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74集 内容: 六祖坛经讲记(74)善知识! 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 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善知识! 自心归依自性,】由用归体。 请用你的心,回归你的本性,很清楚,请不要让你的心向外攀缘。 【是归依真佛。】这样叫归依自性的真佛。 【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净意,即清净你的意念,彻底的去改过迁善。 【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净身。 这是行。 【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净口,你不要开口说别人是非长短。 古人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 【是自归依。】我不要看你的归依证,你变好了才是重点。 下次我问你:「你归依了吗?」你就做给我看。 你们听我的课我都会讲关键字,这样你比较好读。 这一段在叫你改过,后面那一段就是叫你迁善。 现在六祖大师说归依的方法,把你恶的身口意变成善的身口意。 【常须下心,】谦卑。 心没有谦卑怎么有办法对别人恭敬? 【普行恭敬,】对应前面所讲的「内调心性,外敬他人。」假设你能够这样做,就能够改过迁善,日久行深,自然就能够见性了。 六祖大师虽然是顿悟,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顿悟,按照这样地做,纵使现在没有办法顿悟,以后也有办法见性。 送大家一句话,有时候顿悟不离渐修,理可顿悟,事当渐修,大家也不要太过着急。 【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见性之后一切障碍就没有了。 【是自归依。】迁善。 何名千百亿化身? 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 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千百亿化身? 若不思万法,】不是叫你如同草木,如是这样,就是断灭。 〔不思万法〕,到底有没有感觉? 有很多人打坐误会要坐在那边放空。 前面《定慧品》已经讲过,它不是断灭,也不是顽空。 举个例子,镜子的本身没有起心动念,但它有作用,拿什么东西在它面前,都能够照映出来。 我们的佛性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本来无一物,但佛性并不是没有觉知,佛性有它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是不需要刻意起的,它自然有它的作用。 如果你明白,你要注意到,〔不思万法〕的意思就是叫你偋息诸缘。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偋息诸缘? 就代表我们的心死不了,因为我们的心有很多的欲望跟欲求,这样你的心怎么能够止息呢? 为什么说要透过原始佛教的四个根本教育:「无常、苦、空、无我」? 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够确认是无常,能体悟到是苦,空,和无我,心才能够死,就是止息。 境界分三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第三种叫舍境,就是没有好、没有坏,不苦、不乐,那都是发呆。 一般人最讨厌逆境,最喜欢顺境,还会偶尔发呆,你不会离开这三种境界。 但是我们一般很粗糙的概念,认为顺境是乐的,逆境是苦的,舍境是平的,完全是错误,因为这三种境界都是痛苦的,这叫三境配三苦,顺境叫「坏苦」,逆境叫「苦苦」,舍境叫「行苦」。 上面这三个字「坏、苦、行」表面上不一样,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无常」,下面那个字就是苦,「无常」故「苦」。 现在不是笔记抄完你就没有事了,笔记抄完你也很快乐,你不会痛苦,还说今天很高兴,学到三苦,你还是一直想要去追求。 你想追求什么? 就是因为你的心死不了,一直想要去追求顺境,难怪不能觉悟。 什么叫坏苦? 坏就是所有的东西会成住坏空,这个坏原则上就是会变坏,所以这个顺境一定会再变,一变就变逆了。 不论你现在遇到什么快乐,那个快乐都不是永恒的,它是随时都会消失变坏的,所以它才叫坏,坏那个顺,把那个顺境变掉,一变掉就是苦。 你只要从这个角度开始,就想你现在想要追求什么呢? 你一直想要去享乐,或求神明菩萨保你平安,那还不是顺境? 大富大贵,那还不是顺境? 「希望我家的小犬、小狗都听我的话。」那一样是顺境。 你读佛经,也希望「六祖大师在梦中摸我的头,《六祖坛经》我就懂了。」