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56集) 内容: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56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我们接着三十五品经文往下讲,这一品经文比较长。 请大家看下面这一段经文:【富有悭惜。 不肯施与。 爱保贪重。 心劳身苦。 如是至竟。 无一随者。 善恶祸福。 追命所生。 或在乐处。 或入苦毒。 又或见善憎谤。 不思慕及。 常怀盗心。 悕望他利。 用自供给。 消散复取。】我们先看下面四个词语:〔乐处〕在这里指三善道。 〔苦毒〕是指痛苦的报应,指三恶道。 〔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悕望〕这个带竖心的悕,和去掉竖心那个希,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先看这段经文的前半部分,共十句:〖富有悭惜。 不肯施与。 爱保贪重。 心劳身苦。 如是至竟。 无一随者。 善恶祸福。 追命所生。 或在乐处。 或入苦毒。 〗这里面的富是有财富、多财富的意思。 财富是命中有的,命里没有不可能发财。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既然知道,财是命中所有,你还求它干什么? 说实在的,命中没有,你求也求不来。 老法师一再劝导我们,要把《了凡四训》读三百遍。 说念了有什么好处呢? 念了,你知道因果报应,然后才能够安分守己。 富有的人钱财很多,要会用财。 这两句话很重要:得财富是福报,用财富是智慧。 我觉得这两句特别重要,得财富是福报,用财富是智慧。 你有了财富要怎么办呢? 要再造善因,不要悭惜,不要保有,要施舍。 要知道这个道理,越施舍越多。 爱保贪重爱是爱惜,保是保护,保护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 如果你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你就会心劳身苦。 为什么呢? 因为你心里牵挂很多,忧虑很多,你的得失心很重,这样就操心哪。 你想尽方法,要保持财富,未必能保得住。 所以如是至竟。 无一随者。 这是什么意思呢? 至竟就是说你一直心劳身苦到老死,你就是这么操心,但是,你还是一样带不去。 真的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你一生造作了许多罪业,你死的时候,把这个罪业带去了;除此之外,你什么都带不去。 善恶祸福。 追命所生。 所得的结果就是这样,修善,带走善业;造恶,带走恶业。 恶将来的结果就是祸害,善将来的结果就是福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是从哪里来的?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自作自受。 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 或在乐处这个乐处,指人天善道。 或入苦毒指三恶道。 上面的经文叙述的都是我们人世间的真相。 我们读了以后,要深深地反省自己,你是不是佛所说的这类人? 如果你是这类人,一定要赶快痛改前非,把自己的这些习气、毛病,努力地给它断除。 我们要清楚,路应该怎么样走,事应该怎么样做,佛应该怎么样学。 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 〖又或见善憎谤。 不思慕及。 常怀盗心。 悕望他利。 用自供给。 消散复取。 〗前面经文,说出了许多属于复杂的、不正常的一些心思,影响身口的造业。 当然,这个善恶是无量无边的,说之不尽,在这里不能一一去说。 佛在这里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见善憎谤。 这个善包括善人、善事,见到别人德行比自己好,学术比自己强,地位比自己高,赚钱比自己多,就起了憎恨之心,以及做出了诽谤的行为。 憎谤,一是心生憎恨,二是行动上诽谤。 这都是造作恶业。 不思慕及就是不知道对别人的善心、善行,起仰慕之心、效法之心。 常怀盗心就是以不正常的手段,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这就是盗心、盗行。 盗不单是指偷盗,那只是手段之一。 比如说,这些年时兴送礼,不管你办什么事,都得送礼。 不送礼,你就别想把这个事办成。 多年来,这种现象好像已经非常普遍了。 因为不送礼就办不成事,所以就逼得大家都得送礼。 大家想一想,为了办事,去给人家送礼,这个送礼的人有几个是心甘情愿的? 都是迫不得已。 因为不送,你办不成事啊。 送礼的人是迫不得已,收礼的人好像理所当然。 他不知道,那些收礼的人他就是盗。 他收了人家的礼,他就犯了盗戒。 很多人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是照收不误。 照收不误,你就欠债。 悕望他利。 用自供给。 消散复取。 把别人的利益夺过来据为己有,供自己受用。