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讲 内容: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十讲8月30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十讲。 释亲佛法师开示道:佛当时住世在印度,佛经都是梵文,佛教的经典都是翻译过来的。 佛经有五种不翻译,即:第一是尊重不翻译,如般若、佛等。 第二是多含不翻译,如比丘、罗汉。 第三是秘密不翻译,如佛经中的一切神咒。 第四是顺古不翻译,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五属此方没有的不翻译,如庵摩罗果。 因为这五种不翻译,所以佛经读起来是艰涩困难的,需要法师来讲解。 每当法师讲法时,都会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生怕讲解错误,若有差错果报将是拔舌地狱。 我以前曾讲过一个“百丈渡野狐”的故事。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跟随大众一起听法。 众人离开后,老人也离开。 有一天大家都走了,唯独老人没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的是什么人? ”老人说:“从前的迦叶时代,我曾是此山住持。 有个云游僧人问我:‘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 ’我回答:‘不落因果。 \’就因为回答错了,被罚变成狐狸身落入畜生道轮回五百世。 现在请您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 ”于是他问百丈:“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 ”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 ”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依礼火葬。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明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身口意一起心动念,就会有果报产生。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南瞻部洲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佛大慈大悲,怕我们造业,教我们起心动念就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念经念咒等等。 我们想想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时中究竟用了多长的时间在念佛呢? 我本人就感到很惭愧,因为在一天之中虽然也绕佛拜佛念佛,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造业。 昨天来了几个请法的居士,其中跟着来的一个小孩,根性大利。 他的面相就是一副和尚相,胖胖的圆头圆脸。 有一次他和舅舅出去玩,看到一只刺猬,舅舅抓住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刺猬肉香,而这小孩就告诉舅舅必须放了刺猬,并且亲自监督他完成此事。 还有一次父亲开车带他出去,看到路边的一个乞丐,立即叫父亲停车,拿出一些钱送给乞丐。 这些都不是别人教的,这些都是天性,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要知道众生本心是善,因为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才有了后天的种种恶习。 这个孩子问我:“师傅,请问那些乞讨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是不是他们的儿女不孝顺? ”你看这个孩子,看到这种现象马上在脑海中进行反射性的思考。 我告诉他:“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有可能因为他们的儿女有残疾,没有能力孝养。 ”从这个孩子的话语和思维中可以看出,他将来长大后必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有居士问我,假若碰到了专门以乞讨为生的乞丐,该如何? 我告诉他,我们佛教有两个*轮,一个是“慈悲”,现在好多居士慈悲心都很好,但个别的居士慈悲心只给自己,嗔恨心对大众。 行菩萨道第一条,就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若以这个理念来指导自己一生的修行,决定能够成就。 若一切都为了自己,绝对是地狱饿鬼道,连畜生道都去不了。 大家一定要有慈悲心,给人快乐拔人痛苦。 另一个*轮就是“智慧”,如果我们把钱给了恶人,他用来行凶做恶,这就是助纣为虐。 如果把钱给了穷人或用来救人性命,这就有很大的善果。 要知道钱无自性,看你把它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去过五台山,路边有很多乞讨者,这就需要有分辨能力,若是以此骗钱为生,就不要给他钱。 但若真是残疾无助,就要生起慈悲心,进行布施供养。 我们以前讲过八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正见来自于佛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来自于历代高僧大德的开示。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正见。 若有了正见,必然会有正思维,即对正见作深入的思考。 若每天思维贪嗔痴,这就是邪见,将来必堕落于下三途。 有了正见正思维,就会有正语,讲的话必然如法,他人听闻定会受益。 第四正业,业是事业,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 特别对于出家人来讲,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即为正业。 对于在家居士来讲,工人做工干部管理农民种地等等,这是他们的正业。 在佛教中,把贩毒、贩卖妇女等等列为非正业,甚至把算命等也列入非正业之中。 第五是正命,即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 第六是正精进,像我们夜以继日地礼佛拜佛、诵经持咒、渡众生等,这就是正精进。 第七是正念,即系念于圣道的实践,心不旁鹜,意不散乱。 在我们净土宗,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就是正念。 在禅宗无念而念强名正念,这里的无念是指没有邪念,像我们凡夫一起心动念,就是贪嗔痴啊。 第八是最重要的,就是正定。 而正定由何而来呢? 即由持戒而来。 七佛都在赞叹,“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需要逐步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然后再升华为佛格。 