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清法师: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二十五 内容: 《法性基础》之二十五—— 2013年2月25日《心经》网络课堂录音整理各位同学晚上好! 今天接着学习《心经》。 这是2013年新年第一次课程的学习,大家怀着一个什么心情来学习呢? (学员:高兴。 )法师:什么? 高兴啊? 有没有很无奈地啊? (学员A:没有,无奈就不过来了。 )(法师笑)法师:无奈也可以过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无奈的你照样去做啊? 被业力牵引。 有没有一看到通知:“哎呀,真难过,又开始学习了。 ”(法师笑)(学员B:法师,我没有看到通知,但我自己打听过来了。 )法师:哦,是自己打听过来的,那很好,主动的。 不是被动接受一个信息,被业所推的不能自主,所以就来了。 《心经》学了一段时间了,看起来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分享的时间、次数已经很多了。 各位,如果让我去回想一下过去讲过什么,现在想不起来了。 (法师笑)(学员:有录音)啊? 告诉各位我肯定不会再去听我的录音了,各位可以去听,我讲过我就放下了。 (学员: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了,不然装不了,心量现在比较小。 有些东西当时有体会的就放下了,需要有些更新的体会。 (学员:是不是怕有些讲错了,不敢再听了? )法师:说实在话,骨子里面有这样一个担心,不忍心再去听了。 因为很多体会似乎这样一路学下来以后,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认知确实跟最初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觉得有点没有这个脸面再去听以前的看法。 但是还不至于说过去的分享是完全离谱的、没有任何的根据的,不可能对我们产生意图和启发的。 我想至少还没到这一步,因为生命的成长历程它是一个延续和连续的。 如果开始是错误的话,后面一些心得不可能产生出来,所以对这一点我还是有基本的信心。 好,那么今天接着往下分享,到哪了呢? 大家还记得吧? 还记得啊? (现场沉默)哎? 怎么都不说话是什么原因? (学员:我们也都放下了。 )(法师笑、众笑)法师:不,我们应该相互配合一下:我放下的,大家捡起来;大家放下的,我捡起来。 这样的话整体平衡,容易持久。 我们不要一放下,都放下,那还得了? (大众笑)不行啊! 我放下的大家要记得。 上一次课我们学到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主要对“是诸法空相”这个内涵给大家做了一些分享。 这个分享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诸法空相”,白话的意思就是:这些所有的法,它的特征是空的。 那么我们给它补充一些意思就是说这些诸法它的共相是空相。 再详细一点,这些诸法之所以成为诸法,因为每个法都有个人的特点。 各位! 我们现在在场的这些同学,我们都是人,没问题吧? 大家怎么还犹豫啊? (法师笑,大众笑)有没有非人啊? 有没有不是人啊? (法师笑)佛啊就不是人了。 佛不是人吗? 不是吗? (学员:是)怎么叫是呢? (学员A:弗人就是没这个人。 )法师:就没这个人。 (法师笑)没这个人就不是人,佛怎么可能不是人呢? (学员B:他是人。 )法师:他是人啊? 那为什么叫不是人呢? 这个话题有点远了,有点远。 将来有一天兴致来的时候,我会给大家分享为什么“佛——人弗”(大众笑)为什么佛不是人,为什么“僧”曾经是人,(大众笑)现在是不是人,我们也不清楚。 (大众笑)各位,我们都是人。 但是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人,拿这个人做一个特征来标定各位,我想各位一定不满意。 不满意吧? 广德是人,贤彦是人。 人啊,(法师笑),我们这样叫没有人答应,对不对? 没有人答应。 没有特色,对不对? “诸法空相”,(法师板书)世界的精彩性不在于空相,在于别相。 “诸法”之所以称为“诸法”,是因为这个法具有一些特点,所以安立这个法。 就是这水有流动的特点,有湿的特点。 好,把这个特点安立,水的特点就有了,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性质的时候就会想到水。 看到另外一种性质的时候,温躁的特点的时候就会想到火。 这个世界的丰富在于说有水、有火,有地、有风、有花、有草、有树木,世界才是丰富的,才是多彩的,才是有乐趣的。 如果学了佛法以后,把握佛法是在讲“空”,别人告诉你:“这个世界真美好! ”你说这是空的;人说:“哎呀! 这花真漂亮。 ”你说这是空的;人说:“这是玫瑰花、那是牡丹……哎呀,你看看,这个玫瑰花就是玫瑰花,牡丹就是牡丹,真是不一样。 ”你说这是空的。 (法师笑)你空几次以后,想想看,我们如果面对这样的场景,都用一个概念去框它的时候,在我们的世界里面,逐渐逐渐就变得什么状态? (学生:无味。 )法师:无味、乏味、单调、枯燥,对不对? 因为在我们的概念里面,所有的物质都赋予了一个特点,什么特点? ----空相。 所以,在我们看来,在那种状态里面,共相这个空相就把它给表面化了。 在理解这一句话的时候,背后一定有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呈现出来。 一定有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人生的阅历作为支撑,你去体会一下空相的时候,对自己来讲的话,那种心理状态就是不可言喻的美妙。 一言语,空相就变得乏味了,所以这个空相讲不出来。 它这是基于一种生命的丰富性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体验。 所以,你要讲什么呢? 一定是讲诸法的特性。 而这种诸法的特性它体现的状态,就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展现出来了。 我们认为这样一个人他体证了空性,他对空性有种体验了。 好,这就是这句话背后所隐含的一个信息。 “诸法空相”重点在“诸”这个字上,不在“空”这个字上。 “诸”,生命的丰富多彩性,背后体验到一个共通的特征,这个是我们一个体验。 这个体验到底是什么,“空”到底是什么? 是不能用语言去描绘,但我们还要去着力体会它,不然的话,“空”对我们来讲如果是一直没有办法体验,没有一个努力的方向的话,我们终究还是会迷失,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面就迷失掉了,找不到这个归趣了。 那么空相怎么去理解它? 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一个角度,在看到世界丰富多彩性的时候,人如果有一些理性思考的话,就一定会问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背后有没有共通的东西,它的依据、它的根源性的东西在哪? 这时就需要追寻,追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背后那个共通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对不对? 这样一种思考自然而然会呈现出来。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思考的时候,他会体验出不同的对象来。 在基督教里边提炼出一个什么呢? 谁啊? 神! ——上帝。 万物最初是谁创生的呢? 上帝创生的。 你一定要追它的源头的时候那一定是上帝。 我们去读《圣经》,第一句话肯定包含上帝。 最初的第一个词,就是GOD。 最初神创造了天和地,所以天地的源头——上帝出来了。 在我们的文化里边:比如说在《道德经》里——后来所形成的道家也好,儒家也好,佛法也好,基督教也好,这是现在对它所安立的一个宗派。 当时产生的时候并没有很明显的说:这是道家、这是儒家。 概念我们要清楚,这是后来慢慢形成的这样一种分法。 ——在《道德经》里追寻追寻,找到了一个源头,是什么呢? (学员: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他在追寻万物背后的源头的时候,他去追寻、追寻、追寻……最后找到了一个依据,是什么呢? 就是“道”。 这个道“先天地而生”。 它是独立,不需要有任何的依赖、依靠。 所以这个是先天地而生的一个独立的存在。 那么在孔夫子的眼里边,他也体验到了一种根源性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 (学员:中庸之道。 )法师:中庸之道。 还有没有呢? (学员:性。 )法师:还有没有呢? (学员:天)“天”,前面已经说过,有道,还有上帝。 这个“天”就是天生万物,所以万物的源头是谁创生的呢? 是“天”创生出来的,最初的天,所以“天”是所有万物包括生命存在的依据。 而这个“天”不是天地相对的天,而是超越天地更高一个层次的天。 这个概念大家知道是一个很超越的概念。 所以你看夫子经常感叹:哎呀! 天哪,天哪。 当他遇到困境,遇到危险的时候,周围人都为他担忧的时候,他一点都不担心,为什么呢? “天生德于予”——我的德是上天生予、赋予的。 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天。 后来有的弟子,总想向老师那儿去淘宝,希望老师能经常教诲,搞的孔子不厌其烦,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你看看天,它没有说话吧,万物就这样生育出来了,你还老让我讲话,你还老让我讲话。 这有点老子的境界了,即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一讲话,人一造作,飘风、骤雨,就是又刮风又下雨,不长久。 它对于万物的滋润,这个时候很可能不是正面的滋生性的,很可能是破坏性的。 所以他慢慢去体会到了,天在生育万物的时候有它的规律性,有它的根本性,在这里慢慢去感受到它。 看似这些名言不同,实际上当我们进入这文化的轨迹和人生境界的体悟的时候,会越来越体会到它们背后共通的内涵。 那么在佛法里边,当时佛在不断地去体悟的时候,他找到一个本源,他体悟到的是什么呢? 是什么? (学员:空。 )法师:“空……”,(法师模仿学员回答的口气,有气无力。 大众笑)也不知道是使劲还是没劲? “空”得有气无力的。 本源性的东西就是“空”。 万物寻找本源性的存在的时候,用佛法的名言体现的一个字就叫做“空”。 所以,万物从什么地方创生出来的呢? 从“空”中。 这个“空”不是我们的“虚空”。 因为 “虚空”在我们概念里面还是一个“有”,是诸法中的一法。 “虚空”它从什么地方创生的,你要去追寻,它还是有一个源头性的东西。 这个源头性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空”。 这样一个源头性的东西,当我们不断去追寻时,如果找到了,如果我们体验到了,那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感受,什么感受呢? 天地万物之间一定根深蒂固地蕴含了这个源头性的因素在里边,大家可以体会,一定蕴含了这个因素。 就像孩子,从父母出生以后,孩子身上一定根深蒂固的包含了父母的信息,这个无论如何都去除不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以这样一种眼光来看的时候,就知道,诸法里边既然是空中创造出来的,那么万法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特征,就是“空”,不可能是“有”。 它如果没有空的特征,一直是有,诸法一直是自性,它有一个恒常的存在,如果不是空的话,这样一个自性的存在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你去观察,去找,有没有这样的事物? 如果能找到一个,佛所体悟的道理就被否定了。 事实上我们找不到。 各位,我们去体验一下,如果你能找到的话告诉我一下,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存在不存在这样一个事物。 这是我们去体会它的一种状态的时候,一个趣入的角度。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心经》后面的一句话,它直接在表明,空相到底是什么——六个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就是空相最直接的描述,看看这六个字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字面意思都非常明白吧? 还有不明白的同学要考虑回去补补语文课。 (法师笑)今天还有外国朋友在这儿,不懂是可以理解。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相的特征,就是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減,但是这个“不”是什么意思呢? 是“没有”吗? “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垢也没有净,没有增也没有减”,可以这样理解吧? 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员:起,起来,生起。 )法师:起? “不”怎么会是起呢? (学员:它用意有“发生”的意思,不起来。 )法师:你是说的“生”啊? “生”是有“起”的意思,这两个意思是一样的。 “不”有没有? 除了“没有”这个意思之外,有没有别的理解? 没有的话,我们暂时这么理解。 我不是每个问题都设套啊,(大众笑)大家不要老是这么谨慎,老是这么紧张。 我确实有很多问题不懂,(法师笑)大家如果有很好的理解现场给补充下很好! 你慢慢有经验后可以设套套我,你自己设问题。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減”,我们是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垢也没有净;没有增也没有减。 各位,诸法空相是不是只有这六个“不”? (学员:不是。 )法师:不是吧? 还会有很多,非常多,多的让我们数不尽。 “高下”,请问空相有没有高,有没有下? (学员:没有。 )法师:没有吧? “不高不下”。 有没有贵有没有贱? (学员:没有。 )法师:“不贵不贱”,有没有黑有没有白? (学员:没有。 )法师:“不黑不白”。 世间所有对立的概念,只要形成一对范畴,空相的特点就是:不这个也不这个。 空相有没有男有没有女? (学员:没有。 )法师:空相“不男不女”,(大众笑)“不阴不阳”;“不天不地”;有意思吧? 空相就是这样子。 (手机音乐起)有声音吗? 空相有没有声音呢? (学员:没有。 )法师:没有,空相没有声音吗? 也没有吧? 也没有。 寂静和声音,空相没有寂静相也没有声音相。 各位,刚刚声音响了,如果大家认为有声音响起来,那么我们见就没有在空相里面。 (法师笑)有同学或许有疑问。 (学员:师父,您这么解释,是不是可以理解那个“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即”,即有生即有灭? )法师:(板书)“即生即灭”,是这意思吧? “不生不灭”是全盘的否定,把生、灭都否定了。 你刚才的意思其实变成了全面的肯定——既有生又有灭,(法师板书)即是生又是灭。 声音响了,即是声音又是寂静。 不过这个“不”好像这样一种理解,从文法、从字意上来讲的话确实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它字面意思来讲是否定的。 你要从这背后取出肯定的内涵,那说明我们人的境界很高,(法师笑),这是属于个人境界的问题,不属于文字本身的含义。 在这儿先不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它。 那这样一种否定对我们来讲有什么“美味”在里面呢? “美味”,品味品味以后觉得这个味道真得很好,很滋润人,有什么“美味”在里面呢? (学员:清净。 )法师:清净,不是说不垢不净吗? 你怎么又清净了? (众笑)(学员:自我感受。 )法师:自我感受。 空相没有不清净啊? (法师笑)但是也不垢,这很有意思。 我们不清净就叫垢,对不对? 但它也不垢,不垢它就清净吧? 它也不清净,好像把这个人逼的没地方走了。 