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占别人的便宜。 其实,如果我们学佛的同修们,你们听经听明白了,应该知道: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便宜可占,也没有什么亏可吃。 因此,我们的起心动念一定要非常谨慎,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要占别人的便宜。 世间贪而无厌的人,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自己来享受,享受完了再去取。 他是不是真的把别人的利益拿来享用了呢? 不是的。 要真的是这样,那因果律就应该推翻了。 要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你从别人那里强夺过来的,实际上那也是你命中有的。 你不夺别人的,你命里也是这么多。 本来是你的,你用强夺的手段得到了,你在造作恶业。 你说你冤枉不冤枉? 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看下面一段经文:【神明克识。 终入恶道。 自有三途。 无量苦恼。 辗转其中。 累劫难出。 痛不可言。】我们先看第一句:〖神明克识〗注意这个字,这个知识的识,在这里读zh,第四声。 这个识就是记录的意思。 我们看神明,对于这个神明有这样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神明是鬼神。 凡是人造作的罪业,天上人间与幽冥界他都有鬼神,他们把我们的起心动念、造作行为都登记了。 这个克就是一定的意思。 必定要把它记载下来,记载下来干什么? 列入档案。 这是第一个讲法,神明是鬼神。 第二个讲法,神明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识,阿赖耶识里种下种子。 老法师说,这个讲法非常真实,世间有没有这些神明? 有天神,有鬼神。 但是天神和鬼神他不是人的主宰,他主宰不了我们。 正像我们这个世间,你犯了法,被审判过,这个案子就列入档案了。 如果你不犯过,他不敢侵犯你,没有权利侵犯你。 天地鬼神也是这样,你犯了过,他就给你记录在案。 你不犯过,他也不敢对你轻举妄动。 告诉我们,不要忘了,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别觉得你做什么坏事,谁都不知道。 〖终入恶道〗造作极重恶业的人,他的果报是必堕三恶道。 〖自有三途。 无量苦恼。 〗这个自是自然的意思。 三途是哪里来的? 是自性因为三毒自然变现出来的现相。 自性因为恶业的因缘,即变一真法界为三恶道,自在里面受罪。 我们念念修善,他的结果就是自有三善道。 三善道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就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堕入三途,受恶报的人,如果能够认识到这是自作自受,用我们的话说,他能够认账,这个罪很快就会受完。 如果他不服气,不认账,总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是自己受了冤枉,这样,他的苦报比以前要更烈(更强烈),时间会非常长。 这个道理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辗转其中。 累劫难出。 痛不可言。 〗这三句经文,是世尊发出来的感慨。 总结盗恶的因缘果报,就四个字痛不可言。 看下一段经文:【其三者。 世间人民。 相因寄生。 寿命几何。 不良之人。 身心不正。 常怀邪恶。 常念淫泆。 烦满胸中。 邪态外逸。 费损家财。 事为非法。 所当求者。 而不肯为。】看下面三个词语:〔相因寄生〕指众生因相互间的业因,而出生于世。 〔淫泆〕这个淫就是指邪淫,泆是指放荡。 〔烦满胸中〕指欲火内烧,胸热心狂。 这一段经文是讲的淫恶。 重点是讲世间人民。 相因寄生这两句。 因为能够觉悟到这两句经文意思的人很少。 我们先看:〖世间人民〗是专讲六道里的人道。 佛在人间讲经说法对象就是度人,而不是度其他众生。 这句话我们听了以后,感觉不感觉到很新鲜? 怎么说的呢? 佛在人间讲经说法对象就是度人,而不是度其他众生。 〖相因寄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不能离开人群独立地生活。 我们大家体会体会,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这样? 相因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彼此之间互相依赖。 所以在这个社会上有各行各业,少哪一行都不行,少哪一行我们的生活都会不方便。 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都是为了便利我们的生活,互相依赖,不能独立生存。 回向偈里的上报四重恩的第四恩,就是众生恩。 一切众生于我都有恩,无论他是学什么的,他是从事哪一个行业的,我们都要依赖他们,都不能缺少。 