从容中道,恰到好处,就契合于中道。 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呢? 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万法皆如,法法圆融,法法无碍。 这是意解心开,真的得大自在了,所以才能契入中道。 这个境界对于念佛功夫来说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不乱还达不到这个境界。 〖中表相应〗〔中〕是指自性,〔表〕是指万象。 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谓之〔相应〕。 在这个境界里,尽虚空遍法界,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己。 自己、自性就是万象,万象就是自己。 〖自然严整〗〔严〕是庄严;〔整〕是整齐,有条不紊,不乱。 虽然万法缤纷,但是丝毫不乱,这是一真法界的现象。 如大宇宙,无量无边的星球在太空中运行,皆有一定的轨道,它不乱。 小至微尘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有许多电子围绕着它的中心,它也不乱。 从极小的宇宙到极大的宇宙,皆是自然严整。 假如说不自然严整,那不就乱套了嘛。 比如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宇宙,有没有做到自然严整? 如果做到了这四个字,我们的身体就健康无比,自然它就严整。 为什么我们现在身体不健康,有毛病? 就是不自然、失严整,就自然和严整都失掉了,所以我们身体里乱了。 怎么乱的? 谁叫它乱的? 妄念叫它乱的。 大家想想看这个妄念多么可怕。 它能够让我们身体失去自然,失去严整,然后我们就得病了。 因为什么呢? 它的运行不在它的轨道上了,所以它就不自然了,也就不严整了。 可见妄想、妄念真是害死人。 它不但障碍自性,现前它障碍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我们眼前就受到的害,我们自己都有体会。 假如说我们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身体也就得到了自然严整的报身。 那这样的报身是什么样的身呢? 就是健康的金刚不坏之身。 【检敛端直。 身心洁净。 无有爱贪。 志愿安定。 无增缺减。 求道和正。 不误倾邪。 随经约令。 不敢蹉跌。 若于绳墨。 咸为道慕。】〔检敛〕检是检点;敛是收敛。 〔志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 在这里表知足常乐。 〔求道和正〕道 是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调和;正是中正、中道义。 〔不误倾邪〕误是迷惑的意思;倾邪指邪知、邪见。 〔随经约令〕经指佛讲的一切经典;约是约束;令是教诫。 这是说随顺佛的经典理论的教诫,约束自己的心行。 〔蹉跌〕是失误、违背的意思。 〔绳墨〕是准绳、规矩的意思。 〔道慕〕道是无上的菩提大道;慕是仰慕。 这是说对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检敛端直。 身心洁净。 无有爱贪。 〗刚才这几个词汇我们都解释了。 这几句话和孔夫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它的意思是相同的。 孔夫子说礼的标准,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所要遵循的。 佛法教诫的标准,是大乘菩萨应化在九法界,经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有天人标准的善,有二乘标准的善,有菩萨标准的善。 我们这里讲的善,是指菩萨标准的善。 我们现在这个善,距离菩萨们的这个善,是太远了。 〖身心洁净〗,这里是讲身心都要洁净,都要清净。 真正的修道人,我们凡夫真的没法比。 比如说,虚云老和尚。 大家都非常仰慕,非常崇拜的。 虚云老和尚是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 要按我们的想像,那得什么样情况啊。 但是老人家身上有香味儿,凡是接触过虚云老和尚的人,都这样说。 我们凡夫行吗? 我们时常洗澡,天天洗澡,身上也没有老和尚那种清香的味道。 这是因为什么? 因为老人家的身心清净、净洁。 我们的身心,不如老人家的身心那么净洁,差远了。 〖无有爱贪〗,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让心清净。 怎么样能让心清净呢? 必须断除爱贪两个字。 只要你有爱、有贪,你的心一定不会清净。 你贪爱世间法,你心不清净;你贪爱佛法,心也不清净。 这里的贪爱,它是代表烦恼的意思,是烦恼的代名词。 所以告诉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烦恼习气都要断除,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够检敛端直。 身心洁净。 〖志愿安定。 无增缺减。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 对我们修行人来说,这是我们修行用功成败的关键。 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愿安定。 心安、心定,坚守一个法门毫不动摇。 佛告诉我们,念佛法门遍及一切机宜,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念佛法门普被众机。 当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机会选择的时候,修学这个法门决定正确。 所以是十方诸佛遍赞。 没有一尊佛不赞叹。 十方诸佛看到我们修学这个法门,都欢喜、赞叹。 志愿安定。 无增缺减这两句非常重要,就是告诉我们,要守住一门不要动摇。 无增缺减就是不增不减,就是告诉我们守住这个法门,一门深入。 就像大势至菩萨说的那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前面经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念道之自然。 老法师说,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就是后来祖师大德们常讲的老实念佛。 真是佛佛道同。 这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开意解。 这就是念道之自然。 我把这几句重要的话,再给大家读一遍:这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开意解。 这就是念道之自然。 〖求道和正。 不误倾邪。 〗〔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就是用功不能急躁,急躁了往往失败。 就是我们平常说,有人干活儿啊,恨债。 我们这个念佛用功也是这样,不能急躁。 有的来了那个劲儿了,成天成宿地没完没了,也不知道休息了,什么都不顾了。 真是谈不上叫精进,因为他没有长劲儿。 所以告诉我们,用功不能急躁,急躁往往失败。 下面又说了,也不能迟缓。 你迟缓就懈怠,懈怠了,你功夫不能得力。 所以告诉我们一定要懂得和正,正好,要适中。 〖不误倾邪〗,这个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 因为从世法来说,现在的岔路很多。 什么叫岔路? 岔路就是邪道。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不辨邪正,很容易误入歧途。 就当前情况也是这样。 有很多同修由于不辨邪正,就误入了歧途,你再想回转回来,真的很难很难。 当今世界大乱,人心无所归依,善恶利害没有标准,这是天下大乱之相。 所以我们大家都看到,现在全世界危机重重,非常可怕。 看看我们佛门也不例外,今天的佛法也倾邪。 这个邪,是邪知邪见那个邪。