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15卷 内容: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一法语答湖州僧海印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 复修净业而欲往生者。 为是悟后。 随愿起行耶。 为是未悟。 二行兼修耶。 若兼修者。 堕偷心。 岐路心。 工夫那得成片。 如已悟。 则尘尘华藏。 在在莲苗。 十方无不可者。 何独乐西方乎。 答。 承教有言。 净土有三。 谓常寂光土。 实报庄严土。 方便有余土。 若诸佛菩萨。 与从上单传悟心诸祖。 皆受自性法乐。 无一不归常寂光土者。 是谓惟心净土。 若尘尘刹刹皆净土者。 乃华藏庄严实报土耳。 亦惟心所现。 至若求生西方净土者。 名方便有余土。 乃华藏尘刹中一土耳。 此是欲求往生者。 论云。 众生初学。 惧信心难成。 意欲退者。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信心。 谓以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 愿求即得往生。 常见归依佛。 故终无有退。 此乃未悟而修者。 即永明所云。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之意也。 若兼修此行。 如论所云。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习。 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岂偷心。 是未达念佛之旨。 不知净土之意也。 是知已悟者。 不待求而自然往生。 未悟者。 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 念佛贵净念相继。 兹参究念佛一门。 意在妙悟。 而得往生也。 今念佛时。 虽心佛分明。 参时则二俱坐断。 故参功渐胜。 念佛渐微。 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 参禅。 贵一念不生。 是已。 若言念佛。 贵净念相继者。 此将四字佛号。 放在心中。 为净念耳。 殊不知四字佛号。 相继不断者。 是名系念。 非净念也。 乃中下根人。 专以念佛求生西方。 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 今云参究念佛。 意在妙悟者。 乃是以一声佛。 作话头参究。 所谓念佛参禅公案也。 如从上诸祖。 教人参话头。 如庭前柏树子。 麻三斤。 乾矢橛。 狗子无佛性。 放下著须弥山等公案。 随提一则。 蕴在胸中。 默默参究。 借此塞断意根。 使妄想不行。 久久话头得力。 忽然[囗@力]地一声。 如冷灰豆爆。 将无明业识窠臼。 一拶百碎。 是为妙悟。 即参究念佛。 亦如此参。 但提起一声佛来。 即疑审是谁。 深深觑究。 此佛向何处起。 念的毕竟是谁。 如此疑来疑去。 参之又参。 久久得力。 忽然了悟。 此为念佛审实公案。 与参究话头。 原无两样。 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 是为净念。 止观云。 若心驰散。 应当摄来归于正念。 正念者。 无念也。 无念乃为净念。 只是正念不昧。 乃为相继。 岂以声声念佛不断。 为参究净念耶。 此不但不知参禅。 亦不知念佛矣。 若参究果至净念现前。 则净土不必外求。 而一念即至。 得上品上生者。 此行所至也。 问即心即。 佛不外驰求之理。 信得及。 见得彻了。 为便。 随缘消业。 不造新殃。 任运腾腾。 以待夫识乾自得耶。 为当更起疑情。 穷参力究。 以求妙悟耶。 答。 信得即心即佛及。 只是空信。 须要行证。 若无行证。 徒信无益。 