实际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德,所以我们要知道报众生恩。 〖寿命几何〗谁能知道自己的寿命? 年岁大了,风烛残年。 年岁轻的也不能保证能够长寿,要真的觉悟黄泉路上无老少啊。 不明真相的人看不破,放不下,继续造作恶业,哪里能有什么好的结果! 这就是不良之人。 〖身心不正〗它的含义非常深广。 下面举〖常怀邪恶〗为例。 邪恶在这里是指邪淫。 〖常念淫泆〗就是指的邪淫。 〖烦满胸中〗烦满是指欲火,欲火在烧。 〖邪态外逸〗凡是邪淫必然破损家财,这个大家都清楚、都知道。 凡是搞邪淫的人,必然是费损家财,家庭怎么会和睦,怎么会美满! 你搞这个,等到你老了的时候,儿女们想想你的所作所为,他们会瞧不起你,他们会不孝敬你。 〖所当求者。 而不肯为。 〗当求的是道德。 觉悟的人求的是断烦恼,求的是超越三界,这是我们应当求的。 世出世间法,应当求的,我们不求;不应当求的,我们天天在求。 这就是迷惑颠倒的具体体现。 看下面经文:【又或交结聚会。 兴兵相伐。 攻劫杀戮。 强夺迫胁。 归给妻子。 极身作乐。 众共憎厌。 患而苦之。】〔交结〕就是勾结的意思。 〔迫胁〕指以威力来恐吓强迫。 〔杀戮〕在这里指以枪矛武器杀人。 单讲戮,是以尖锐之物相刺,这叫戮。 〖又或交结聚会〗儒家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子说观友知其人,你要想了解一个人,你看看他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你就知道他是哪一类人了。 因为人以群分嘛。 作恶的人,他的朋友都是作恶的,如果不是一类人,绝对聚会不到一起去,恶友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交换作恶的经验。 作奸犯科,自然会越来越严重。 〖兴兵相伐。 攻劫杀戮。 强夺迫胁。 归给妻子。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昏君为了贪爱女色而亡国的例子很多。 比如,殷纣王、周幽王、夏桀,都是这样的昏君。 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大家都清楚的吴三桂也是。 吴三桂为什么打开了山海关引进了清兵? 就是为了陈圆圆。 这个大家都知道,他为了陈圆圆,国家人民全都不顾了。 这几句经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指的就是这一类事情。 比如说,我们现在贪官很多,这些贪官不但贪财而且贪色。 他们因为贪色,所以就迷惑颠倒。 因为贪爱,所以就造作了很多恶业。 大家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贪色的贪官,因为贪色,牺牲了生命财产。 他们有的破坏了自己的家庭,又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大家认真想一想,这样做真是不应该,真是不值得。 〖极身作乐。 众共憎厌。 患而苦之。 〗在位时迷于权势,贪于财色,只顾个人的物欲享受,不顾人民的死活。 如果这样的人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怎么能够得人心呢! 等到人民厌恶、憎恨的时候,那离国家灭亡就不远了。 我们历史上,只要有豪杰起义,人民就会附和,推翻昏君的统治。 这种事情造成了社会的动乱不安,国破家亡,自他人民皆受苦难。 看下面一段的经文:【如是之恶。 著于人鬼。 神明记识。 自入三途。 无量苦恼。 辗转其中。 累劫难出。 痛不可言。】先说说这段经文的两个字的读音。 第二句〔著于人鬼〕:著这个字它是多音字,有的时候读zh,有的时候读zhu,在这里是读zh。 第三句〔神明记识〕:这个知识的识在这里念zh。 看下面的几个名词、几个词语:〔著〕是昭著的意思。 这一大段经文,我们看了以后,就觉得它与前一段经文很类似。 所做的恶业〔著于人鬼〕。 就是后人把它写在历史上,这是著于人。 鬼神也把它记在生死簿上这叫〔神明记识〕。 阿赖耶识里种下了种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给你记着账,鬼神也给你记着账,你是跑不掉的。 这是通俗的说法。 〖自入三途。 无量苦恼。 辗转其中。 累劫难出。 〗你造作极重的罪业,你的果报就非常惨。 地狱罪报,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受完。 这个可能有人不太清楚,地狱罪报受完之后,下一步,你要变畜生还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 以为我从地狱出来了,我就出来了。 你是从地狱出来了,出来以后你又上哪一道? 你上畜生道,你要去还债。 而且这个债不知道多少劫,你才能把它还完。 何况,如果他还债,又不甘心情愿,这又是造作新的罪业。 如此循环不清,这就叫辗转其中。 累劫难出。 佛给我们讲这些话,真的是慈悲到了极处,这就是我们目前生活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三恶道的众生在三途辗转轮回,苦不堪言,非常难出离。 