所以我们如果不理解空相的话,你就觉得这个能把人憋死。 (法师笑)没有生存的空间,可是憋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就开悟了。 开悟的时候你就发现处处都是生机,所以人要不逼自己,逼到死胡同里以后你想开悟真是挺难的一件事情。 人要是没有一点痛苦去承受,要想去体会快乐就不容易。 各位,我们想要追求快乐、幸福,先要准备好吃苦头,苦的越深将来幸福感、快乐的程度,我只是说可能越深啊。 你不要说痛苦之后一定会快乐,没有这回事,只是说可能程度会越深。 那么这句话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 如果大家现在还生不起直观的话,我再进一步作个解释:这句话是在说什么事情呢? 生和灭这是一对范畴,彼此之间是不相互兼容的,生的时候就不是灭,灭的时候就不是生,可以理解吧? 垢的时候就不净,净的时候就不垢;增的时候就不减,减的时候就不增,这是一对彼此之间不相互兼容的范畴。 所以一个区域里边,我们分两个区域,一个是A一个是B,这个B我们不写B,我们写数学符号 。 就是一个元素如果给它划定一个范围,它要么在A这个区域里边,要么在 的这个区域里面,我们假名安立它是B。 这个B假名安立它就是灭,它的意思就是不生、无生,就是死亡。 那么我们再找一个区域,比如说我在世界划分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就是我们这个教室,第二个区域就是教室以外的区域,可以理解吧? 我们要么在教室里面,要么在教室外面,你不可能长到墙上去。 墙上是个理想的界面,只要你占空间,一定要么属于这个要么属于那个,各位我们现在都属于这个教室。 世界的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在我们这个教室之外,大家想想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了吧? 我们占了世界的一极,就是在这个区域,另外的一个在另外的区域。 所以逻辑上来看的话,我们要么在这个教室里面,要么在教室外边。 可是现在我告诉你有一种存在,他既没有在这个里边,也没有在这个外边,但是他又属于这个,该是什么呢? (学员:轮廓)轮廓? (法师笑)除了轮廓和竖线之外。 会是什么? (学员:这个平面的上面)这个平面的上面? 这就是人之所以高级的原因,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里面,告诉大家在二维世界里面判断这个事情,你非得跑到三维世界里面去。 二维的世界里面,还有哪一个既不是它也不是它。 (学员:是不是在圈外面呢? )不要说圈外面了,我们就在圈里面。 各位,刚才已经说过了把圆圈划掉,把它刨除掉,把区域外、三维以外都刨除掉,就在这个范围内,有一个既不是它也不是它,是什么呢? 是整体。 可以体会啊,整体既不是A也不是 ,可以理解了啊,这就是空。 所以它必须是一个整体才叫空,你只要不是整体就不空。 这就是佛的境界,当佛说证悟空性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佛的格局已经拓展到没有一个法他不能涵盖的程度,就是空了。 所以我们要想学习佛法体会佛法,你说关起门来我修我拜佛,狠劲拜。 (众笑)不是说拜佛不好啊,如果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拜佛不好,修持不好的话,那至少这个元素不包括了,将来不可能证据空性的,可以体会哦? 但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拜佛,结果忘记了家人,忘记了你工作中的承担、责任,各位无论如何拜,你能空吗? 你空得了吗? 你觉得空了,感觉空了,你只是感觉空了。 业力出现的时候让你感觉,实实在在让你感觉,看空不空,对不对? 一点都不空。 家庭还是很实在,工作还是很实在,他到月就来给你发工资,你不工作就是不给你发,你看空不空。 家人里面的相处,该你做的事情、该你尽的责任你就是要尽,你不尽你试试空不空。 你不尽,确实你的责任空了,家人会觉得你这个人,给家人来讲的话,可不是你说:哎,好啊,我破家人的我执,你这种破的方法可要小心。 家人他内心里面本来有你一个位置,结果你强行把这个位置把它去除掉了,你以为破他的空了,破他的执着了,内心深处的伤害就是这样造成的。 你深深的伤害了他,因为在他看来你就是他生命、你就是家庭的一部分,结果你自我作主,给它去掉了。 这无异于对方辛辛苦苦的工作属于他自己创造的,我们还要强行的把他拿过来用,去支配,那种感觉没有什么区别。 可以体会,我们在这个关系网里边,在这个生活环境里面,我自己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我所拥有的环境,我所拥有的单位,这是我的归属所在。 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之所以心里安,是不是内心有一个归属——我有我的家庭,我有我的工作,我有我所归依的地方。 好,这是这种感觉,我们要找,要找的话一定是整体。 那么既然是整体它不是A,为什么呢? 因为他包括了一部分A所不包括的,所以它不是A,可以理解吧? 它又不是 ,因为它包括了一部分 所不包括的内容,所以它不是 。 这样的不是A、不是 ,可不是说不是A就变成 了,可不是这样子。 它是基于和A相同的基点上又具有一部分A所不具有的一部分特质才不是A,可以理解。 什么叫“善于人同”呢? 就是这个。 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各位刚才描述不生的时候,大家想想看,不生的时候从我们字面的意思上来讲的话就是灭对不对? 可是它的感觉可不是这样子,不生的时候是在肯定生的基础上又具有一个生所不具有的素质,就这样的心理特征,“善于人同”。 所以他善于人同可不是说异的部分也没有了。 善于人同的时候又善于保持了异的部分,而这个异的部分正是我们这个同的部分所欠缺的。 所以他同的部分依旧在不断地滋养,滋养什么呢? 滋养这个元素所不具有的一些素质,在同的同时就滋养出来了,可以体会啊? 我们先在理论上讲,待会儿就要举一举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比如我们过去讲公公婆婆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婆理两个理没交集,没交集就对立,对立的时候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这个时候吵得是不得开交,这种状态是什么状态呢? 就是这个状态,没有兼容性,这是公,这是婆。 各位如果现在请你给他们去调和的话,你怎么调和,怎么才可能调和的了,而不致于火上添油。 我跟你说劝架,你不劝还好,这一劝人家打得越厉害,你说这是劝什么劝啊? 对不对,怎么个劝法? (学员A:各打五十大板。 )法师:什么? (学员A:各打五十大板。 )法师:各打五十大板。 哎哟! (学员B:人家两口子不打你吗? )(学员A:家人,因为是家人嘛,不是不认识的人。 比如说父母啊,公婆啊,他们肯定都觉得自己很对,你在这边分析时你也是不对的。 但是在对方面前,都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应该把对方抬起来,就是这两种。 对当事人应该让他看到对方的长处,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然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我是这样理解的。 )法师:好,对于这个大家认可吧? 没有说A、B吵架,一定要说A你说的真对,他就是错的一塌糊涂,这个只能背后讲。 (法师笑)当面讲的话,人家对方马上会觉得你们怎么一伙的,原来是一伙的,你还调停去了。 结果是对方来了个帮手,一下增加了对立感。 肯定不是这样的,对不对? 那么我们去说的时候,应该是站在一个立场上,这个立场,我们去想想看,那个调停人,他的心理状态。 如果他心理状态认为那个公理确实说的很好,婆婆说的理确实不对,你去想想看这样的人他能不能去调停? (学员:不能。 )法师:表面工作可以去做,但是最后的效果一定是加深了对立。 他骨子里影响的是人的一种情绪,对于骨子里内心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那种东西会传递给人的。 