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真菩提路分第五十九 内容: 真菩提路分第五十九干慧心阿难! 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分义】此干慧心为相似圣位。 即耳根圆通尽闻不住,是修圆通觉观渐次善男子,欲海已干,爱河枯竭,是故欲界九品思惑已尽除,根与尘不相为偶,现前当生身质已是最后身相,永不再有舍生受生。 如是境地,我法二执已空虚,持心灵明洞彻,纯是自性智慧,光明圆满,普照十方世界,无尘障根碍,惟有智慧,故名干慧地。 欲爱是最微细习气,虽已得初步干枯,但思惑未尽无明未除,故还未能与诸佛如来的真如法性水相接合,故名相似圣位。 从此以后信心住,方与如来真如法性水相接合,定慧中智,念念相续,无功用道,任运而修。 是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四教及天台判三贤为外凡,四加行为内凡,地上名圣位,信前为观行位,十信为相似位,十住已后为分真位。 谛观此经,不同诸教判论。 此《楞严经》以果地觉为本因心,因赅果海故。 依圆通根性无修证果海中,幻修幻证。 于无阶级位次中,方便而立位次。 是故不可以渐次地位而拘泥执解。 楞严圆通修证,以获无生法忍,即入三摩地,由入三摩地即阶干慧。 三渐次经文言:违其现业,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此干慧心总结三种渐次,且暗含常途十信,故名相似圣位,亦名金刚初心。 十信一信心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分义】此无功用道任运进修圣位,增进初心立十信位。 初信心位,即依前干慧心中道观智,逆流而入。 以中道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故言中中流入。 由是自心发悟圆通妙理,犹如莲花开放。 从而由真妙圆心,再发悟出更真妙智光,中智念念相续而进上位。 妙智信心坚固不退,必能灭除一切微细思惑无明妄想。 以因心与果觉相应,则中道心纯真无妄,故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等妙果海直入无碍。 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分义】此念心位。 由前妄想灭尽纯真信心,中道智慧明了一切事理,圆通无碍。 是故五阴不能遮盖,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碍。 一切诸法皆能圆融通达,而无所障碍。 如是能知过去未来,以及无量数劫中受生舍生,一切善恶习气,皆现其前。 此见惑已断,思惑未尽,故能记念不忘,是名念心住。 三精进心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分义】此修断思惑精进心。 由圆妙纯真信智,契合中道理体。 以真精观智销熔无始贪爱思惑习气,发化通融为一精明,是则习消智明。 精明即如如智体,真净即如如理体。 故以精明之智契合真净妙理,是名精进心。 至此欲界色界无色界八十一品思惑已尽,即见思惑断尽,得六根清净圆通。 故言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此经发觉初心,即以中道观智,径破根本无明断见惑。 三渐次即入三摩地,无功用道任运修断欲界思惑。 故不同诸经教位次。 四慧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分义】此第四信慧心位。 由获真净妙理,心精自然现前。 一切见思习气,皆化成智慧,是故纯以智慧用事。 是名慧心住。 五定心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分义】此第五信位。 由执持明照智慧,周遍于寂湛理性中。 寂智妙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时常凝然不动,即得定力。 是名定心住。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分义】此第六信位。 由智得定,定久发光,则慧性圆明。 定慧双运,智理圆融,则光明慧性愈入愈深,故惟进无退,是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分义】此第七信。 由不退心,进趣安然,中道观智保持不失,即能分破无明,渐显法身。 故与十方法身如来气分相交接,护持佛法发扬光大。 是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分义】此第八信。 由始觉观智增明持久,心光妙力契合法身,安住本觉,智理融通。 故言犹如镜光重重相入。 是名回向心。 九戒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分义】此第九信。 由微密观照自性心体,心智佛光密通冥应,心佛互摄凝然常定,故与无上净戒同体安住,任运无为念念无失,是名戒心住。 十愿心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分义】此第十愿心。 由安住妙净戒体,功用纯熟妙用自在。 故能从体起用,游历性空随愿断惑,游化十方遂心往返,通达如尘若沙无量法门,教化十方众生随机开导,任运断除界内外尘沙惑。 十住一发心住阿难! 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分义】此十住位,谓坚固常住真心,依无所住智,生住如来家,永不退转。 初发心住,修满十信的善男子,依真如本心方便发起十心妙用。 由是始觉十心妙用与本觉真心本具心用,互相涉入,十心与一心,其体无二圆成一心。 是名发心住。 自干慧心总三种渐次以及十信满心,任运断尽见思尘沙。 且于见中道理体时既已破无始无明,然其微细生相无明须渐次研穷深入。 佛言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所谓破除一分无明,显露一分法身。 是故向后四十四心由是而立。 二治地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分义】此第二治地住。 依圆成一心发明妙智,如净琉璃内悬精金。 智不离心,心不离智,心智一体,内外明澈。 用前妙心契真如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净治无明,履践真如,作为进入上位的基地。 是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分义】此第三修行住。 由始觉心智,涉入本觉理体,心智照理,理体契智,互相照契,理智俱得明了。 故能游化十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广做佛事,得无所障碍。 是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分义】此第四生贵住。 所修妙行与佛行相同,以始觉妙智观照本觉理体,真理契妙智,始本暗合,阴信冥通,故言受佛气分,念念证真。 如中阴身自求同业以为父母一样。 是故密齐果德,入如来种,生佛家作佛子。 是名生贵住。 五具足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分义】此第五具足住。 既入如来胎藏而为佛种,就是觉王的后代。 方便智德,逐渐具足,佛相圆满。