如果不是佛菩萨慈悲,去恶道里度化众生,这些众生真的是没有出头之日。 佛菩萨大慈大悲,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这里面都有佛菩萨在那里救度众生。 但是,恶道众生能够接受佛菩萨教诲的不多。 因为不相信的人太多。 我们看看我们人世间的现状,就知道了,人都这么难度,何况那个鬼呢。 所以这个难度非常之大。 比如说,我们人间,现在是善道。 就在我们人间这个善道里,今天的正法又有几个人能听得进去! 可见佛菩萨教化恶道的众生,该有多么艰难。 佛教化恶道里的众生,不知道要比教化人难多少倍。 能超越六道的,只有念佛往生这一个法门。 如果不往生,一定是堕在三途。 辗转其中。 累劫难出。 痛不可言,大家想想看,这件事情多么令人可怕。 看下面一段经文:【其四者。 世间人民。 不念修善。 两舌。 恶口。 妄言。 绮语。 憎嫉善人。 败坏贤明。 不孝父母。 轻慢师长。 朋友无信。 难得诚实。】这一段经文是说妄语恶的业果。 我们先来看前半段经文:〖其四者。 世间人民。 不念修善。 两舌。 恶口。 妄言。 绮语。 〗这几句经文从字面上来说,经文好懂,但是我们的警觉心不够,日常生活中常常在犯。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周围是普遍存在着的。 两舌是拨弄是非,斗乱两头,造成这两个人的不和,让这两个人互相斗争。 小,则使两个人变成了冤家对头,这是你从中制造的。 这个罪过很大。 大一点说,挑拨两国交战,制造战争,使人民遭难。 可见这个外交工作是多么重要。 处理外交事宜一定要谨慎。 好的外交官顾全两国人民的福祉,化解冤结,造福于两国人民;用心不善的,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换句话说,很容易产生外交上的摩擦,严重的摩擦就会引起战争。 这个罪过极大。 所以不要小看了两舌的严重危害。 恶口是说粗鲁话,很难听,容易与人结冤仇。 妄言是骗人,自欺欺人。 绮语是花言巧语,损人利己。 《地藏经》讲,犯这种罪业的,死后堕拔舌地狱。 这是口业之恶所得的恶报。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上面所说的这些。 对照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犯。 我这个话说得一点也不严重。 〖憎嫉善人〗就是对好人好事,他看了以后难过、嫉妒、憎恨,想方设法破坏、障碍,这叫憎嫉善人。 〖败坏贤明〗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有证的圣贤之人,他们居此一方,能够移风易俗化导一方,这是国家之宝、地方之宝,是这里的众生有福报。 我们大家看一看,我们的净空老法师,是不是宝中之宝? 可是面对这样的圣贤人,不亲近、不护持,反而加以障碍、破坏、排斥、打击,这是五逆重罪之一,死后必堕阿鼻地狱。 报得累劫愚痴,难于出离地狱,苦不可言。 我们现在有人造的就是堕阿鼻地狱的重罪之因。 〖不孝父母。 轻慢师长。 〗世出世间的圣贤大都是孝敬,圣贤功夫从孝敬开始,也在孝敬这里圆满。 我们要深刻体会到佛陀的教学,在教我们什么,就是在教孝敬。 我们把孝敬做圆满了,你就成佛了。 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五逆重罪。 〖朋友无信。 难得诚实。 〗上面说的几条,我们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条,那几条就全都犯了,果报就是在三恶道。 来生人天两道是没有你分了。 人间的寿命短,恶道的寿命长。 佛说人间的一个月是饿鬼道的一天,我们人间过一年,饿鬼道才十二天。 鬼的寿命是千岁,地狱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二千七百年。 地狱里短命的是万岁,长命的真的是万岁万岁万万岁,实在是可怕。 佛在一切经典里讲地狱,都是讲得很详细,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地狱千万去不得。 我们为什么还要造业,你偏偏要去呢! 看下面一段经文:【尊贵自大。 谓己有道。 横行威势。 侵易于人。 欲人畏敬。 不自惭惧。】先看〖尊贵自大。 谓己有道。 横行威势。 侵易于人。 〗这四句。 愚昧无知者,他往往认为自己很能干、很有本事、很了不起,因此他就贡高我慢,狂妄到了极处。 这个侵是侵犯。 此处讲的道是指诈术,就是用各种花招来欺骗人,伪善欺诈。 看到这些人,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你是不是这一类人。 〖欲人畏敬。 不自惭惧。 〗这是指作威作福的人,自己不知道惭惧。 这个欲是希望。 他希望什么呢? 希望别人对自己恭敬,希望别人怕他。 他的所作所为,都在这方面上下功夫,他不知道惭愧(惭是良心的责备,愧是舆论的制裁)。 自己造作恶业,不受良心的责备,就是我们世人所讲的天良丧尽。 这样的人在佛法里叫什么呢? 被称为一阐提。 