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邪得不像样子。 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这一部《无量寿经》。 这部经把什么是邪、什么是正,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什么是正? 清净是正,平等是正,觉是正。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邪正鉴别清楚。 那什么是邪呢? 心不清净是邪,心不平等是邪,心不觉悟是邪。 这样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鉴定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我们就不至于走到岔路上去了。 〖不敢蹉跌〗这里面用〔 蹉跌〕比喻违背教训,就是跌倒、摔跟头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修行的路上有时候摔跟头了? 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我们没有依教奉行。 我们没有遵循佛陀的教诲,就会用错心、做错事、走错路。 你不依教奉行,就这三个错,你会用错心,你会做错事,你会走错路。 〖若于绳墨〗这是对和正而言的。 绳墨,大家都知道,就是木匠用的墨斗,用一根绳子把线拉直,然后弹出一条黑线,用锯按照这条黑线来锯,就会锯得很平很直。 这里的〔绳墨〕是比喻规矩方圆,就是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依规矩。 不这样说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那什么是绳墨呢? 经典就是绳墨。 特别明确地告诉我们,经典就是绳墨,这个绳墨就是标准。 告诉我们,一定要遵守标准――这些修行的原理、原则。 修行的标准,从上上根到下下根都是适用的,所以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咸为道慕〗这句是讲一个真正念佛人的心态。 就是你知不知道,你是一个念佛人,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 这四个字,就是一个真正念佛人应有的心态。 用现代话讲就是意识形态。 我们的意识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心在道上,仰慕阿弥陀佛,心里头没有其他的念头,这就叫咸为道慕。 我们的心要住在道上,我们的心要仰慕阿弥陀佛。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的心里,没有其他任何别的念头。 【旷无他念。 无有忧思。 自然无为。 虚空无立。 淡安无欲。 作得善愿。 尽心求索。 含哀慈愍。 礼义都合。 苞罗表里。 过度解脱。】〔自然无为〕就是自性清净本然,没有丝毫的造作。 〔无立〕是指一法不立。 〔淡安无欲〕淡安就是淡泊安宁;无欲指没有贪瞋痴等欲望。 〔善愿〕指广度众生的大愿。 〔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苞罗表里〕苞罗就是包容含摄;表指一切事相;里指道理。 〔过度〕是超过、度脱。 〖旷无他念〗〔旷〕是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第二个念头,只知道想佛、忆佛、念佛。 〖无有忧思〗就是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心地清净,智慧就现前了。 智慧现前,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这里再一次告诉我们:真正放下了,功夫就得力了。 念佛念到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 你看这有多自在! 这是快乐无比的大自在。 大家想想,人生在世总有走的那一天,如果你念佛念到,你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你想用什么形式走就用什么形式走。 你说这个自在该有多么大啊! 还有比这个自在更大的自在吗? 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就看你想不想做。 〖自然无为〗〔自〕是自性;〔然〕是清净本然,完全是真性的显露;〔为〕是作为、造作,〔无为〕就是没有丝毫的造作。 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无有为,亦无无为,这才是自然无为。 〖虚空无立〗比喻心像太空一样。 虚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这样,一念不生。 既不生,当然就不灭。 这是纯正的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中很深的功夫。 〖淡安无欲〗淡泊安然,没有欲望。 欲望和愿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欲望是有希求心,愿望没有希求心。 比如,四弘誓愿里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要度无边的众生,这是不是欲望? 不是,这是愿望。 在这个世间,我们的欲望愈低,日子就过得越快乐、越幸福、越充实。 特别是物质上的欲望,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遮风避雨的小房子,就够了。 不要跟人家比排场、比享受。 争物欲上的享受,实在是太辛苦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活得很苦、活得很累。 为什么? 就是我们争物欲上的享受,所以把我们自己争得这么苦、这么累。 〖作得善愿。 尽心求索。 〗学佛人在因地所发的愿是真实的。 愿要有机缘。 机缘成熟了,愿就兑现了。 缘不成熟,不要勉强。 不有这么一句话嘛,缘不成熟先等着。 〖作得善愿〗作得善愿是什么意思? 就是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 那同修们问,怎么样帮助啊? 非常简单,把念佛法门普遍地、广泛地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 这就是作得善愿,这是最善的善愿。 〖尽心求索〗就是尽我们的能力尽心尽力去做。 尽心尽力做就圆满了,就善巧方便。 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硬要去把每一件事情做成就不如法。 我在这里跟大家说,就是随缘去做,不要攀缘。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是怜悯一切众生的心,这叫含哀。 〔慈愍〕是大慈。 这一句就是大慈大悲。 大慈悲心,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称得上,就是我们平时老说大慈大悲。 什么人能称得上大慈大悲呢? 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称得上。 〖礼义都合〗〔礼义〕,老法师告诉我们,要现代化、本土化。 什么意思呢? 就是能够适合于一切众生的生活习惯,这样佛法才能普度众生。 〖苞罗表里。 过度解脱。 〗〔表〕是事相、现象,〔里〕是道理。 一切事理在佛法里称作性相。 性相事理都〔苞罗〕,这就是华严经里讲的事事无碍的法界。 这是究竟圆满的真善美慧。 到哪里去找真善美慧? 到佛法里才能找到真正的真善美慧。 〖过度解脱〗过是超过,度是度脱。 这句话就是说,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这节课就交流到这里。 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8-31 13:30:45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