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提法师:南洋佛教之见闻与我思 内容: 前言匆匆地在新加坡、印尼走了一回。 归来后院长学诚大和尚,非常关切地请我为佛学院的同学们,介绍一下此次弘法的见闻,希望在某些方面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和省思,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于是,我也就遵从院长的指示,并为同学们大略地介绍了到新加坡、印尼给留下的最深印象。 现在想想,把此行的见闻写成文字,以期在人生的旅途中,能为这一个月的浮光掠影,留下鸿爪。 一、南洋弘法的因缘慧雄法师是新加坡毗卢寺、莲池阁寺的住持,也是印尼雅加达大丛山西禅寺、棉兰千佛寺住持,在南洋佛教的中青年法师中,他是一位热衷于弘法利生事业的有心人。 去年十一月,新加坡举行佛教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专题研讨会,受发起人慧雄法师的邀请,我也不揣自陋地根据这些年来,学习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而得到的少许启发,写了一篇题为《人间佛教发微》的小文章,送交研讨会;并很快地得到了参加研讨会的新加坡签证。 但也就在这时,一代高僧──圆拙老法师在广化寺示寂,身兼重任的我,只好放弃了到新加坡的选择。 今年二月,热心于利生事业的慧雄法师,再次为我按排了前往新加坡、印尼两国弘法的计划,因缘终于成熟了。 二月二十日下午,我与能振法师一起飞离鹭岛厦门,前往此行弘法的第一站──新加坡。 二、毗卢莲池万佛会飞机抵达新加坡已是深夜,热情地等候在机场外的居士们,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车子。 因慧雄法师法务在身,我们见到他时已是第二天的早晨。 法师待人和蔼亲切,早餐时,热情地为我们夹菜,并向我们介绍每道菜的风格、特色,以及它的营养价值。 从他的言谈中,不时地流露出他对佛法的信念与追求,同时也领略到一位宗教师,对众生的那种慈悲的情怀。 若不是初次交谈,我真的问问他是怎样管理好两个国家四个寺院的。 在中国,我也曾听说有的法师身兼八九个寺院的住持,但究竟管理的如何呢? 毗卢寺是新加坡第三大寺院,建筑特点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这里的前任住持是响誉于海内外佛教界的优昙长老,他苦心经营毗卢寺数十载后,慧眼识才,将法任付于年青有为的慧雄法师。 现在的毗卢寺终不负长老的遗愿,日臻完善,并成为新加坡弘扬佛法的又一重镇。 相对于其它的寺院来说,莲池阁寺也许显得小了一些。 但正是这方圆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却能够举行几百人参加的万佛法会,这实在令人感到费解。 原来,自慧雄法师住持莲池阁寺以来,即于每周的星期三、星期六和周末,组织信众举行各种的共修活动。 譬如:念佛、静坐、礼忏、诵经等,并请海内外大德法师开示法要,指点津迷。 另外,在每月的十九,都要举行大悲忏及八十八佛洪名宝忏的法会,所有这些活动都直接地与信众打成一片,从而使寺院与信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以致使信众真正感到,寺院就是他们生活的另外一个大家,人人都有关心和爱护这个家的责任与义务。 想到目前的中国佛教,寺院不正是缺乏这样的一些联系信众与寺院关系的活动吗? 笔者有幸亲自参加了莲池阁寺举行的万佛法会,那场面实使人有种莲池海会云来集的感觉。 早上八点,信众们就从四面八方涌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大殿里就挤满面了礼佛的人群,但秩序却非常井然,无有丝毫的喧闹与吵杂,这当然与平素法师们的教诫是离不开的。 一阵由缓至急的鼓声过后,礼佛的人们,威仪齐整地站立两旁,静默地恭候法师们的到来。 而侍立在左右两侧的护法居士,则将忏本传递到参加者的手中。 随着梵音炉香赞的开启,法会渐近高潮,万佛洪名,在清净庄严的礼念声中,和着悲切忏悔的心,激荡在莲池阁寺的上空。 此起彼伏的礼拜,如池中清风吹拂的莲花,充满着无尽的欢欣与法喜。 三、狮城与众话学佛新加坡,又名狮城,是崛起在东南亚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佛教在这个文明的国度里,也非常地兴盛,各种的弘法活动及佛学讲座都很普遍。 因此,佛友们的文化素质及佛学修养也较为出色。 竟管在佛学院任教有年,但面对数百听众的我,仍不免有些紧张;不过,这短暂的瞬间,很快被我那连珠的话语,敲打的支离破碎,有的只是那份关不住的法喜。 从听众那端注的目光及喜悦的笑容里,我读懂了他们认同的心理与思想的共鸣,并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与欣慰。 我的第一次讲题是:佛教的忏悔观。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又先后为佛友们作了:堪破人生话学佛、十大愿王与幸福人生、生命的缘起世界、离苦得乐的良方──六波罗密、四念处的修行、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以及知恩念恩,感恩报恩等专题演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佛友们的阵阵掌声,为我作了肯定的回答。 