岂有但以信字便为了彻耶。 古人云。 先悟后修。 是则悟后正好修行。 古德云。 学人但得一念顿契自心。 是为妙悟。 尚有八识田中。 无量劫来恶习种子。 名为现业流识。 既悟之后。 即将悟得道理。 二六时中。 密密绵绵。 净除现业流识。 名之为修。 不是舍此悟外。 更有修也。 净除现业。 乃为随缘消旧业。 全仗悟之之功。 乃能有力净除恶习。 若但空信。 将何以消恶习乎。 所云。 疑情参究等。 正是净除现业工夫。 若未悟时。 须究业习流识起处。 经云。 静坐山林。 观自心流注等。 若已悟后。 则恶习起处。 一照便消。 自然如红炉片雪耳。 悟后消业。 与未悟时工夫。 日劫相倍。 不可同日语也。 问。 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 其话头便提不起。 亦捺不落。 其应缘时。 若管带又被古人诃斥。 任之不能相续。 只是动静两闲。 如何提究。 疾得相应。 答。 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 此非真不生。 乃是话头得力处耳。 此得力处。 不能久常。 及至遇缘便打失。 或被境界摇夺。 自然动静两般。 起灭不停耳。 若果能用心。 单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 久久纯熟。 一念不生。 本体现前。 常光了了。 明暗不移。 动静一如。 方为打成一片。 到此应缘。 不须管带。 自然任运合道。 岂有古人诃斥。 真无生意耶。 参禅工夫。 只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 如此提究。 自然疾得相应。 若以电光三昧为得。 终落识情窠臼。 问永嘉云。 谁无念。 谁无生。 云居齐云。 不断分别。 不舍心相。 似悟后有想念也。 又涌泉云。 不许走作。 仰山禅鬼不知。 及石霜一念万年等。 竟似悟后无想念也。 岂应缘有。 而离缘无耶。 有无二义。 愿垂一决。 答。 古人悟的就是妄想。 妄想就是悟的。 元无两般。 迷人坐在妄想中。 故望妙悟。 将谓别有耳。 棱伽云。 从上诸圣。 转相传授。 妄想无性。 岂有二耶但迷时用妄想。 悟时用自心。 岂有悟后又起妄想耶。 问永明云。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私契同。 一入信门。 便登祖位。 夫祖位甚深。 闻解便可登乎。 况云门已透法身。 洞山必令尽识。 是证非解也。 兹解位称祖。 当必有深义。 答。 教有信解行证四门。 其解有解悟之解。 知解之解。 若以闻信入。 乃知解边事。 若灵云睹桃华。 香岩闻击竹。 顿了自心。 此解悟之解。 一解便彻自心。 即将解字吐却。 所谓入此门来。 不存知解。 便称祖位。 若闻他家屋里事。 解得当为己有。 岂可称为祖师耶。 已透法身。 若影子不忘。 正堕识情。 全存知解。 是以古人不贵。 若真实悟的。 岂特解不称祖。 所谓初发心时。 即得菩提。 岂可与知解者同耶。 问初祖示棱伽以印心。 黄梅令读金刚而见性。 乃至俱胝准提。 首山法华。 似参禅不碍于持诵。 药山不许看经。 赵州不喜念佛。 乃至高峰曰。 话头绵密。 便是一卷不断头的经。 又似禁绝诵持。 而贵在单提心印。 从来以参话头为主。 兼持华严及念佛为课。 今欲止其课。 一其参。 惟存愿力。 未知得否。 答。 初祖黄梅。 以棱伽金刚印心乃禅道初来。 恐学人用心差错。 故以经印正其心。 不致误谬。 非是以经为己解也。 俱胝准提。 是以咒为话头参究。 亦从缘而入者。 若首山法华。 乃悟后聊以作佛事耳。 所谓心悟转法华。 非以诵经作功行也。 其不许看经念佛者。 正恐学人迷却自己。 把作实法会耳。 若参禅人未悟时。 不妨持诵。 乃借法力加持。 以为助行。 如三期忏悔。 古人必不可少。 若悟后诵经。 则字字心光透露。 尽为妙行。 岂比循行数墨。 春禽昼啼者耶。 