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涤华禅师:《心经注解》第六卷 内容: 《心经注解》第六卷涤华禅师照见五蕴皆空。 4(一)照见者、而不是眼见也、亦非非眼、以回光反照、照明自心空。 观自在者、其意若似也、所谓、修菩萨行读恒时、行读形菩提道者、必须回光反照、反照自心、之中、所见五蕴、空是不空。 五蕴不空者、生死不空也、生死不空者、即生死不能了也。 五蕴空时、生死亦空也、生死空者、是不生不死也。 (二)五蕴者1、色2、受3、想4、行5、识也。 五蕴者、其号五阴也、与五浊者、有连带性也。 倘能空五阴时、五浊不空、亦空矣。 五浊者1、劫浊2、见浊3、众生浊4、烦恼浊5、命浊中。 为五浊也。 浊者、污垢也。 五阴而与、五欲者、亦有密切之关系。 五欲者1、眼欲见色2、耳欲闻声3、鼻欲嗜香4、舌欲尝味5、身欲着触也。 欲者、想念不能忘也。 (三)皆空者、见五蕴、不作五蕴相。 皆空者、见闻思觉中、无有五蕴相也。 无五蕴相者、见五欲来时、其心如如不动、其意不转不摇、见如未见、闻如未闻、知觉情意、亦复如是。 空五蕴者、真心、本性、与灵识、妙觉中、没有、五蕴想相、没五蕴想相者、见如无见、闻如未闻、识无识相、觉无其欲、无欲之时、为五蕴皆空也。 集句。 照见五蕴皆空者、从回光反照、而提起、无我相真心、使五蕴皆空、仍须提起、无我相真心、提足之时、必须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者、连无我相、五蕴空、一概放下尽。 倘能放下尽、忽见五蕴临、即当及时、再提起。 倘能提放、不失其时、其道成矣。 度一切苦厄。 5(一)度者、从此岸度到彼岸也。 度者、经过其度者、从苦厄处、度到常乐我净之处。 度者、度出我等、出此生死海也。 度者、使诸众生、出此五阴之狱、直赴无为之大道、而到究竟、之彼岸也。 度者、度我离欲离妄、真心归觉地也。 (二)一切苦厄者、而非一二三四五、之苦厄也、是包括娑婆、全面、之苦厄也。 苦厄者、犹如八苦、交煎、之苦厄者、八苦交煎者、1、生2、老3、病4、死5、求不得6、怨憎会7、爱别离8、五阴炽盛时这八苦者、人人难免。 仍有其他、共业所集苦、与别业所成苦。 共业者、如天灾、人祸、山崩、地烈、火山爆发、堤坝冲塌、刀兵之劫、不可数也。 别业者、一家一人、单独招到、不测不良、诸苦厄难者、弗可尽数也。 所谓、生死不无、苦厄难免也。 集句。 度一切苦厄者、按世法而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常忆念。 观自在菩萨。 或念、观世音菩萨者。 其有功德、与灵感者、是一如也。 希诸佛子、自选一者、常念常持、常忆想、为到彼岸之根基。 舍利子。 6舍利子、三个字1、是佛大弟子中、之一也2、是佛在般若会上、呼名提字、以彼而作、代表之人也。 使彼遗留是经、度诸有情也、有情者、有七情也、度有情者、是断有情也。 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 集句。 舍利子、复名、舍利弗者。 按理解之、是如来、头顶中、红色高起、舍利子也。 寄名取义、而使我等、得入般若门、而进般若室也、即坐般若座、而行般若道、即用般若、之大用也。 色不异空。 7(一)色者、多种颜色也、色者、多者、多种、多类、之别也。 色者、是某心内、分别、诸众生相中、多类之别也、色者、凡是、有形有相、有动、有止者、其性皆不离、其色也。 以及妄念、与欲性、亦复如是、总名为色也、甚至举心动念、行住坐卧、生活之中、皆有色性也。 (二)不异空者、色空如如也、如如者、倘无心相、色从何来、当知诸妄、诸相、犹如泡影、泡影不真、不真者、终必是空。 其名为、色不异空也。 集句。 色不异空者。 凡有其相、皆名为色、其相者、非空非色也。 色者、生也、生其心者、生心为色、倘若无生其心者、色即非色、无生其心者、不生妄想、是非之心也。 不生妄想、是非之心、之中、真心融融、妙性湛湛、其心性、清净、而无为、其名为、常乐我净、常乐我净者、而非凡夫、幻梦无常之乐、可能比也、可能量也。 常乐我净者、夫大地山河、万物万相、无有不是觉者、真心中、之灵之用者、用者何、万物万相、象、由觉者转也 发布时间:2024-07-29 13:40:3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