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 是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分义】此第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相一如,理智不二,是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分义】此第七不退住。 理智冥合,理契智增,有进无退。 如胎孩身心日益增长。 是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分义】此第八童真住。 本觉圆智一念顿证,十身灵相一时具足。 如胎孩身心同时增长,体力尚未充沛。 是名童真住。 十身灵相者,即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和国土身。 九法王子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分义】此第九法王子住。 始觉有功本觉乃显,身心形成,出胎为佛子。 是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分义】此第十灌顶住。 始本合一名究竟觉,佛子长成,堪绍觉位,如王子长成分管国事。 像刹利王,世子长成,授太子位,取四大海水以灌其顶,名为授王职真子。 佛子亦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为受大智职真佛子。 是名灌顶住。 十行一欢喜行阿难! 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分义】此十行位,具有修行施行,自利利他之义,是广摄十度波罗密而行佛事,义当觉所觉空。 初行施度,修满十住的善男子,生佛家而为真佛子,受菩萨职领佛家业。 摄十住满心融成一昧,生大法乐。 以如来藏性具足恒沙称性妙德,随业发现行用。 故能随顺布施十方众生欢喜满足。 是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分义】此第二行戒度。 自己戒德圆满,亦能以戒德感化众生持戒,皆能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是名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分义】此第三行忍度。 自己觉悟真理,亦令一切众生觉悟真理,随顺众生觉性而无违拒,凡遇辱骂而能容忍,人我皆空而嗔恨不生,无嗔恨心才是真忍辱行。 是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分义】此第四行精进度。 称法界性能随类化度,不休不息穷未来际,三世平等而无出没,十方通达而无往来,现无尽身度无尽众生。 是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分义】此第五行禅度。 以一念禅定,摄十界种种法门而为一体,随机说法而不著法相,是故得无差误,名为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 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分义】此第六行慧度。 一即理同,多则事异。 以如来藏微妙觉明圆照法界,一理能现一切事,一事能显一切理。 故能同中现异,异中现同,异为无量,无量为一,於一一行中,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真俗互融,事理无碍,是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 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分义】此第七行方便度。 既能理事无碍,则十方虚空满是微尘而通融无碍,故能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现尘现界事事无碍,是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分义】此第八行愿度。 诸菩萨万行具足,度众生之愿不息,显现无量妙用,咸是愿度众生得到第一波罗密多。 第一波罗密多者,即愿度众生从生死烦恼此岸,到无生死烦恼的涅槃彼岸,到达最高无上的究竟处。 是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分义】此第九行力度。 菩萨以灭尘合觉,发真如妙觉明性,圆融无碍,则一切言行自合十方诸佛轨则。 且依此建立利生教法,助佛转大*轮,教化一切众生。 是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分义】此第十行智度。 一切诸法会归藏性,一切妙行皆是不违实相智用。 依理发行,从体起用,自利利他,清净无染无漏。 一真无为,非关修证,性本然故。 所谓觉所觉空,是名真实行。 十回向一离相回向阿难! 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分义】此十回向位,依前十行念念证真,心心寂灭,妙契中道,故名回向。 义当空觉极圆。 菩萨修行回向三处,即回向众生、回向真如、回向佛道。 初离相回向,显实相无相中道妙义。 修满十行的善男子,神通满足,佛事成就,真如无为,体用纯洁,远离空有,入真不留,入俗无患,故言远诸留患。 当度众生之时,不见有众生可度,是名回向众生;亦无度生之相,以众生如故,是名回向真如;回有为行入无为心,背生死流向涅槃路,是名回向佛道。 终日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见有众生可救度,是名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分义】此第二回向,显有为无为中道妙义。 由灭除度生之相,故能不著有为法。 由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法相,故能不滞守于涅槃无为法。 远离无为有为法,离相亦无。 是名不坏回向。 三等佛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 名等一切佛回向。 【分义】此第三回向,显本觉妙觉中道妙义。 本觉寂然,不住空有,一心清净,寂灭湛然。 是故自己本觉齐等诸佛妙觉。 是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分义】此第四回向,显因地果地中道妙义。 因地精真发明,因地心全同果地理,咸能含现十界无边无量刹土。 是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分义】此第五回向,显依报正报中道妙义。 一真法界依正互融,世界依报,如来正报,互相涉入,一多相摄,得无挂碍。 以如来藏性具足无尽称性功德故。 是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平等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分义】此第六回向,显理一事多中道妙义。 同佛地即明理一,各生净因即明事多。 依正互入圆融交涉,通为一真佛理,则花草山河皆是成佛真体,故言各各生清净因。 依佛真因,发挥智慧,取涅槃果。 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名异,体用无二,平等一致。 是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等观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分义】此第七回向,显自身众生身中道妙义。 已证平等善根,性真圆融,周遍法界,故名真根。 