问但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 语古训也。 今之学者。 不务真修。 而务机锋转语。 过矣。 然自知未悟。 时切提撕。 只因见地未明。 恐是盲修瞎炼。 故以师资道友闲。 问答酬唱。 此亦无伤乎。 傥学力不通商量。 必俟悟后吐语。 则见地尚亏。 从谁起行耶。 况陶镕理性。 决择是非。 如三登九上。 一句千山。 俱在悟前耶。 答。 古时悟心之士。 称为明眼人。 若作家相见。 如两镜相照。 不拘有语无语。 自然目击道存。 不是定要酬酢机锋。 相尚为高也。 后之学者。 狂妄驰骋。 口舌便利。 诚不足取。 若是参学有疑明眼人前。 真诚请益。 披露本心。 亦非以口舌相见。 至若广参知识。 只为决择此心。 何妨落草盘桓。 平实商量。 方是本色道人。 若务机锋应酬。 乃门头户底。 非真实也。 真参实悟之士。 决不堕此。 问见自性者。 得自由于生死。 作得主者。 能转业于临终。 彼诸祖得自由者勿论。 其草堂青印禅师等。 那隔世便迷耶。 岂悟有浅深。 习有重轻乎。 抑亦大悲增上。 本高迹下。 而人自不知乎。 不然。 学者奚取信于见性法门耶。 答。 古人所云。 一悟便了生死者。 乃悟自性法身耳。 尚有积劫无明。 习气种子。 皆生死苦因。 未得顿尽。 故须多劫修行。 方成佛道。 且如七信菩萨。 已悟自性。 位登不退者。 又历四十二位。 渐断无明习气。 方成佛道。 岂可以七信之悟。 便为究竟了生死耶。 是知变易生死尚与微苦相应。 故云。 菩萨有隔阴之昏。 所云转业。 但是道力殊胜。 故能转非定消定业也。 其实悟有浅深。 习有厚薄。 但悟后。 处生死而不被生死拘留。 来去自在。 故称变易生死。 是悟心之人。 在生死中。 纵迷亦易觉。 必不至大颠倒耳。 经云。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岂可预忧其复迷。 而轻见性法门耶。 若本高迹下。 又不在此论。 然佛不能逃定业。 又非悟心之咎也。 答段幻然给谏问曰。 圆妙真心。 未有不由五阴而障。 入如来地。 未有不由破阴而成。 棱严五十五位。 行布详矣。 由浅浅而深深。 必由破某阴。 而后跻某位。 以破障对位次。 诸家解尚未分明。 岂学问难思。 推敲难到。 故置之耶。 经云。 受阴尽者。 虽未漏尽。 心离其形。 从是凡身上。 历菩萨六十圣位。 可见破色阴。 决在三渐次无疑矣。 且又修习真修。 增进诸功。 皆在色身而起。 其破色阴。 一一可征。 独以受想等。 摄入六十位中。 尚未决别。 而经云。 又以识阴若尽。 如净琉璃。 内含宝月。 如是乃超十信等。 可见五阴该在行布中。 但后人未细心耳。 某阴未尽。 则不能超十信。 某阴未尽。 则不能超十住等。 至于识阴销落。 六十位次始超。 今若云。 破阴自破阴。 何必并归六十位。 位次自位次。 何必并归破阴。 是有二种门头矣。 且历位而不并入五阴。 则行布内少破魔之功勋。 行布不成行布也。 破阴而不并入三贤十圣。 则破阴中缺修证之位次。 破阴不成破阴也。 望师一一分疏。 开我执迷。 今掠宗抄案之徒。 只贵眼明。 不贵践履。 谓毗卢顶上行。 有何五阴。 有何行布。 大妄语成。 害将何极。 至于宗门得道之祖。 亦谓一了一切了。 不历三祇。 今无论十地神通。 即愿心住菩萨能游十方。 所往随愿。 传灯高贤。 有此手段否。 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恐只收入初干慧中。 未必是金刚干慧后心也。 次又见孤山注。 识阴尽文诸根互用。 即圆教相似。 七信界内。 思惑已尽也。 能入金刚干慧者。 从相似位。 超入等觉后心也。 天台明圆教。 利根一生。 有超登十地。 与此符合。 甫阅其文。 不觉鼓掌曰。 识阴若尽。 如是乃超十信。 十住。 十回向。 十地。 等觉云云。 超字。 又不历五十五位者也。 然则三渐次以后。 即破五阴。 阴若破。 则五十五位。 可尽超乎。 若然是行布外。 另有一种门头也。 望师详以语我。 困农望雨。 以日为岁。 此番请益。 更切更深。 