近代太虚大师曾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这是代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 生而为人的机会很难得,所以要先把人的本分做好,这样便可永保人身去力行菩萨道,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自然能趣向佛道证果成佛。 佛讲过,毗尼住世则佛法住世。 毗尼就是戒律。 戒律是佛法的命脉。 戒是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之阶梯。 我们修行若想成就,就一定要以戒为师,戒即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以法为师,法即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以苦为师,不要贪图人生的享乐。 现在的不自在是为了将来到极乐世界得到大自在。 观自在那是大自在,而我们身处于五浊恶世中是最不自在的。 现在的约束是为了将来更大的自由。 我们常在放生时念道“一自在一切自在”,确实是这样的。 如来悲悯众生犹如一子,恐怕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无有出期。 所以他讲法49年300余会,讲了八万多法门,用各种方式对众生循循善诱。 《妙法莲华经》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一乘法就是让大家都成佛。 所以大家要锁定极乐世界这个目标,好好念佛。 现实的功德利益是消灾延寿祥和社会,将来必定往生极乐净土。 《净土圣贤录》中有很多的例子,每当你念佛时,极乐世界里就相应地有朵莲花在开放在放光。 你越精进,花朵会越开越大光芒会愈加绚烂,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为什么《佛说阿弥陀经》中讲,六方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要知道人三世不打妄语,舌头就可伸至鼻尖。 下面谨取亲佛法师正文如下:弥勒。 若有菩萨。 多营众务造七宝塔。 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菩萨。 不能令我而生欢喜。 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佛教中有《佛说造塔功德经》这部经典,但佛所讲的法都是方便之法,究竟之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无法表达的。 若有菩萨多营众务,就是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也是无法令佛欢喜的,因为佛对众务是不赞叹不随喜的。 弥勒。 若有菩萨。 于波罗蜜相应之法。 乃至受持一四句偈。 波罗蜜,即为到彼岸。 因为我们众生在有生有灭六道轮回的此岸,而彼岸即为不生不灭,在净土宗来讲,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四句偈在佛经中是太多了,尤其是《金刚经》,就有很多四句偈,都是教人解脱的。 从古到今很多人都在诵持《金刚经》,这部经讲的就是妙有真空,我空、我所空、空空。 马胜尊者曾有偈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比如,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佛学讲座,有时间、地点、讲法师、听法四众,各种因缘都具备了,法会就可以成立了。 假若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缺失了,这个法会是无法进行的。 要知一切法都是缘起法,缘生则聚缘尽则灭。 凡夫多执著,对家庭、金钱、地位、财富等都无法释怀。 若你执著时,就会生起烦恼,为了摆脱烦恼就会造业,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所以我们不要执著,就不会迷惑造业,不生烦恼,不受果报,就会在一切法中游戏神通,自在无碍。 读诵修行为人演说。 是人乃为供养于我。 何以故。 讲法的功德是很大的,所以大家要广读经典并按照经中所说的去修行,还要为别人讲解。 因为佛法是续佛慧命,为了让众生离苦得乐、解脱,继而成佛。 当你这样做时,就是在供养佛,要知道诸供养中法供养是最殊胜的。 诸佛菩提从多闻生。 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菩提智慧是从多闻佛法而生起的。 就如三昄依中所言:“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只有深入经藏,才会有如海智慧。 弥勒。 若有菩萨勤营众务。 “勤”是很勤奋;“营”是经营。 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 教那些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们营于众务。 当知是人。 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何以故。 如是所说三种福业。 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是故弥勒。 营事菩萨。 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 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 于修禅定诸菩萨所。 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三种福业”就是读诵、修行、演说。 也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弥勒。 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 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 应当亲近供养承事。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 于一勤修禅定菩萨。 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修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如是善业。 如来随喜。 如来悦可。 若于勤修智慧菩萨。 承事供养。 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勤修智慧的菩萨,层次是最高的。 因为戒、定、慧,因定而生慧,智慧开了,就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我们应对这样的菩萨,承事供养。 何以故。 智慧之业无上最胜。 超过一切三界所行。 是故弥勒。 若有菩萨发起精进。 