所以这个调停人一定是客观公正的,这种客观公正的心理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呢? 内心里没有这个执取——公理就是对的,婆的理就是不对的,一定没有这个执取。 如果有的话不行了,一出发就是有问题的。 所以他内心的一个心理状态是刚才同学都已经谈到了,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为什么大家对这个人信任,愿意找这个人,当大家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愿意找这个人来评评理,大家知道,骨子里面为什么会信任他,原因在什么地方? 尽管他说我不对啊,说对方对,说我的不对,即便他这样讲,我还是愿意信任他,原因在什么地方? (学员:客观公正。 )法师:公正吗? 除了公正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能得到一种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怎么产生的? 站在A的立场上,因为他不A,所以他兼容了 。 站在我们这个立场上哦,因为我不是他,所以我兼容了对方。 这种对对方的兼容性是体现在我和他站在一起的时候,所以信任感是体现他对我的信任是在那一刻产生的。 不是我对他的同情啊,大家知道,如果现在对他同情的话,他就失去公正了。 对方对我的信任感,是我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对他的一种兼容。 而这一方对我的信任是我站在另一方的时候看他,因为我不是这一方,所以我兼容了对方。 所以他是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站在A的立场上他兼容了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他兼容了A方,这样的心理状态,最后融合了。 这就是不生不灭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状态。 什么意思呢? 空相它不能是生相,因为如果它是生相就兼容不了灭相;它也不能是灭相,因为它是灭相的话,它也不能兼容生相。 所以到最后他同时兼容生和灭的话,一定就是空相,这个所谓的空,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可以体会啊? 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这个空一点都不抽象,都是非常具体的,就是不生不灭。 这个空,它如果是垢相的话,就一定兼容不了净相;它如果是净相的话就兼容不了垢相。 所以最后,它如果能同时兼容垢相和净相,一定是不垢不净的,兼容性就出来了。 不增不减相亦复如是,对这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学员A:法师,生和灭之间不是有个住吗? )法师:什么? (学员A:住。 )法师:住? 是有住。 (学员A:不垢不净之间好像没有一个中性的东西,不增不减可能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里边也该有一个类似住的东西。 )(学员B:都有。 脏和不脏你觉得哪个是脏哪个不脏,中间还有一个灰色地带,衣服穿两天才会脏,中间一天的时候它算是脏还是不脏? )法师:对啊。 你要界定说什么时候脏了呢? (学员A:净是绝对的干净,不净就是脏了。 )法师:你能不能找到一个界线,严格的界线? (学员A:在世间法里可以找到。 )法师:在世间法里。 (学员A:没有东西就是净,有个点就脏了。 )法师:有个点,这个点要大小到什么程度? 你认为这张纸上确实是干净的吗? 拿个显微镜看它干净吗? 这个点的话,有的人是色盲,放个红点的话看不到。 (学员A:垢和净不同于增减生灭之间都有一个中性的状态。 )(学员C:你这个是从有和无之间来谈的,你可能觉得生和灭之间有个住,但是有和无的话,那就完全……)法师: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刚才贤卓提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你可以继续,而且什么? (贤卓:而且生和灭还有依赖性,灭要依赖于生,没有生就没有灭。 )法师:垢和净没有依赖性吗? 增和减没有依赖性? (学员B:都是一样的。 )(贤卓:他们形容的角度不同。 )法师:如果相同的话,就不需要罗列这三个了。 刚才贤卓提出的问题,我们待会要去探讨,探讨什么呢? 为什么那么多范畴里,《心经》唯独讲这三个? 它是有原因的。 这三个一定是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去体验的,很重要的三个角度。 它没有说不高不下,不高不下这件事情也可以,但是呢,是不是一定在生活中给我们一些比较普遍地能够去体会它,这个未必。 但这三点,待会儿还会给大家分享,这角度确实不同。 好,还有没有问题? (赵彤:刚才您举了个例子,就是拜佛的例子,然后说如果把家人忽略掉,你的家人本来就认为你是他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但是强行把他从他的生命当中挤出去了,后来又说了一个就跟我拿他辛辛苦苦工作得来的东西强行去占有是一样的,这个我是不是可以理解:其实生跟灭是没有区别的,就像我把它挤出去等于没有了,当把它拿过来我就有了。 这样等于看起来是两个相反的行为,但实际上性质是一样的,只是从两个角度,这个是生那个是灭,这个增那个就等于减? )法师:是啊,这就是一个问题啊。 这些概念我们不去详细探讨,会觉得这是截然相反的概念,对不对? 这概念进入生活场景,你稍微体会一下会发现,截然相反的概念的界线消融了,各位,这灭法难道不是生法吗? 我们界定生法就是从无到有。 这件事情原来没有,结果忽然出现了,这就是生法对不对? 今天没有下雪,忽然早上开始飘雪花了,是不是雪花就出生了? 可是在飘的过程中一接触地面融化了,雪花又没了,从有又变成无了,所以严格来讲形成雪花的一个叫生,中间雪花一直保持的过程叫住,那个消失的过程叫灭。 可以体会,那么在灭的时候,从这个雪花有,它又变成无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法生起来了? (学员:是)什么法? (学员:无)一个无法生起来了。 深入去探讨这些概念,会发现它这个概念消溶了。 但今天我们在给大家分享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对立起来,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对立的。 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慢慢去体会,这种对立的生活状态是什么一个状态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去感受——去消解它。 还有没有? 没有的话,我们就继续往下了。 刚才说公理和婆理其实都很抽象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子。 因为我们接触佛法以后发现说佛法太好了,而且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去实践修持佛法,对不对? 学修佛法,生命的意义就是这样子。 如果不这样子的话,就是浪费生命,对不对? 浪费生命,越是这样想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很强的执取,这执取是什么呢? 这A就产生了。 大家知道当我们不断去讲佛法很好,佛法很有意义的时候,我们要小心,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意味着另外有个区域产生了,可以体会,就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对不对? (法师笑)其实这个区域是非常大的,因为只有修学佛法才有意义。 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太多的事情是在修学佛法以外了,对不对? 