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二 内容: 应机说法但是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这两尊佛的净土都会成就,而且都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非常有缘? 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基本上可以分开两类。 一类人,他是要追求现实的生活过得舒服一点,过得好一点。 另外一类人,他要追求结果,将来过得怎么样。 比如你省吃俭用,是想要让自己的子女生活殷实,等自己老了以后有所依靠。 像这种追求结果的人也很多,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大多是喜欢结果的,年轻的时候受点苦没关系,老了别受苦就行,对结果很在意。 但是其他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就像西方国家,他们的消费方式是借款来消费的,预支未来,人们更注重的是现在我要怎么过。 东方药师佛就是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怎么过。 阿弥陀佛是告诉我们,将来要怎么过。 而实际上,将来跟现在能截然分开吗? 当然不能。 你的将来,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延续。 你现在如果是个穷光蛋,并且不去努力,然后你说我明天就会成为富翁,这可能吗? 所以,明天或者将来一定是从今天过去的。 我们同样可以用太阳来作比喻,太阳早上是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降下,是一个太阳而不是两个太阳。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现实的生活过得很圆满、很光明、很有智慧,那我们生命的结果一定是很光明、很圆满、很有智慧。 这是互相圆融、不相妨碍的,只是我们众生对于这种空间的执着比较大。 所以佛菩萨应机施教,对于我们喜欢死后有个交代,对结果很在意的众生,释迦佛就给我们介绍西方阿弥陀佛。 如果我们对于现在也很在意,那么释迦牟尼佛就介绍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 这两种介绍,对我们来说,就是生死一如。 诸佛本愿力所以,禅宗的祖师说:“东方与西方,直下自承担。 ”你自己要承担,因为东西方实际上只是凡夫众生在方向上的执着。 真正往生净土的人,从东方要到西方去也是弹指间就过来,西方要到东方来,乃至要到十方去,也是弹指间就能到。 随念到达他方世界,这对于一个净土的菩萨来说,是非常方便的。 那么这两个净土、两方的教主,他们的不同点到底在哪里? 我们常常和大家说,“众生都有佛性,只要你成佛了,跟所有的佛都是平等的,都是不二的。 ”每尊佛成就的菩提觉悟正道都是相同的,我们大家每个人的真心也没有差异,所以“佛佛道同,心心无别”,没有差别。 但是,每尊佛都有每一尊佛自己的净土,尽管其庄严是等无有异,而他所展现出来接引众生的方便,却各不相同。 这不相同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就在于这些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各自的愿力不同。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就是愿力不同感召了他对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接引方便、接引方法。 那么我们大家在现实的生活中,为什么有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文明、文化? 也都是因为我们大家的愿力不同。 愿,也就是我们的发心。 所以,发心是整个佛法修学过程中,最重要并贯穿始终的一点,也是我们认识自己最关键的一点。 过去无论是祖师大德,还是世俗上有大成就的学者,没有不立志而能成大事的。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如果你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你的事业。 又有一句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你在一生中,如果一点志气都没有,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地就过了一辈子,你就再活两百年也是空活。 但是,如果你有志气,就可以改变你的生命,甚至可以改变身边的人,改变九法界众生。 这种改变的原动力,事实上就是我们的愿力。 所以,在我们平常世俗当中,你想追求人生的幸福,你一定要有一颗能够享受幸福的心;如果你想家庭团结,你一定要用一颗团结的心来对待你的家人;如果你想社会安定,你一定要有一颗安定的心,以此来对待你周围的社会环境。 有很多人对家里的人、对身边的人总是提出抗议,提出要求,总是说“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对待我。 ”他就不知道,自己这颗心有没有具备去享受这种安定团结的素质。 有人说:“爱是一种素质。 ”你能爱一个人,你能爱社会大众,说明你有素质;如果你对谁都不爱,那是你素质不够。 我们自己的这颗心,既是施者又是受者。 比如非常向往成功的人,你也一定要知道成功的人内心所要承受的东西是什么,同时你也要能够承受得了。 你如果想什么都不承受,然后又想求取地位或者名利的话,也是不可能的。 发布时间:2024-05-24 11:07:5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