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根本业-《占察善恶业报经》 内容: 《占察善恶业报经》: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 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 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 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 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 所谓依止一实境界。 以修信解。 因信解力增长故。 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坚净信问地藏菩萨,怎样教导希求大乘佛法者修行的方便善巧? 地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众生希望修学大乘佛法,应当先了解修学大乘佛法最初的根本。 这个最初的根本,就是依止一实境界修习信解。 由于对于一实境界信解力逐步增长,那么就会迅速得入菩萨种性。 依止一实境界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业、基础、入门。 能够迅速培养大乘根基。 信解行证这里只说了信解。 修习培养对一实境界的信解之力就是大乘佛法的根基。 经中还说: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 说明信解的功能是不生怖畏,不对一实境界、产生畏惧,觉得这个我们难以领受、或者认为这是很难得到的、甚至认为这里一切皆空,那岂不什么都不存在了。 这些恐惧经典后面都有谈到。 信解之后还会远离诽谤。 远离对于一实境界、真实了义的种种诽谤。 讥毁。 说此佛法不保险、没用处、不能脱离轮回、不能解脱苦报。 等等不实之词。 都会远离。 得正见心。 则是树立了对于佛法真实了义的正确观念。 这个观念十分殊胜。 这三种功效,都是从对一实境界的信解开始的。 信是相信,解是解了。 怎样修习信解,那么接着看地藏菩萨怎么说。 既然依一实境界来修习信解,那么我们就要好好体会地藏菩萨给我们讲述的一实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样才能增长信解力。 所言一实境界者。 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 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平等普遍无所不至。 圆满十方究竟一相。 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 所以者何。 一切有心起分别者。 犹如幻化无有定实。 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种种心数。 非青非黄非赤非白。 亦非杂色。 无有长短方圆大小。 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 无一区分而可得者。 所谓一实境界,就是众生心体,本来没有生、也无所谓灭,自性清静、毫无障碍。 如同虚空没有分别,任何地方的虚空都是平等无二的,又圆满周遍任何角落,虽广大无穷,又最终一体。 没有变异、增减。 因为一切众生、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如来心体,都是如此,不生不灭、无有污染、寂静真实。 为什么呢? 一切有分别妄想的心,都是和幻化的东西一样,没有固定、真实的特性。 所谓思考、觉受、忆念、推理、感知等等心理活动,既非青黄赤白、杂色,也没有长短方圆大小,甚至你就是在虚空中一切世界寻求这个心是什么形象,也不会得到一丝一毫。 经典中经常见到的不生不灭,本来没有出生,所以根本无所谓灭。 没有开始,哪来的终点,这一实境界本来如此。 经典中常常用虚空比喻一实境界、真如本性。 虚空可是没有分别、没有区分不平等的地方。 你说寺院中的虚空和茅厕中的虚空有什么不同,一样的。 天人的虚空,和地狱的虚空一样不一样? 一样,没区别。 这虚空遍布一切地方,没有遗漏,却又是一个整体,并未分开。 没有变化的时候,你看虚空什么时候有过变化。 也不会有增减。 虚空本来没有所谓的形状,更谈不到增减。 一切众生心体、声闻、辟支佛、诸佛菩萨心体均如虚空一样,没有生灭、本来如此,寂静真实,毫无污染。 谁能污染虚空呢? 哪怕你用各种的光色、气味、染料、垃圾堆砌,都是如此。 虚空没有一点更改。 一切我们能够分析、判断、思维、考量、忆念、感觉等等心、都是妄心,没有颜色形象、寻找不到,把捉不到。 我们昨天的感受在哪里? 前天的高兴在何处? 三年前的一次发脾气在哪里呢? 都找不到的。 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 现妄境界令生念着。 所谓此心不能自知。 妄自谓有。 起觉知想计我我所。 而实无有觉知之想。 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但是由于我们无明的遮覆,习气因缘,显现出妄境界令妄心执著。 这个妄心不能了解自己,却认为一切皆有,有我、有人、有我的,我想的,有感知、有觉受。 实际上这些均是虚妄不实的。 因为这个妄心找不到的。 所谓无明其实就是一个错误,一个错认、没有智慧的认知。 错误地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种种觉受、思维、计较、推理是自心。 于是就有了我和我所拥有的概念。 而实际上这些身心感受,无一不是妄心所现。 就如同我们做梦一样梦境当中我们会误认自己是张三,误认自己过着十分快乐的生活,嬉戏游玩,一切如意。 我们现在也是如此,我们现在也是误认、误认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考、自己感受。 而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异,没有可以凭借依靠的。 把这个误认打破才是了解回归真实的不二法门。 切实跟随地藏菩萨教导、领会这个一实境界的讲述是大家迅速获得无量功德聚集的法门。 发布时间:2024-05-23 09:37:52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