所以那些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 那些事情都是在浪费生命,就是道心貌似很强的样子出来了。 可以体会,这个时候,跟家人冲突矛盾产生了。 “今天我遇到佛法了,这个你要支持我,要培福报,结这个缘。 ”可是家人会这么看吗? 家人马上会感觉到这个人变了,变成什么了? (学员:神经病)什么? 神经病? 差不多。 (法师笑,众笑)差不多是这种状态,客观一点我们不那么极端,就是慢慢这个人有一点消极了,对不对? 客观上看绝对就是这样子,人有点消极了,做什么事情那种上进心也没有了,该做的事情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去承担了,家人逐渐就形成一种概念,什么概念? 这个人有问题了。 他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因为他接触了佛法,对不对? (众笑)所以什么有问题,佛法有问题。 可以理解,佛法真的是问题太大了。 人不接触它没问题,一接触它就有问题了,对不对? 到最后,“在干什么,歪门邪道。 ”这时候我们感觉到,“我生命的所有的光辉、美德,都是接触佛法以后才开显出来,你竟然如此的评价佛法! ”(法师笑,众笑)各位,我们的欢喜,我们觉得生命美好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因为遇到佛法以后,结果家人却把它等同于歪门邪道,各位你能接受吗? (学员:能)挺好。 所以这时候加深了自己内心的那种悲心,什么悲心呢? 家人造了很多谤法业,(众笑,法师笑)所以我更要去精进修持佛法,来抵消家人的恶业。 可以理解哦,这样就更加要去上山,更加去做义工,刚开始肯定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就记得刚开始去学习文化的时候,那真的是如获至宝,感觉从来没有那么心情愉悦过,所以以前是非常好的学生,一天到晚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 后来发现一点点的,当然这个一点点也就是要过三个月、两个月啊,你会发现这个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 就是每天到那个时间就坐不住了,干什么呢? 去读,读这个经典。 觉得很好,好到一定程度就忍不住了,就要跟家人分享了,直接做公关工作,给谁呢? 给我哥哥打电话,兴高采烈,满腔的激情。 跟我哥哥分享,分享了至少有二十分钟左右。 最后哥哥听完以后说:“很好啊,你学的这些很好。 可是,你那个学业也不能耽误啊。 ”哥哥说这些话,大家觉得可不可以接受啊? 其实说的非常对。 可是对自己当时的状态来讲那是如同晴天霹雳,自己感觉就像一盆冷水一样。 我就觉得他的热情怎么那么淡啊? 太冷淡了。 我这么有热情,我这种热情、收获,你轻描淡写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一点真是难以忍受。 后来我就觉悟了,觉悟什么呢? 发现分享的对象没有找对人,后来就不敢再跟哥哥分享了。 当然,从那个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跟父母沟通的话,那场景可以想象的出来,所以我的直观还是比较好。 后来我就跟家人很少讲我在干什么了,挑了迂回的路子,自己学佛了四五年,从来没有告诉父母我曾经学过佛法。 但是回家以后确实不吃肉了。 他们发现生活上有了变化了,慢慢就感受到危机了。 父母体谅孩子的心情,他们不讲,但是总是感觉到出问题了,这个问题是累积起来的。 所以我现在能体会到,在家里如果一天到晚跟家人相处,因为那个时候一年很少,一年顶多也就回去一次,乃至两年、三年都不回去一次。 所以跟家人那种张力,其实是潜在的,它不是每天需要面对的,所以心里的压力基本上还不是很大。 尤其是自己在一个更好的、志同道合的环境里面,那真是乐不思蜀。 可是各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天到晚在这个学佛的环境里面。 不可能一天到晚在这儿跟大家分享,大家这么高兴。 你算算看,一星期七天时间,各位我们在这儿才三个小时,太少太少了。 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里面,在家庭里面,面临这样一种张力,这样一种张力的状况。 那么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你再遇到这种困难的时候,一般情况大家找人诉说,找人调停,找人都会找谁啊,肯定会找同行善友对不对? 找我们知见一样的,诉说诉说我的苦,那个时候得到很深的安慰。 这时候同行善友就告诉你说,“好啊,你这个善根深厚,道心很好。 这样坚持做下去,将来解脱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找个世间的朋友、世间的同学的话,马上就遇到另外一种不可接受的观点,就是觉得泼冷水对不对? 其实在这个里面我们去体会一下,不生不灭这种空相,在这样一种具体的场景里面其实很具体。 怎么个具体法? 当我们认为只有修学佛法是有意义的时候,这样一种执着,只要你越来越肯定的时候,这个执着会越来越明显。 你要慢慢去解构它。 难道我们家庭生活、工作就没有意义了么? 而且修学佛法真的就像我们想象的,听善知识讲,听师父讲法,一定要在那儿去拜佛,到寺院里做义工才算是修学佛法吗? 这些概念你要去一深究,就会发现问题太多了。 什么叫修学佛法? 什么叫有意义? 每个问题、每个概念要去解构它,你都找不到,会找到很多很多的漏洞。 所以这个时候你慢慢去体会,体会一些什么? 家人他所说的那一面,对于解构我们这一概念的作用。 所以,如果在这个层次来讲,在我们去体会空相这个内涵上来讲的话,是不是这些境界都变成了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过程? 这是很容易成立的一个观点。 好,对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一个“不”它带给我们的启发,暂时就给大家先分享这些。 这块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员A:法师,刚才故事表达的是什么不知道,您说不仅仅做义工才是修学佛法,您说做什么都是修学佛法还是什么? 不清楚。 )法师:不清楚哦,……我也被你搞糊涂了。 (法师笑,众笑)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也给大家分享过,当我们立一个肯定判断的时候,你要小心。 我们其实在背后成立了很多否定的概念,这些否定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来讲,跟我们肯定的概念本质上并不冲突,但是你只要不警惕就冲突起来了。 当你认为说做义工是好的时候,则意味着说你在家就不好,可以理解啊,因为这样一对概念就成立了。 可是在家真的不好吗,就是另外一件事情真的不好吗? 这个意思可以明白吗? (学员A:一件事情好并没有否定了吗? )法师:是没有否定,其实没有否定。 (学员A:只是家里人认为你觉得它不好,但是你也没认为它不好。 )法师:那就不会有吵架,可以理解,那就不会有冲突。 (学员A:但是他还是把这些观念强加给你了。 )法师:哦,家人把观念强加给你啊? (学员A:对啊。 )法师:哎哟。 (法师笑)(学员A:你没这么认为,但是他认为是你这么认为。 )法师:强加给你。 (学员A:就是没办法给他解释清楚。 )(学员A:对啊,其实这种观念你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他根据你的行为是这样判断的。 )法师:大家遇到这种情况吗? 总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对不对? (众笑)真的很苦闷。 (法师笑,众笑)“我的境界这么高,家人为什么不理解? ”对不对? “我的境界就是这样,我能包容所有的人,为什么你们就不理解我呢? ”(法师笑)是这个意思吧? (学员A:那法师你是说之前要沟通好,沟通好了,家人理解了,之后就不会出现他看到你的行为,就那么认为了。 )法师:可以沟通好吗? (学员A:沟通不好,他没有那种心情去跟你沟通,就是他不能放下情绪去听你说话,也没有给你制造沟通的这种渠道。 )法师:所以学习让我们产生情绪了对不对? (众笑,法师笑)(学员A:你可以没有情绪,但你不能保证别人没有情绪,不能保证家人没有情绪。 )法师:你为什么一定要保证对方没有情绪呢? (学员A:因为他没有情绪才能听进去,他有情绪了他就陷在他情绪里面,你说什么都好像是没说什么一样。 )法师:是啊,所以你到最后说:“你一定不要有情绪,你情绪太重了。 ”(学员B:这种状态的时候不是对方有情绪,而是本身你自己就有情绪了,如果你没有情绪你就不会觉得他有情绪,你就不会产生这种对立了。 )(学员A:你没有情绪,不能保证别人没有情绪呀。 )法师:好,你在慢慢有情绪一下啊! (法师笑、众笑)你在慢慢尝试一下啊! (法师笑、众笑)(学员B:我的理解,对空的理解,当你说如果说你能包容所有的好和不好的时候,就相当于所谓的空的状态就是一个和谐的状态。 就跟家庭跟婚姻一样,就是当你可能被这个人的优点所吸引,但是在生活中所面对的最让人产生矛盾的是这个人的缺点,如果说你只是看到优点不能包容缺点的时候,其实这个不是个圆,这总是要出问题的。 但是空的状态是什么呢? 就是和谐嘛,如果你能包容他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你都能包容,这个整体就和谐了,就空了。 )(学员C:说的很好,做起来很难……)(学员B:我们现在理解的不是说做到,我做不到我也没做到,我就说理解。 )法师:好,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刚才已经说过了,现在这个概念都是非常粗的,包括这个缺点和优点,当我们有这些安立的时候,其实骨子里你想要包容缺点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当你安立对方是错误的时候,你要想去宽容他,那是简直不可能的,对不对? 但是心理状态,大家知道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好和不好的心理状态,我们认为一个东西好,它只是一种认同感。 认同感,相处给你带来一种适悦的感觉,你就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对的。 所以这些对和错的判断,与我们的感受有很大关系。 可是这种感受,它只是一种相应的程度,内心相应的程度。 这个相应,我们讲空相,就是因为内心里面他没有执取,所以他很容易相应,相应什么呢? 对方是什么状态他就相应什么状态,可是他不会被对方同化。 可以理解,因为空它本来是没有执取的,本来用力是很均匀的,结果现在他遇到一个场景,什么场景呢? 有人,有观念执取了,他马上进入这个状态里面,可是他不会因为进入这种状态而失去了他的空的特质。 另外一种场景出来以后,他就变成另外一种,他同时就进入另外一个同的状态里面去,可是他没有失去这个同。 所以你就不知道这种境界他到底动还是没动,到底是“生”还是“灭”,你没办法用这些相对的语言去描述他。 (学员:那“无我”就是空呗? )是,这里表达的意思大体上已经表达的“相对”明白了啊。 (众笑、法师笑)我也不敢肯定了,只能说“相对”明白了。 (贤彦: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还有状态就是零的状态,比如说从零是增还是减? 零的状态是增还是减? )法师:怎么又出来一个零啊? (贤彦: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两种对立的状态以外,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零的状态,就是中间的状态。 )法师:这个刚才贤卓已经提过这个问题了,在生灭之间有个住,在垢和净之间有个中间的状态,在增和减之间有个中间的状态,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这个空相,可能这个不生不灭恰恰就是生灭的中间状态。 (贤彦:这个状态是个什么状态? )法师:这个我们进入一个概念上的,大家知道,如果这样去思考的话慢慢就进入另外一个概念的范畴。 比如说我们认为一个零,不生不灭是一个零,那么增和减就属于一个范畴,可以体会啊,零是一个范畴,增也好减也好,相对于零来讲都是另外一种状态,这叫“有”,对不对? 这个生灭也一样,你要硬安立一个住的话,那生和灭就是不住了,住和不住又是一个概念。 所以我们的概念世界里面一定是同时两个相对产生的。 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偷换概念,一个概念慢慢讲清楚的时候,概念偷换以后我们还在另外一个平台里面去探讨的时候就不行了。 (学员:住的状态和他对应的一个状态是坏的状态,生、住、坏。 )是啊, “住”和“不住”,或者叫“坏”,可以理解,“坏”的话其实讲的“不住”的状态,他只是一个名言上的安立,这一块我们就不探讨了。 我们继续看一下。 当我们这样去理解、去体会以后,再去看一看这三对范畴,为什么一定要安立这三对范畴,而没有安立更多或者更少?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生”、“灭”是一个大的概念,“生”是什么呢? 诸法从无到有的状态,就叫“生”;“灭”的话,从有到无,它变成了“灭”。 所以我们在探讨诸法性的时候,一定是在探讨“生”和“灭”中间的状态——“未生之前、灭以后”,这不是我们探讨的范畴。 因为这些法我们不能说它存在,我们不探讨。 我们只是探讨现在“生”“灭”之间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触佛法以后,更多的关注当生、当下生活的一个原因。 如果我们探讨太多过去生和未来生,这件事情我们说不清楚,各位,你能说清楚吗? 我们在没证得“宿命通”之前,这件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尽量不谈。 那么离我们生命很久、很久,很小的时候以及未来的世界,其实这个离我们生命只要越远,我们越谈不清楚,能谈清楚的是什么? 就是现在。 现在可以探讨清楚。 可以知道,就是刚刚灭的那个事情,现在产生了,现在产生以后,下一刻又灭了,这件事情可以探讨。 最初佛证悟以后讲法,他讲什么呢? 讲的就是那一个特质。 什么特质? 无常的特质,这种无常性,并不是我们在学《菩提道次第略论》里“念死无常”那个“无常”性。 大家可以体会,此无常的无常性,是讲我们的生命从出生到灭这件事情,这生灭是个大的范畴。 那么在法生起来灭之前,这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要去观察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一个角度就是“垢”、“净”的角度,一个就是“增”、“减”,可以体会。 “垢”、“净”是什么角度呢? 是质。 “增”、“减”呢? 是量。 这个“质”是性质,性质就是对他性质做一个判断,是垢还是净,这个代表一类,他不是单单垢和净,他代表一类。 比如说美和丑、好和坏、黑和白、高和矮、胖和瘦……所有性质的范畴都在这里面,而“增、减”就是变化,将一种“高、更高”,“矮、更矮”,“胖、更胖”,“瘦、更瘦”,“垢、更加垢”,“净、更加净”,“美、更加美”,“丑、更加丑”……。 这样一种量的累积就是“增、减”。 所以,这样三个就把我们整个的法的生灭性质变化,给含纳进来了。 完整吧? 很完整。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的时候,就从这三个角度,就能很好的去体会,体会什么呢? 空性的特质。 怎么去体会? 现在我们要探讨一下。 这个体会最重要的根本就在“生”、“灭”上,最初在“生”、“灭”上,这是根本。 出生和灭这件事情,比这个质和量的定位和累积来的形象,来的容易辨认。 孩子出生容易辨认吧,孩子出生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人死亡又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以体会。 一个家庭,添了一个宝宝,这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对不对? 忽然多了一个人? 对于这个家庭来讲的话,这个“局”,格局一下就变了。 格局变了,会导致很多关系的变化,夫妻的关系,对不对? 你发现,本来是两个人的关系,很简单,相互的。 