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我们都应发起精进,勤修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 来自于深入经藏,来自于我们的清净心。 尔时弥勒菩萨。 白佛言。 世尊。 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 世尊。 云何名为戏论中过。 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戏论,即没有真实意思的言论话语。 若明白了戏论的过失,就会安住于寂静无诤论处。 佛言弥勒。 初业菩萨。 戏论过失。 无量无边。 我今略说有二十种。 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 若每天多于戏论,就会生起诸多的烦恼。 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 增长了嗔恨心,而没有了忍辱心。 说到忍辱,亲佛法师讲到了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家里人来信说,为了宅基地和邻家闹起了矛盾,让在京做大官的曾国藩出面摆平此事。 但曾国藩没那样做,而是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到,“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以此来说服家人。 我们寺院所在的这个村子,前几年出过这样一个事情:兄弟俩,老大经济条件好,人很蛮横。 老二经济条件略为次之。 俩人相邻而居。 弟弟家的地势较低,下雨时水常积满院中,所以弟弟想在院内修一个下水管道,但需要通过哥哥的院子。 但老大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样影响了自己的利益。 兄弟俩常为此事起冲突。 在一次争吵中,弟弟一时气急,拿刀捅死了哥哥,之后逃往外地。 他们的母亲因为此事,精神失常了。 你看,因为一个小小的下水管道,弄得家破人亡。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高,忍一忍风平浪静”,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六度波罗蜜中,忍辱最为第一,是持戒精进等所不能及的。 大家想想自己在忍辱方面做得怎样,是不是一切都能去忍受退让呢? 忍辱的故事有很多,大家常诵《金刚经》,里面讲到,佛做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将其分身,佛陀依旧毫无嗔恨心。 还有一个白隐禅师的故事:从前,有个日本的姑娘和人恋爱,未婚先孕了。 父亲追问她孩子的爸爸是谁,姑娘说白隐禅师是孩子的爸爸。 愤怒的父亲便找到白隐禅师,用棍子把他痛打了一顿。 白隐禅师面对这种不白之冤,无由之祸,也没有辩解,也没有抵抗,就任由那位狂怒中的父亲把自己揍了一顿。 后来,孩子生下来之后,被扔给了禅师,禅师也就把孩子接受下来,悉心照料,每天辛苦地 各方乞讨奶水喂养孩子,日日时时面对大众的讥笑、谴责、鄙视和辱骂。 后来,姑娘的情人从外乡避过风头之后回来,看到这种情景,心生负疚。 他与姑娘一同来找禅师请罪,并向大家说明了真相。 值此峰回路转的时刻,禅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只说:"既然孩子是你们的,你们也愿 意要了,那就把孩子抱回去好好养育吧。 "你看,白隐禅师是一个断除了我执的人,他的忍辱境界是多么高啊!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 诸怨,即冤亲债主,冤家对头。 佛教里常讲,守清净戒律的人,龙天护持。 破犯戒律的人,鬼神扫其足迹。 一个沉忱于戏论的人,诸冤家对头就会常来陷害他,让其生起烦恼。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 要知心魔不起,外魔莫犯。 心正邪法亦是正法,心邪正法亦是邪法。 十法界唯心所生,心想佛时即是佛,心想魔时即是魔。 大家一定要有正知正见,把握住自己,一切法都在你自己心中。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 喜欢戏论的人,好胜心很强,有好胜就生起争执,好强斗狠。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 一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恶业。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 喜欢戏论的人,会有丑陋的果报。 进到寺院的人,看到佛像,就会感觉佛的形相是那么端庄,仪容是那么庄严。 要知道佛百劫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有这样一个记载: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整整一个夏季,优填王非常想念佛陀,就命目犍连带引工匠上天造佛像,目犍连恐后世造出的佛像无所表彰,于是亲自将三十二位工匠引上天,每一工匠造一相好,用旃檀木雕刻三十二相好的佛像。 佛陀从忉利天下来时,优填王将木佛像放在宝阶上,木佛像立即自行七步,五体投地迎接于佛,佛即为木佛像摩顶受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 ”并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味,具诸相好。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 戏论的果报是说话困难。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 正念常常忘失。 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 读诵、听闻不容易开悟。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 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 “道”是指大小乘佛法。 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 常常听到不称意的言语。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 “在在”是生生世世,烦恼覆心,于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 “难”就是三途八难,闻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 “白法”是善法。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 总会招来嫉妒、埋怨。 弥勒。 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发布时间:2024-06-28 11:59:2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