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喜尊者:五法伏魔 内容: 五法伏魔圣喜尊者 讲德雄比丘译作者简介:Ven. Ariyananda(圣喜法师)生于1964年,大学毕业后,曾到新加坡留学。 1992年出家,翌年6月受比丘戒,曾被派至Pha-auk禅林修禅,现任Na Uyana Aranya Senasana住持,兼指导禅修老师。 Shri kalyani派为不捉持金钱、持戒精严的比丘僧团,目前有五百多位比丘,一百多间分院,绝大部分在森林、乡间,Na Uyana为重点发展的禅修中心。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Asubhanupassim viharantamindriyesu susamvutambhojanamhi ca mattabbumsaddham araddhaviriyam,tam ve nappasahati Marovato selam’va pabbatam. ─Dhammapada verse 8各位尊者,世尊在杰达卫城(Setavya)为许多比丘诵出这首偈颂,以解释大黑尊者(Ven. Mahakala)的证悟。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安住于不净观,善于守护诸根,以及饮食适量,信心勤精进者,魔无法征服他,如风不动石山。 ─《法句经》第8偈尊者们,大家都知道,佛陀明了这个世间与其他世间的一切事物,他清楚地了知心的历程,因此他经常教导我们要达到这世间的真正安乐。 世间上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安乐,然而,多数的人由于无知的缘故,都循著错误的路线在找寻安乐;只有少数的人理智地依循佛陀的教导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大家都知道佛陀的故事:在出家之前,他拥有一个王国、许多宫殿、许多王妃与随从,但是他无法藉著这些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于是他出家,进入森林里独自修行。 最初的六年当中,他为了证悟真理而勇猛精进。 最后他了悟一切法,并且透过正法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如此大家就可以了解:佛陀也是舍弃自己原本拥有的一切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当我们讨论到佛陀达到真正安乐的方式时,我们了解舍弃在家生活而成为出家人也是一种安乐。 任何人只要持守好出家戒律就有某种程度的安乐。 如果任何人禅修片刻的时间,安乐也会生起。 如果任何人得到刹那定(khanika-samadhi),他将得到成千上万倍的安乐。 如果任何人得到近行定(upacara-samadhi),他的安乐将更增强数千倍之多。 如果任何人得到安止定(appana-samadhi),他的安乐又更加增强。 如果任何人证得圣道与圣果,他的安乐增强无数倍。 如此大家就能了解如何透过佛陀的教导而得到层层增上的安乐。 大家已经感受到出家生活与持戒清净所带来的安乐,但是禅定的安乐又比持戒的安乐更高超。 要达到禅定的境界必须先超越一些障碍,也就是所谓的“盖”(nivarana)。 障碍主要有五种(五盖),即:1. 欲贪。 2. 嗔恨。 3. 昏沉. 睡眠。 4. 掉举. 后悔。 5. 怀疑。 当我们禅修或专注时,如果有许多欲望生起,我们就无法专注,心会一再地趋向那个欲望目标。 我们静坐一小时或数小时,但是当中有许多关于欲望的念头生起:如果我们整个静坐时间定为一百份,其中有百分之五十或更多的念头都在想这个欲望目标。 当一个主要欲望目标生起之后,就有许多次要的目标随著生起。 当我们执著某个人时,刚开始是执著整个人,之后连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执著,眼睛长得好、脸长得好、耳朵长得好、胸部长得好……乃至到脚长得好。 就像这样,许多次要的欲望目标都跟随著主要的欲望目标而来。 然后不只是执著身体而已,也会渐渐执著其他的相关目标。 正如我们的手碰触到臭的东西之后,手就有臭味,然后被我们的手触摸到的一切东西也都会沾上臭味;同样地,如果我们强烈地执著或贪爱任何人、事、物,这就是禅修的一项障碍。 同样的道理,嗔恨也会使我们的心不安乐。 如果我们恨某个人,这也是禅修的一项障碍,使我们大大地远离所希望达到的安乐。 其他的障碍也应当以同样的道理来理解。 在佛陀的时代有两个兄弟都是商人,他们带著五百辆车与许多随从来到舍卫城(Savatthi)祗园精舍(Jetavana)的附近作买卖。 在傍晚的时候,他们看到许多人手拿著花与香到祇园精舍去。 这两个商人就问众人说:“你们要去哪里? ”“我们要去听世尊说法。 ”他们又问:“我们也可以去吗? ”“可以,跟我们一起走吧! ”于是两个商人也到祇园精舍去听法。 这两个商人之中,哥哥名叫大黑(Mahakala),弟弟名叫小黑(Culakala)。 哥哥大黑在听闻佛法时了解到这是达到真正安乐之道。 听完法之后大黑就来问佛陀说:“尊者,我可以在您的座下出家吗? ”佛陀回答说:“可以,但是你必须先得到家人的同意。 ”大黑就去跟弟弟小黑说:“弟弟,我想要在佛陀的座下出家。 ”他很不容易才取得同意而在佛陀座下出家。 弟弟小黑由于哥哥的缘故,也出家了。 出家之后,大黑精进地追求真正的安乐;小黑则将时间耗费在想念自己的妻子与家庭。 大黑尊者实践头陀行,晚间也不睡觉地精进修行。 晚间他到坟场去修行不净观。 有一天,看守坟场的人传话给大黑尊者说那里有一具很好的尸体可以观。 大黑尊者就去坟场看那具尸体;那是一具美丽的年轻女人的尸体。 大黑尊者告诉看守坟场的人说:“这具尸体还会使人生起贪欲,因此将它焚烧之后才让我修不净观吧。 ”看守坟场的人就依照交代去做。 大黑尊者开始观那具尸体为丑陋、不净。 他见到之前是美丽的尸体,现在则变得非常丑陋:皮肤焦裂、内脏显露、脓汁流出。 他如此真实地观察丑陋不净。 当他专注于不净时,他的心能够透视到尸体的内部,见到尸体中充满肮脏、丑陋之物。 他的定力愈来愈深,直到证得禅那。 然后他能透视自己内在全身以及外在全世界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当他的智慧进一步开展时,他证得所有圣道、圣果及神通。 他的弟弟小黑则还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家庭及财富。 雨安居之后,佛陀开始行脚到大黑尊者的家乡杰达卫城去,包括大黑尊者及小黑尊者在内的许多比丘也跟随佛陀同行。 他们到达杰达卫城之后,小黑尊者取得允许回到自己俗家去准备隔天供佛与僧的事情。 他回到家之后,他的妻子们就使他舍戒还俗,而这也符合他自己的心愿。 再隔一天,大黑尊者的妻子们也邀请佛陀及所有比丘到家里来接受供养。 佛陀与僧团用完餐之后,大黑尊者的妻子们请求佛陀,让大黑尊者留下来为她们说法,佛陀答应她们的请求。 于是佛陀与其他比丘回去住宿的地方,大黑尊者则开始说法;然而他的妻子们并不想听法,而只想逼大黑尊者还俗。 当大黑尊者在说法时,他的妻子们围绕著他,想要将他的袈裟脱下来。 大黑尊者知道她们的心念,所以他立即进入第四禅,发起神通力,并且决意飞到空中,于是在一瞬间他就穿过屋顶,飞到天空去了。 佛陀在路途中问比丘们说:“你们正在谈论什么? ”他们回答说:“世尊,我们正在谈论大黑尊者。 昨天小黑尊者还俗了,今天大黑尊者也会还俗。 ”这时佛陀诵出偈颂,分别谈到这两位尊者,然后为比丘们开示佛法。 许多比丘在听法时证悟。 当佛陀开示完毕时,大黑尊者突然出现在僧团之中。 培育五法在这首偈颂里,佛陀教导我们五项重要的事情,能使我们得到大黑尊者那样的坚强心念。 第一项就是观照身体的不净。 为什么我们需要观察不净呢? 因为我们可以反省自己。 大家知道,在我们来过这种修行生活之前,我们都在美化自己的身体与别人的身体。 我们只看到自己身体与别人身体的外表而已。 当我们看到脸的外表时,心里生起脸很美丽的念头。 对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的心只是看到外表的皮肤、颜色,就认定它是美丽的。 这是一种无知的、不理智的心。 这种心态对我们的修行毫无帮助。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要进到身体内部,观察体内真实东西的理由。 你用心将自己的身体打开,观看里面是否有任何恒常或美丽的部份存在。 在身体里我们找不到任何美丽的部份;身体的各个部份都很丑陋、恶臭,只是有时我们的心念会说它是好的、美丽的。 我们必须修行不净观,直到去除这种将身体看成美丽的心念。 然后渐渐提升这种智慧,能够观照不净、去除贪欲与削弱烦恼,并且能增强禅修力与定力,及透过真正的了解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佛陀教导我们的第二项重要事情是善于守护五根。 想要修行有进展的禅修者必须守护五根,不要透过五根去执取可爱的或可恨的目标。 当我们的眼睛看见某个事物时,不要去贪著它,也不要去厌恶它,而应当了解那只是看而已。 同样地,当我们的耳朵听到某种声音时,不要贪著或厌恶它,而应当了解那只是听而已。 同样的道理,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及身体感触到可触物时,不要贪著或厌恶它。 如此照顾五根称为“守护诸根”;这对我们的禅修也有直接的帮助。 如果我们不守护诸根,许多无用的或无知的念头就会透过诸根而产生。 在禅修的时候,这些目标都会在心中生起,干扰禅修的进步,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善于守护自己的诸根。 第三项是饮食适量。 我们应当了解我们取用食物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继续修行而已,因此应当知道什么食物对修行有帮助、什么食物没有帮助,什么食物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什么食物没有好处,知道应当吃多少量并且适可而止。 出家人应当如此适度地取用饮食,这样禅修就能顺利。 第四项是信心。 佛陀教导我们要维持与增强对佛、法、僧及禅修的信心。 信能够净化心、净化血液及净化思想,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培育信心,这样我们就能非常安乐、非常坚定地修行。 这就是佛陀之所以教我们要培育信心的理由。 第五项是策励精进于修行。 应当维持与培育精进。 当我们开始禅修时,我们有很强的精进;应当继续培育这种精进,直到获得增上的成就。 有时候我们的心力减弱,不想禅修,这时必须藉著精进而继续禅修,因此精进也是禅修进步的一项重要因素。 如果任何人维持与培育这五件事,他就不会被心中的烦恼魔征服,就像石山不会被风吹动一样。 大黑尊者坚定地培育这五件事,佛陀很了解他,所以对僧团讲了这个开示。 听开示时,比丘们就反省自己是否具备这五项。 具备这五项的比丘们内心感到很欢喜;不具备的比丘们感到不欢喜,而开始依循这个法而精进地修行。 不久,很多比丘都证得四道四果。 即使在现在,如果我们依循这个法而修行,我们也将很容易地提升禅修境界,乃至达到佛陀指示我们的真正安乐。 愿这次开示能帮助大家禅修进步,及迅速地达到真正安乐与增上成就。 (2001. 10. 21讲于斯里兰卡Na Uyana) (《嘉义新雨杂志》第38期) 发布时间:2024-08-23 14:26:12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