结果多了一个孩子,增加了两对关系:爸爸和孩子之间,妈妈和孩子之间。 对不对? 每个人都多了一层关系,这多了一层关系就要多一层智慧。 关系多了,智慧没增加,就完了,生活苦啊,因为你权衡不了这个关系了。 光照顾孩子了,结果这个夫妻关系没办法去维系了,人生就痛苦,这个平衡感就失去了。 再多个孩子,哎呀! 这下,多一个人就多一层关系,每个人就多一层关系。 如果父母、岳父岳母也来了,这一家人可热闹了。 这个热闹的家庭,矛盾就多。 对不对? 矛盾很容易触发,任何的一个不公平,相互之间的,都会导致口角。 所以,多一个人多一层智慧,被逼无奈,你必须要增加。 不增加,你就要苦,你说苦是很好的一件事啊,你就苦吧,肯定要被逼出来。 所以,你说要行菩萨道,你说容易吗? 菩萨道就是他的心量在不断扩展的时候,多一个所缘的有情,就要多一层智慧。 到最后,当有情的所缘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时候,他的智慧就变成了无量无边。 当你的所缘境还有一点遗漏的时候,不行,智慧有一点欠缺。 因为,那个智慧,在被弱化的时候,你的空性在这发挥不了作用,就可能遗漏掉这块问题。 这是生灭法,为什么生灭法一定要根本地去体会它。 其实人死亡、去世也是一样。 如果老人这个时候去世了,对一个家人来讲的话,因为大家在一起生活,关系日积月累牢固的时候,一个家人去世了,家里面每个人都要重新去调整自己心里的状态,对不对? 好,在这样一种生法现起,灭法在没灭之前,一旦生起的时候,我们马上会对这个事物做判断的,什么判断? 这孩子真可爱,白白胖胖,对不对? 又是男孩,真是好啊。 可是,如果这个家庭传统观念特别强,一定要儿子的,忽然来了一个女儿。 大家知道,那个心理状态,如果看到儿子喜欢的,想要儿子的,结果来儿子了,那就是净相,因为让内心感到快乐了。 这是净相。 如果是不想要儿子,结果来儿子了,这个儿子就变成了垢相,让自己痛苦啊。 所以,这是属于性质判断。 然后呢,这孩子可爱不可爱,又要男孩,这男孩还要很可爱,不可爱又觉得不圆满,那时垢相又出来了。 所以,性质上判断,马上就会做出来。 之后就开始增加了,一定要是个白白胖胖,健健康康,个头高高,当然,也不要太高,太高也不好,不协调。 好的方面要增加,不好的方面要尽量衰减。 所有的这些执着,我们这一种期许都产生了。 如果放在大的格局里面,把生命当作一个事件来看待的话,生灭就是这样——来到人间是生,去世是灭。 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性质做判断,然后变化、增减。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几十年,少则四十年,五十年,多则七十年,八十年,有的会长命百岁。 逐渐逐渐,我们会对生命的出生和人身的去世,这件事情变得冷漠了。 慢慢感觉不到生命出生和去世这件事情有多么严重了,我们内心慢慢的珍惜生命的感觉就没有了。 可以体会,一个孩子刚出生,我们会很珍惜,因为他刚刚来到世间。 一个人;老人家去世以后,我们会非常悲痛,因为他刚刚离开。 可是他如果一直在身边的话,没有出生也没有逝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太平常了,平常到最后你就会觉得太自然了,自然到最后你就认为说可有可无。 其实这是你感觉可有可无,如果家人有一个人不在的时候,痛苦感马上就有了,生命也是一样。 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每天一起来的时候,“哎呀,真好,我还活着。 ”各位,有谁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有吗? 有啊? 哪位? 我看看。 (法师笑)每天起来说,“哎呀,真幸运! 我还活着。 ”这样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人的那种激情,人的那种对生活的那种热爱的状态就出来了。 别让我们起来以后说,“哎呀,今天怎么还活着呀? ”(法师、大众笑)有这样的吗? 有啊? 我就听说一个老先生,90多岁了,就发愿,发愿什么? 就是觉得说我们文化那么好,他体会了那么多美好,就一直希望跟大家分享,他就发愿:将来我即便走也走在讲台上。 每天晚上就要准备,说:“我躺下去,很可能就起不来了。 ”所以以这种心情躺下去,第二天发现:唉,还活着,竟然还活着。 生命就这样活一天就赚一天,以一种赚一天的心理状态去开启我们生命一天的意义和价值,觉得今天真是没有白活。 这种生命的感觉,我们就有了。 我想我们在下面学《菩提道次第论》的时候要念死无常,无非是要提起这种心情,什么心情? 珍惜生命的感觉,我们的生命竟然来到这个世间了,而且我们的生命在当下的一刻竟然还活着。 在当下还活着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里面,我们当下在做什么? 有没有做一点让自己心安的事情? 让自己心情畅快的事情? 到下一刻如果离开,我们内心没有任何的遗憾,我可以这样子自然去面对它。 这种心情能不能提起来? 如果提起来的话,念死无常的感觉就有了。 所以生灭的状态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慢慢去感受的时候,会发现慢慢会淡化这个生、死,会慢慢不容易体会,所以现在我们要把这事件更加具体化,更加容易去观察化。 如果把生命的生灭当作一次事件的话,我们生活中的事件是不是太多了? 太多太多了。 各位,现在在给大家分享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事件,笼统来讲是一个事件,事件之前有很多,事件之前没有在讲课之前,发生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当一旦讲课的时候,那就是生法生起来了,当讲课要结束的时候灭法就灭下去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去观察它的一种状态、性质和它的一种增长。 大家过来听课也是一个事件,你来——生法;你回去——灭法,这件事情就结束了。 这件事情如果大家觉得还太大,一想一个半小时,如果来回路上再加上两个小时,这个事件持续时间太长了,要观察还是有点难度,就再近一点。 各位我创造一个事件啊! (法师做了一个拿起粉笔又放下的动作)这是不是一次事件? (学员:是)是。 拿起粉笔,粉笔一直在我手里边 ,一直到我放下来,这个事件结束了。 事件产生,事件结束。 各位,我们现在来到教室以后,你坐在这儿就是一个事件。 坐啊,你只要坐下去,这个坐法就生起来了。 什么时候灭呢? 一站起来就灭了。 各位我们要不要尝试一下,灭一下? 各位灭一下,试试看! 请各位起立。 (学员起立)网上的同学,虽然看不见你,也请大家都站起来,不然的话我们进入不了下面的场景了。 各位请坐! (学员坐下)大家有没有去观察,刚才有几个法生起来? (学员A:两个法。 )法师:啊? (学员A:站起来也是一件事。 )(学员B:不增不减。 )法师:我们去描述一下,我们一进来就坐下来,坐法生起来了。 当请大家站起来的时候,站起来的时候,那个坐法就灭了。 可以体会,坐法灭了。 当请大家站起来的时候,那个站,站这个动作,站法就生起来了。 当你立在那里的时候,站立,起立这一法,严格讲是起立这一法,起来的时候生起来。 你站立的时候,这个起法已经灭了,这叫立法,对不对? 站立叫立法。 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法,坐、起、立,还有呢? 起之后还有往下呢? 这是降嘛。 我们理解这个意思就可以了,因为描述太容易冲突了。 降,最后又坐下去了,坐下去了。 去观察一下,起来,到立的时候就是立法。 当我们降的时候,立法就灭了。 坐下来的时候,坐法又重新生起来了。 各位我们现在正在坐法里面。 这件事情,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法很多。 我们要去观察这种生灭相。 粗的来讲,你要去观察生命的生灭。 对我们来讲的话,这件事情很容易观察很乏味。 因为时间太久了,你老观察这件事情,而且我们又淡忘了。 未来的话又太远想不起来,所以观察很不容易直观,生不起来。 什么时候能生起来呢? 就是当下的每件事情,每件事情,很短的一件事情里面,如果大家尝试着去用功的话,很容易去体会到生灭的状态。 