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意思,佛来了也度不了他。 因为他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认为佛也不如他,那就别说菩萨了,他不接受教化。 因此这一类人是必堕三途,就是一阐提。 舆论的制裁,他也置之不理,仍然是我行我素。 下一段经文:【难可降化。 常怀骄慢。 赖其前世。 福德营护。 今世为恶。 福德尽灭。 寿命终尽。 诸恶绕归。】看前面四句:〖难可降化。 常怀骄慢。 赖其前世。 福德营护。 〗这种无恶不作的人,在社会上,可能他是一个大富大贵的人。 那有同修会说了,为什么这样的恶人没有报应呢? 为什么不折损他的寿命呢? 其实我们不知道,真的折损了。 比如说,他本来可以活一百岁,他七十岁就死了,这已经是折损了他的寿命三十年。 为什么他这种富贵还没有被折损掉呢? 这种富贵是因为他前生修积得很多,这一生他虽然做了大恶,他的福报还没有享尽。 虽然是消损,他剩下的,就是余福还有很多,等他的福报享尽了,他的恶报就现前了。 这回我们是不是听懂了这个道理? 我们有时候确实有这种想法,那恶人为什么不受恶报呢? 就是他前生积的福德、积的福报还没有消耗殆尽,等他消耗完了以后,他的恶报就现前了。 〖今世为恶。 福德尽灭。 〗这一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前生积的福德逐渐逐渐地就消耗尽了。 如果他前生积的福德少,很快就消耗尽了。 〖寿命终尽。 诸恶绕归。 〗他这个福善之报消耗完了以后,他的冤家债主就都上门了。 这个时候是讨命的讨命,讨债的讨债。 什么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呢? 特别是在病重或者病危,或者是临命终时,这种情况往往就出现了。 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诸恶绕归,后悔莫及。 下面一段经文:【又其名籍。 记在神明。 殃咎牵引。 无从舍离。 但得前行。 入于火镬。 身心摧碎。 神形苦极。 当斯之时。 悔复何及。】前面两句:〖又其名籍。 记在神明。 〗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容易明白,就是说你已经登记造册了,你上了花名单了,天地鬼神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你谁也欺骗不了,谁也瞒不了了。 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你登记造册了,你在花名单上了。 〖殃咎牵引〗殃是灾殃,咎是罪过。 自己造作的罪业牵引着自己,这就是业力。 业力引导,趋向恶道。 〖无从舍离〗六道凡夫是被恶业牵引着,念佛人是被愿力引导着,这不一样,大家听明白。 六道凡夫是恶业牵引着,念佛人是愿力引导着,这个词语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牵引,一个是引导。 有愿力,业力一定能被伏住,但是必须得是愿力大于业力。 在这个时候,你的业力就被伏住了,不可能愿力和业力同时起来。 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比如明与暗,房间里不可能是一半明一半暗,要明就全是明的,要暗就全是暗的。 这个愿力它是光明的,这个业力是黑暗的。 所以佛教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深切的愿力,就可以把业力伏住。 愿力起作用,我们就能够往生。 〖但得前行。 入于火镬。 〗火镬就是油鼎,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油锅,是地狱里的一种刑具。 〖身心摧碎。 神形苦极。 〗这个神是指神识,中国人俗称灵魂。 这个形是形状,饿鬼道有饿鬼道的形状,地狱道有地狱道的形状。 虽然是化身,但是还是有个身形。 地狱里的身形受报时,情况就是身心摧碎。 神形苦极,那是极其痛苦的。 〖当斯之时。 悔复何及。 〗堕入地狱以后,所受的极苦的果报,真是后悔莫及。 佛劝我们,趁现在这个果报还没有成熟,此时觉悟回头还来得及。 遇到了念佛往生的法门,纵然是造作极恶的罪业,只要一念回头就还有救。 可贵的是一定要真正回头悔过。 在这里,大家都知道,莹珂法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他是一个造作极重罪业的法师,因为他一念回头,他就得救了,往生极乐世界作佛去了,而且他品位不低。 看下一段经文:【其五者。 世间人民。 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 治身修业。 父母教诲。 违戾反逆。 譬如怨家。 不如无子。 负恩违义。 无有报偿。】〖世间人民〗就是指我们眼前这个时代,作恶到了极处,这个现象非常普遍。 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徙倚懈怠〗徙倚是不定的意思。 不但是心不定,身也不定,心里有忧虑。 尤其是现在,是生在乱世,人们无所适从,身心都不定。 