真根既成而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是故成就自性既是成就众生。 遍观十方众生所具佛性,与我原本同体无二,当起同体大悲心,不可失却众生而不化度其成就。 是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分义】此第八回向,显真如不即不离中道妙义。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与离二者的名相皆不存在,不著空有。 真如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不即不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是名真如相回向。 九解脱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分义】此第九回向,显无缚解脱中道义。 以真得所如一相,则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体遍十方,无所障碍拘缚,缚脱双亡。 是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无量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分义】此第十回向,显法界有量无量中道妙义。 法界性德中道圆成,性德全彰体用周遍,一毛一尘皆等法界,唯一真心法界量灭。 所谓空觉极圆,是名法界无量回向。 圆妙四加行阿难! 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分义】此四种妙圆加行,义当空所空灭。 修证圆通的善男子,从干慧心,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四十一心,尽是清净心。 再加功用行,以泯前四十一心差别修相,妙证寂灭一心圆满菩提,故成四种妙圆加行,为登地胜进功行。 一暖地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 【分义】此第一加行,显佛觉即自己因心。 即以诸佛妙觉为加行入地因心,以求证即心是佛觉的境界。 然今欲脱出观智修相而心见未忘,本觉智光欲出未出,故言若出未出,犹如钻火。 火喻本觉智光,木喻无明。 加功至此如钻木燃火,先得暖相,名为暖地。 二顶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分义】此第二加行,显因心即佛觉。 以自己的加行因心,为成佛妙觉的履地,似依因心而实无依,以法界如空无所依故。 是故犹如登山极顶,身入云霄而脚未离地,有此微碍。 名为顶地。 三忍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分义】此第三加行,显即心即佛。 以泯心佛之相,心境一如,是故心佛二同,即心即佛平等一心,不著二边,善得中道妙义。 但观智将泯而缘影未尽,如忍事人,自心明白而难以言表。 名为忍地。 四世第一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分义】此第四加行,显非心非佛。 前三加行尚有观智缘影心佛异同之数相,现在则数量影相消灭俱泯,非心非佛,心佛双忘。 既不迷于中道,亦不觉于中道,以中道妙义本无迷觉故。 至此二边泯绝而无所名目,中道亦无所寄立。 所谓一切皆空,空所空灭,方有出世之分。 是名世第一地。 十地一欢喜地阿难! 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分义】十地者,会积前诸阶位心法至于成实,以坚实为体,发生为用,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 此初地位,由前四加行胜进功圆,会入圆觉寂灭一心,是故于无上菩提已能通达;以自心本觉与诸佛妙觉融会贯通,证得诸佛微妙境界;以空所空灭而获得寂灭真空,以寂灭真空而发生妙有,心生奇妙欢喜。 是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分义】九法界差别事理因果之性,同归一心真性,同亦不立,是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分义】法界一心具大智慧光明义。 由离欢喜、尘垢,离字亦离去,而成就净极。 净极则光通达而明生,明生则真觉显露,灵明无碍。 是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分义】明至极处,觉智圆满。 如大火聚,能烧尽烦恼薪。 是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名难胜地。 【分义】觉智圆满,圆通无碍,任何差别理事同异全不存在,故言一切同异所不能至,是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分义】由明生觉满,超出同异,而妙契无为真如。 是故真如妙性,清净明洁,全体显露。 是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分义】藏识有界,真如无际。 今舍藏识,回超无涯,故言尽真如际,是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分义】由尽真如际而得真如全体,纯一真如,湛寂一心,凝然不动。 亦即如来藏性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法法皆如如,彻法底源,无动无坏。 是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分义】出真如定,从体起用,便能说法,居法师位。 发真如大智慧妙用,常不变而随缘,常随缘而不变。 是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阿难! 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分义】远从干慧心以来,到此为止,通名修习因位。 今行极理圆,功德圆满,至此修习因圆,功行完毕。 是故此地收功,名修习位。 若能融前九地圆成一心,于法性空布慈悲荫,妙智祥云覆涅槃海,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是名法云地。 等觉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分义】如来圆证妙觉果海,而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已先到等觉。 如是菩萨修行,从初发心起,经过五十四位真菩提路,顺法性流而入此等觉。 故言佛出菩提觉际,菩萨入菩提觉际,彼此正相交会,成等齐之际,是名等觉。 金刚后心阿难!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分义】此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尽,故未达妙觉,不名为佛。 前欲爱干枯而未与如来法流水相接,是名干慧心,即金刚初心。 是觉即指等觉。 金刚心者,即至坚至利的无间心力,圆通妙慧,能断无明生相微细惑体。 今断尽最后一分生相无明,然无明初干,还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水相接,故名初干慧地,亦名金刚后心。 此初干慧地相似等齐妙觉,故亦名等觉。 (至此妙禅那行分竟) 发布时间:2024-07-28 12:42:47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