你又在痴人说梦话了,你的潜意识就是朝着顺境在追求。 你自己不能够察觉到内心这样的陷阱,你怎么修行? 为什么是陷阱? 你不明白无常的法义,原来它就是坏苦。 这三个境最重要,你懂了,后面就容易懂。 当你知道所有的现象一定会变化,当你遇到苦逆的现象,就能够如实地去面对它。 逆境的现象就是苦,它苦的就是那个境界。 这个苦还不是从无常变的? 境界就是变来变去,都是无常。 舍境是不苦不乐的境界,叫行苦,就是我们所讲的三法印的诸行无常。 你不要觉得不好不坏,那个境界是随时在变的。 这样三苦来配三毒,喜欢顺境的人跟贪相应,排斥逆境的人跟瞋相应,长期处在舍境的人愚痴,能够如实观察,领悟之后,你的心就止息了,因为你的心不会去妄求什么。 但不是止息之后就不做事了,而是把妄心止息,你才能够生起智慧、慈悲的心,你才能够勇猛精进。 我们为什么对人不忠? 不忠的意思就是你没有尽全力。 自私的人怎么会尽全力服务别人呢? 【性本如空,】止息了,把你的私心止息了,把你的障碍止息了。 这个时候〔性本如空〕,你就可以体会到那一种跟空相应的境界。 【一念思量,名为变化。】不是不可以变,要变好的,不要变不好的。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这段讲的是空间,我们在讲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是空间。 为什么说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 这是我们想出来的,就是我们思量恶事它才会成这样的,如果我们共同把它想成善事,你又何必到极乐世界呢? 这里就是极乐嘛! 你说这是理论吗? 没有,这很实际。 我举个例子,你们现在所住的地方有没有在做社区改造? 怎么改造? 就是一进来两旁都种树,这样整个社区的感觉焕然一新。 有的乡镇会成立社区发展协会,整个社区的人全部动起来,大家共同来美化环境,发展出特色,或人文素养…,整个社区改造之后,当地的房地产会增值,这对大家都好。 这样的例子,可以推广到全世界,娑婆变净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不要一天到晚谈不可能,那地藏菩萨一定很难过,因为他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们都没觉醒,他就没完没了了。 在佛法里面,我们说「庄严佛净土」,从哪里开始庄严起? 从你的心,从小的地方开始做起,从你的家庄严起,不要一天到晚跑道场,家里却乱七八糟,真正的庄严要从你的心,把你的心庄严出来。 气质是不可以用装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用刻意包装。 你可以这样子改变,这不就是化身吗? 【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讲的就是我们自己本身。 前面讲的空间在佛学中叫依报,依报的意思就是我们依赖这个环境生存,现在讲的就叫正报,也就是说,你可以变成像龙蛇这样毒害别人,也可以变化成一位菩萨。 正报看自己,你想做怎么样的人,由自己决定,这也叫做千百亿化身。 我观察很多人很会化身,他对外面的人很好,像菩萨,回到家就变成龙蛇。 当然还有一种人,出外是龙蛇,回家是孝子又是慈父又是好老公。 我看过黑社会老大,他也是「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他很孝顺父母,对兄弟很注重义气,但是没有智慧。 【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上界〕就是四圣,〔下方〕就是六凡,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就是六道的众生,关键在于你到底有没有智慧,你还是要透过学习,否则你怎么开启你的智慧呢? 你怎么知道什么叫正见? 什么叫邪知邪见呢? 你怎么知道什么叫真,什么叫假?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你有没有感觉到你的自性是变化多端的? 不要自卑,你要多去学习,既然是无常,你过去是什么人我不管,我只管你现在是什么,所以要这么去察觉。 但是,〔迷人〕没有办法自己透过反省来察觉。 你要静静地反省自己,「啊,原来都是我的错。」你还要继续想:「既然是我的错,我如何改?」你每天都要好好地思维,这样,就会从〔迷人〕变成觉者。 【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叫一念之间,绕回来不就好了吗? 这样你会不会用啦? 何名圆满报身? 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 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 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圆满报身? 