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身心不安,怀疑、忧虑,当然这些就障碍精进。 不精进,自然就懈怠,所以这里说徙倚懈怠。 为什么懈怠呢? 因为不安,身不安、心不安,所以导致了懈怠。 〖不肯作善〗就是不务正业。 正业,是八正道之一。 以儒家的解释就是五伦十义。 哪五伦呢? 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是什么身分,就尽什么样的义务,这就是正业。 〖治身修业〗我们说不肯治身就是不肯守法。 治身对于佛门来讲就是守戒。 不守规矩,不肯修业。 现在对我们来说,业有两种,一种是学业,一种是事业。 我们怎么样来治身修业,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我们现在,不是治身修业,是不治身、不修业。 〖父母教诲〗身为子弟的人,不肯接受父母的教诲,不但违背父母的教诲,还要反叛、叛逆。 这是新的词语叫叛逆。 大家想想,在我们的家亲眷属中、亲朋好友中、同学同事当中,包括我们的自身,有多少子女不叛逆? 现在好像一到时候,十几岁,就说因为是叛逆期,所以他就有种种不良的表现。 这就是譬如怨家。 有这样的子弟,你还不如无子,还不如没有的好。 父母费了多少心血把他养大,他却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 负恩违义。 无有报偿,这就是当前的现状。 〖违戾反逆。 譬如怨家。 〗是过去的因果,报怨的、讨债的儿女来了。 后面的一句:〖负恩违义。 无有报偿。 〗现在又在造作恶业,来生的果报比这一生还要差。 说到父母的教诲,古代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与现代人不同。 古人期待儿女有德行、有学问,能为社会造福,能光耀门楣。 纵然是儿女做了官,做父母的仍然是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儿女要做清官,要做好官,不要做贪官。 要公正,不要冤枉人。 这真是在为儿女积德。 现在少数作父母的不是这个想法,教导儿女赚钱第一,要有权,要有钱,要出人头地,损人利己是在所不惜,只要自己不吃亏就行。 我们作为儿女的,要知道父母的教诲是善还是恶。 如果是善的,我们就接受;不善的,要用巧妙的方法,要用善巧的方法避开。 不要因为这个得罪父母,让父母伤心。 这一段我说的这两个意思,一定要理解透,不要理解偏了。 父母应该怎么样教育子女,就是父母要注意的事情。 作为儿女要注意什么事情呢? 就是你觉得父母对你的教育,他说的不是善,他不善你怎么办呢? 你要巧妙地回避,不接受他这个教育。 但是你又要注意,不要惹父母伤心,不要得罪父母。 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比较难的。 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我记得我曾经给大家举过例子,我们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些时候确实是不善。 比如说,小孩儿在幼儿园,那都是小孩儿嘛,他打打闹闹,互相推推搡搡,碰着了、伤着了,这都很正常。 但是有的父母,在家里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吃亏,一定要占便宜。 我孙女在幼儿园的时候,回家就跟我讲,她们班的小朋友,某某某和某某某,因为你推我、我推你,可能有一个就吃亏了。 然后这个父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告诉她,不能被他欺负住。 第二天呢,这个小朋友就把手指甲剪成尖形的。 荷荷告诉我说:奶奶,她妈妈说,他要再欺负你,你就用这个尖指甲去挠他。 你想想,孩子那么小,上幼儿园,也就三四五岁左右吧,我们做父母的,怎么能这么样教育孩子呢! 还有,孩子上学以后,如果学习成绩比较好,她所会的东西,应该去告诉别的同学们,不要自私,不要自利嘛。 但是,有的学生到学校就说,我会的东西,我不能告诉别人。 当时我孙女不太理解,就问,为什么呢? 你告诉了别人,别人不也会了嘛,到考试的时候,他就排在你前面了,你就排在他后面了。 所以,我孙女回家问我:奶奶,这样说、这样做,对不对? 我明确地告诉她:不对! 你所会的东西,多少个人问你,你都要耐心地去解答,这对你有好处,你知识掌握得越来越牢固,对同学有好处。 自己会了,不要自私,要去帮助同学。 孙女说:那我知道了。 对于一个家长来说,怎么样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你不要看眼前的一点小利益,你孩子没吃亏、占便宜了。 你想,他的人生是漫长的,在这个漫长的人生路上,你给他指的路是对的还是错的? 请家长们三思。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 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8-30 11:08:16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