刚才说这些,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的话,我还会给大家分享,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发现有只猫还挺好,因为它总可以创造故事,创造很多的故事。 这个吃饭也挺好,因为它也创造故事。 我们吃饭,大家想想看,这里面的法太多了。 你要去界定,只要把这个法界定、界定、界定,法越来越多的时候,说明我们内心越来越细了。 这个时候你去观察这个法的生灭、生灭、生灭……生起来的是时候,我们怎么去应对它? 那法生起来的是时候,我们怎么去应对它? 面对生起来的时候,你怎么去应对它? 它灭,你怎么灭下来? 我举个列子,比如说这只猫,它已经生病了,生病就希望在一个比较温暖的环境里边。 就在我们这个走廊里边,另外一只猫,换个角色,不然大家听烦了,另外一只猫生病了,生病不愿意下楼,娇气得不得了。 它就在楼上的走廊里边,不但住在那儿,不但吃在那,这个拉屎拉尿也在那儿。 请不下来,无论如何都请不下来。 所以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一定是会看到它准备好的礼物,就在地上。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知道,那种心情就是这样子,真是成了一种负担了。 因为每天早上起来必须要面对这件事情,就是必须要去清扫。 刚开始心情真是有点,那种烦躁的状态。 可是这件事情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一次次的打扫的时候,后来发现这种感觉发生变化了。 大家知道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法师笑)如果你进入一个很不好的环境,刚开始觉得这个气味真难闻,待不了三分钟,试试看,感觉不出来了,对不对? 人的适应能力很强。 所以这件事情一直出现的时候,会发现越在这件事情上越用功啦,所以不断去清扫。 在清扫屎尿的过程中发现,这件事情带给人的启迪、启发那真是太多了,多在什么地方呢? 当你看到一堆屎的时候,我们这个生法就生起来了,看到以后就生起来了,生起来以后马上有个断判,叫什么呢? 脏的。 对不对? 而且当我们一直觉得它脏的时候,这种脏的感觉就增加了,一直增加,一直增加以后就会埋怨:你怎么回事啊? 不讲卫生啊? 这种感觉会增加。 可是在那一刻,你去看一下,他真的是那么脏吗? (学员:不是。 )实际上比这个脏的更多,多在什么地方呢? 我发现楼道里边,除了那块,别的地方也不干净。 但是以前没有关注到,因为不是特别脏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脏,忽然给你一个脏的呈现的时候,你发现它脏去扫这个脏的时候,会发现周围的状态也不干净。 那时候才知道,自己平常竟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自己没有觉察。 所以,它其实在扫这个的时候,同时会观察到那个没有打扫,从来不会打扫,或者很少打扫的环境,开始去打扫了。 后来真实觉得:这个真是好。 好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慢慢去养成一个习惯,打扫卫生的习惯。 而且这个打扫卫生,他不是你觉得它很脏的时候才去打扫,其实有很多地方,你不觉得它脏的时候,其实也要去观照、也要去打扫,那是很脏的。 只不过我们太漠视了,就这样打扫以后,后来发现,我们那上面有个棚,棚顶上面竟然全部是灰,但是走了三年四年却从来没有发现上面是脏的,(学员:因为你看不到。 )不是上面的顶啊,就是这个棚,棚就是这个上面,你一看就看到很多,可是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离头就这么高,就是发现不了竟然那么脏。 我后来就觉得说,如果客人来的话,他如果看,如果一个很干净的人,一看到这种状况,那简直,这个人真是不讲卫生到极致了。 (法师笑)可以理解,就是他对周围的环境已经漠视到这种程度了。 但是因为打扫卫生的习惯养成以后,你时时刻刻养成另外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 就是对那些脏的东西特别敏感,当然这个会到另一个极端了,慢慢、慢慢什么就养成了? (学员:洁癖。 )洁癖就养成了,真是洁癖。 我发现这次我们法师来的时候,我和他相处就有隔阂了,(众人笑)因为我觉得他不讲卫生。 (法师笑,众人笑)大家知道,原来相处的很好、很融洽,我后来就觉得这次相处怎么就觉有点别扭、沟通上不顺畅。 我觉得他这个吃完饭以后也不及时刷碗。 因为我养成习惯了,养成什么习惯? 我觉得吃完饭以后马上刷碗这件事情很好。 (法师笑,众笑)确实体会到快乐了,从什么体会到呢? 从猫拉这一堆屎,拉完以后要马上擦最省劲,你要隔个半天你去擦,不行啊,花三倍五倍的力量都擦不干净。 后来我发现这件事情:就是事情出来以后马上处理,这个乐趣养成了。 所以大家在家里面去吃饭的时候,你会说:哎呀,吃完饭以后等一会再刷吧,你等,你试试看,等一个小时、等三个小时、等半天再去刷,要花十倍的力气都刷不干净。 但是吃完饭以后,马上刷的时候,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干净的不得了。 所以后来我就觉得,法师吃完饭以后不及时刷碗,这件事情不可容忍。 大家知道,马上进入这种状态了。 你会发现他有一些习你特别敏感,所以我就觉得真是很苦恼。 我现在很警戒,在给大家分享这些习惯的时候很警惕,相信将来大家一定会走这个心路历程。 当你没有好的习惯的时候,你对那些同样没有好习惯的人特别宽容。 (众笑)不知不觉中就宽容,他们没有好的习惯,他们同样给你的不好的习惯,你丝毫没有觉察。 所以那种包容心特别强,乃至觉的这种包容是完全没有任何觉察的包容。 (学员:那是不是所有人都不要养成好习惯就好了? )(众笑)法师:是啊,所以你看看粪坑里的蛆是不是生活的很快乐? (众笑)你忍受的了吗? 我们当下当然忍受不了,因为这个生法一下生起来我们认为它是垢的,对不对? 生久了你就容忍了。 我们觉的那些垃圾清洁工人生活真的太苦了,他们怎么能忍受那么多的苦呢。 其实你没进入他的境界。 你进入他的境界试试,你自己当清洁工试一试,保准不出一个月,你一定不觉的这是一件很脏的事情。 一定不会。 你甚至会觉的,大家生活看似装修的很好,你一定觉的大家生活的其实很不好,很脏。 这种状态慢慢一定会产生出来。 所以当我们有这种体验的时候,我们还会觉的垃圾工人很脏吗? 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所谓的垢和净在这种体验里边都消解掉了。 所以后来我就觉的我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很好,因为我的环境我可以自我创造。 当另外一个人来的时候,这位法师来的时候,发现很多习惯我现在容忍不了了,就很痛苦。 干什么呢? 重新修。 修什么呢? 刚才说的是垢,他不来的时候,修不垢相;他来的时候,修不净相。 重新要去修了。 修什么呢? 就修这个。 时间到了,对这一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学员:没有。 )奥,没有问题? (学员A:法师,你刚才提到有个习惯,看别人有点脏。 那这种不产生对立的心理不就可以了吗? )法师:不产生对立? 是啊,有谁想产生对立呢? 可是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他当时的状态就是对立的状态。 你有什么办法? (学员A:奥,你说的是行为方面的? )法师:我们又不是谈道理。 各位,我们在这儿探讨的都不是道理。 我也跟大家分享理,但所有分享的理,你去看一看可能在过去的解释里边不容易找到。 这个是自己生活的一种体会,我只是在总结的时候把它提炼成一些道理了。 但是要回归生活的时候,它背后有生活的支撑。 我只是把我在生活中的感受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借助《心经》这个平台。 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儿,一起做个回向: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发布时间:2024-08-10 12:49:20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