当然,这些都要归功于师长的栽培和佛学院的成就,以及新加坡师友们的帮助与支持。 学佛是一个快乐的主题,从参加法会的每个人身上,都能够看到法喜充满乐逍遥的神情。 有位居士说:学佛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不再为命运的不公而怨天忧人,一切都是因果,只要遵循因果的法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幸福的人生,就会时时展现在你的面前。 是阿! 要创造快乐的人生,就必须把握学佛这一神圣的主题,充实自己的内在,让生命活出理想的色彩。 在参加法会的人群中,我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听众是青年人,这使我对国内佛教的现状,不禁有些伤感,甚至是悲怆! 学佛好像只是老年人的一种寄托,对于年青人来说,那是一件遥远的事儿,难怪有人会误以为学佛就是怎样学死。 果真是这样吗? 新加坡青年对我这样说:学佛是叫我们学会如何生活,如何以佛的智慧来引导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积极地创造美好的人生。 绝不是消极地等到老了,才来学死。 当然,这句话也许偏激了一点,但却道出了一位青年学佛者的心理。 四、南洋佛教慧灯传与师友们一起探讨佛法之余,竞也没忘了浏览一下新加坡的自然风光。 这儿确实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川流不息的车辆,穿梭在宽敞的公路上,两旁是绿色的青草地和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树木。 即使在无人看守的交通路口,司机也一样地遵守交通规则,单这一点,就可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了。 城市卫生的整洁,更让人乍舌称叹。 一位居士告诉我:乱扔垃圾是会被处以高额罚金,甚至有被罚做清洁工一个月的可能。 从他的话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新加坡对环保的重视和法律的严格了。 在《南洋佛教》主笔广品法师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新建落成的新加坡佛教总会所和菩提学校。 一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正在做课间休息运动。 他(她)们见有法师经过,立即合掌敬意。 并道一声:阿弥陀佛! 这与国内的小学生,见了法师只会喊和尚,简直是天悬地殊了。 佛教总会在组织上有:教育组、弘法组、文化组、慈善组等机构组成,他们各司其职,不遗余力,默默耕耘。 广品法师的法务非常繁忙,我们只匆匆地在《南洋佛教》编辑部交谈了一会儿,就赶往光明山普觉禅寺了。 去光明山正好是中午时分,寺院里静悄悄的,大殿内的护法居士,也正在闭目休养。 炉上的几缕香烟在庄严的佛像前潇洒而自由地舒卷,拜垫上一位虔诚的信徒,默默地礼敬佛陀。 普觉禅寺是新加坡第一大寺院,金碧辉煌的佛殿,清净整洁的环境,错落有致的建筑,宏伟雄壮的风格,在在都体现着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济世精神。 在这里,每逢佛菩萨圣诞及大型的佛事活动,都会有众多的信徒前来参加,每年的卫塞节,则更是人海如潮。 双林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院,几年前,我的一位老同学普度法师,就应邀住在这里。 我们去拜访的时候,正赶上双林寺在拜千佛,远远地听到海潮般礼忏的声音和着铃鼓的阵鸣,此起彼伏。 走近一看,竟然有七八百人摩肩接踵,虔诚礼拜,我的那位老同学也正神情专注地在前面领众唱念。 我们没有打扰他,而在寺院的其它地方参观,直到法会休息时,才与老同学交谈了一会儿。 在以后的日里,我们又走马灯似地参观了福海禅院、龙华寺、广化寺、观音亭等到中小寺院。 每到一处,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慧雄法师、广品法师、普度等法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生活在新加坡的每一位法师,都是那样的忙碌。 为佛教,为众生,广施法化。 佛教居士林,是近年来,活跃在新加坡佛教界的又一支有生力量。 它融弘法、教育、慈善为一体,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各项法务活动。 尤其是净空法师在居士林的讲座,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佛教的发展。 这其中,李木源居士的功绩,也着实让人赞叹! 在李木源居士的介绍下,我们还参观了正在改建中的讲堂,讲堂所有的设施都是高科技的现代化装置,电脑管理的图书馆,更让人耳目一新。 每天到这里参加共修的居士都很多,他们大都信仰西方净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发愿往生。 可见净土法门的流行。 