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看待生死 内容: 如何看待生死佛教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 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 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 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 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 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 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佛教的生死观简述1. 佛教生死本体论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 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 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 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 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 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 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 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 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 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 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 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 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 正如池田大作说: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 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 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 2. 佛教生死轮回论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 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 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 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 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轮回的主体就是神识,可以相比中国人所说的灵魂(但不同于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叫神识。 《宝积经》说: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 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 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增一阿含经》卷七说: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 《药师经》说: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楞严经》卷八说: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 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无我所,没有主宰。 3. 佛教生死涅盘论阿部正雄所说:在佛教看来,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来,并悟到脱离生死轮。 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 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盘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 在此地此刻,轮回本身就是涅盘,涅盘本身就是轮回。 佛教认为,涅盘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 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 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盘、佛。 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 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 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 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 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 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房间。 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 我扑过去,是的,是扑过去;一把抱起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 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量,坐不起来了。 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 一切挣扎都无用。 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 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 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可是,无论如何,我不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 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 也许,只要她的手触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 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 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会很长,但他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被失去的亲人、失去的情感所分割,生命终于变得短暂了。 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 也许只有忘记。 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何其难! 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血流。 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之类,竟有了新的疗效。 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 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 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籽儿给我。 那被痛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 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籽儿。 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痛苦,需要学习吗? 是的。 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 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 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 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不过,这将是困难和缓慢的学习,你得忍住泪水。 发布时间:2024-08-31 09:28:2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