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圆满报身〕谈的就是智慧。 六祖大师这句话讲得真好,启发很多人,让人有顿悟的感觉。 比如说,〔千年〕的暗就好像深山的古洞,百年千年都没有人去走动,我们不管它到底黑暗多久了,只要一盏灯进去,黑暗尽除。 我们还没有觉悟之前,长夜漫漫,好像活在那个暗无天日的黑洞里面,我们这样很久很久了,今天有幸一读佛经,你今天闻到佛法就像遇到一盏明灯,应该痛哭流涕。 你有感觉到这一盏明灯吗? 所以这一灯就像三宝,就像经文。 〔一智〕,透过修行,你真懂,能够深入经藏,自然就能够智慧如海。 你今天能够遇到这一盏灯,你的福报就很好,但是有这么大的福报却不会应用,那就可惜了。 所以入宝山不要空手而还,当你智慧一打开,能灭〔万年愚〕。 我们愚昧多久了? 我们生生世世,甚至在无数劫当中,都是这样生死轮回,因为我们真的是愚痴。 所以一悟便悟,你要注意这句话,不会说开悟之后再迷失,你们不用怀疑这个问题,开悟之后会再迷失,那个人一定没有开悟。 有些人在探讨会不会有隔阴之迷,我坦白跟你讲,假设迷就没有真正的悟,假设他还会有隔阴之迷,就代表他的悟不是彻底。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 你过去是什么人我不管,你心中沾沾自喜你的丰功伟业也不对,你常常呵责自己,觉得自己罪不可赦,这样也不对,因为它一直障碍你。 无论你过去是谁,这都没有意义。 【常思于后,】世间人都讲把握现在,但是佛法不可以这样讲,应该是活在当下,因为现在心亦不可得。 【念念圆明,自见本性。】什么人最精进? 就是念念见性的人最精进,换个简单点的,念念正见,再换个更简单的,念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你说简单吗? 真的还是不太简单。 我已经讲过了,你东逛西逛已经无聊一个下午了,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回到家里才想到,「我干嘛买这件衣服?」你一直扒饭,「我怎么吃得那么饱?」你知道你念念在做什么吗? 假设你一念有所闪失,比如在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只是一下子,有时候没有机会让你重来,所以我才说调整一下,但是也不要调太久,因为调越久危险性越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如果你明白这句话,恶人你也应该礼敬,因为你看到〔本性无二〕。 你知道善恶事实上是不一样的,〔善恶虽殊〕是异,〔本性无二〕是同,同跟异,学佛的都应该明白。 「异」是「善能分明诸法相」,「同」是「于第一义而不动」。 【无二之性,名为实性。】没有分明对待,才是你真实的本性。 你只要起了分别对待,那就不是你真实的本性,那就是你的个性,你的个性是有好恶的。 【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不染〕就是不执着。 凭什么不执着善跟恶呢? 凭他的般若智慧,他已经看到〔本性无二〕。 不思善不思恶是《六祖坛经》常常用的话,六祖大师常常用善恶的概念来开示。 不染善恶跟善恶不分差很多。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这里的概念跟前面几乎是一模一样,完全是看自己的〔一念〕。 既然如此,请你回归一句话,你不要小看一句佛号。 为什么有人跟你说「多念佛少说话」? 因为你多说话多造罪,叫你少说话就是不要再造罪了。 但是叫你少说话不要想,你又没有办法。 少说话就是像我们禅修一样,禁语,但是你就说在心里面,这样没有效,所以就叫你念佛。 少说话,多念佛,念一句佛号叫一念善,可灭恒河沙的恶。 为什么是一念? 一念跟前面的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样,难道要千灯吗? 一智能灭万年愚,难道要万智吗? 这样的道理就很清楚了。 觉醒不是说觉醒多久,而是说一念觉醒。 如果那一念不能够觉醒,就不可以说一念觉醒,就应该说一念不觉醒,想要觉醒,但实际上是没有觉醒。 【直至无上菩提,】保持到成佛,就是《坛经》前面所讲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什么心? 但用这一念。 假设你现在没有办法起清净的心,至少起善心,先用善心来练习,到最后连善也不执着,那叫清净,一直保持到你成佛为止。 【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从开始到结束,开始就是我们说的「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就是从始至终。 发布时间:2024-07-28 13:32:32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