五、印尼佛教拾零新加坡的自然风光仍历历在目,一阵轰鸣后,我们却又降落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机场机场的夜色中。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机场的气氛显得有些冷落萧条,不过雅加达的街头,却依旧呈现出一片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色。 午夜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座落在雅加达市郊的大丛山西禅寺。 大丛山西禅寺的开山即是慧雄法师。 寺创建于一九八六年,是雅加达最大有寺院。 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七层立体现代建筑,总高度约一百米。 这在以回教信仰为主的印尼,无疑的是一种创举,也是佛教在印尼发展的标识,它为印尼的华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佛教活动场所。 在这里,每个星期,都有数百华人参加寺院举行的各种共修及佛事活动,同时,还组织开办了儿童学佛班、少年舞蹈艺术班、少年武术班、书法训练班、插花艺术班、青年合唱团、菩萨互助会、慈善救济会、弘法基金会、临终关怀小组等机构。 为了使当地青少年也能学习佛法,寺院还特地为他们增设了印尼语佛教学习班,并编辑出版印尼语的佛教月刊。 但所的这一切,有些却都是在慧雄法师亲自主持及众居士的配合下进行的,这不禁又使我多了一重对法师的敬意。 在慧雄法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起参加了西禅寺的法华法会,并在每天的中午及晚间为居士开示《法华经》大意与其它专题演讲。 最值得的一提的是:由慧雄法师策划组织的一次别开生面的佛教文娱晚会,主题是创造快乐的人生,参加者竟有一千多人,这是我所始料未及并感到诧异惊奇的。 晚会首先由青年合唱团演唱炉香赞佛及巴利语的赞僧歌。 之后,依照慧雄法师的编导,由我作二十分钟的演讲,翻译则由法师亲自主持。 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此行留下了最难忘的回忆。 直到现在,一想起那千百双专注的目光,就会感到无限的法喜。 而慧雄法师演唱的晚会主题歌《创造快乐的人生》,更使人经久难忘! 说起印尼佛教的历史,迄今也有一千六百多年了。 早在我国东晋时期,法显大师就曾到过印尼的爪哇岛,并成为传播佛法于印尼的第一人;唐代高僧义净法师则在此翻译佛经。 十五世纪荷兰人入侵印尼,佛教在异教的蹂躏与摧残下,几近绝迹。 七世纪初,佛教在印尼才又燃起了希望之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现在印尼佛教正呈现出一片崭新的面貌。 但是,这种现象也仅限于华人圈内。 因为印尼是一个地道的回教国家,政府禁止华文教肓,有些华裔的后代已不会讲华语了。 在慧雄法师的陪同下,我们一起到中爪哇参观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波罗婆多佛塔及与之邻近的几座佛塔遗址。 从中了解到佛教在印尼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那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的浮雕,雄伟高大的建筑,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离开中爪哇,我们又驱车到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山村,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土着部落,据说至少有五千人信仰佛教。 贫穷似乎正在困扰着他们,但从他们的眼神里却看不出一丝的愁苦,有的只是那种少欲知足的纯朴与心无挂碍的善良。 他们每天晚上都聚集在村里的一座寺院中,用巴利文读诵佛经,赞叹三宝。 为了使他们的孩子能够学习现代知识,慧雄法师多方筹措资金,帮助他们读书,并准备在那里创建一所佛教小学,以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从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到偏远山村的低矮草房;从现代文明的高速公路到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青年法师为法奔波的衲履萍踪;一位充满慈悲喜舍心的菩萨比丘的形象。 想想这个时代,我们不正是缺少象慧雄法师这样热衷于弘法事业的僧青年吗? 结束语新加坡、印尼之行的印象,有的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渐近模糊,有的回忆则仿佛还在昨天。 凭着自己见闻的一滴,写下这片鳞只爪的随笔,希望能透过这些文字,使读者侧面地了解两国佛教的部分内容,也就是本文写作的意趣之一吧! 1998年6月1日写于福建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25 12:44:4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