惟勿斳金玉是祷。 武昌段然顿首。 答。 读来问棱严破阴浅深。 与五十五位相对同别。 此乃诸佛菩萨。 自住三摩地中。 亲证境界。 非凡情所可妄测。 此义从前诸师。 亦未疑及。 即宗镜深穷性相之原。 然亦未谈及此。 学者。 一向概未留心。 即山野通议。 但于三渐次。 及结位之文。 小有发挥。 亦未详配位次。 如来问云云。 深为有见。 山野肤浅暗昧。 且禅定未深。 五阴未破。 定中境界。 安敢妄言。 以居士为法心切。 问意恳到。 故敢依圣言量。 略陈其概。 所言五阴。 乃一切众生。 通受生死之苦具。 修行之士。 未有不破五阴。 而能超生死者。 故如来出世。 单单只是破众生五阴生死之具。 即一代时教。 尽是破阴之谈。 散在五时。 无处不说。 但未次第。 唯以棱严经一经。 收尽一代时教。 统摄迷悟修证因果。 备殚圣凡二路。 以便修行者。 为一路涅槃门。 故修证位次。 始终详悉。 且又特申定中破阴境界者。 以此经真修。 专以禅定一门深入。 而以破阴验其浅深。 故其位次不同华严璎珞等说。 以华严圆圆果海。 一位具足一切位。 虽设行布。 不说断证。 要在藉显圆融。 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是以果觉为因心也。 璎珞位次虽详。 意在分断分证。 故约见思尘沙无明。 以定列行布。 如天台所明。 此经与彼二经。 迥然不同。 单约棱严大定。 顿悟渐修。 故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 是先悟妙圆真心为本发心。 即以此心渐断习气。 以定位次浅深。 正起信论。 发心修行。 以悟真如为本。 至其断惑。 论又多依相宗断证。 特约六粗三细。 以定位次。 是谓先悟后修。 故论就破惑定位则易明。 此经以破阴定位则难合。 何也。 若约论。 则信位断执取计名字起业。 三种粗惑。 三贤断相续智相。 二惑为粗中之细。 细中之粗。 初地至七地。 断三细中现相。 八地至等觉断转相。 金刚最后断业相。 此经中断证之明文也。 今若以五阴对惑。 合位高下。 则经义大不然矣。 以经有明文。 则曰理须顿悟。 乘悟并消。 此则不历诸位矣。 事须渐除。 因次第尽。 此又约断以明位也。 此经先悟后修。 正与论义相符。 若约论义。 先断惑业。 在三贤。 后断无明在登地。 与今经少异。 详今经文。 三渐次中。 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 安立圣位。 然无生法忍。 乃登地已证平等真如。 方得此忍。 是经意以三渐中。 专以真如为行本。 且云。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国土。 皎然清净。 譬如琉璃。 内悬宝月。 后文云。 识阴若尽。 如净琉璃。 内含宝月。 如是乃超十信。 以至等觉圆明。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以此佛语证之。 则在三渐次中。 已超诸位。 应于未登位前。 已破识阴。 又不待相似信位矣。 又何敢妄以破阴次第。 配诸位耶。 谛观佛意。 必不然矣。 此经正义。 大与诸经不同者。 以诸经盖随时随机。 对谈修证中一段义。 其所破惑。 亦随机偏重。 乃一时应病之药耳。 此经总收一代时教。 无机不摄。 重在单破生死根本。 专指淫习为生死之根。 大定乃破敌之具。 故经特出。 发业润生。 二种无明。 是以大定直破八识根本无明。 而以定斫穷。 纵八识未破。 而见思尘沙粗惑。 任运先落。 至若以不生灭心。 为本修因。 正是以金刚心为禅定本。 故经云。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由是观之。 则初修定时。 在三渐次中。 以定研穷。 已破八识。 透出金刚心地。 正是理须顿悟。 乘悟并消。 则能超越诸位矣。 若云。 从此安立圣位。 则是事须渐除。 因次第尽。 乃约侵断。 历劫无明习气。 特就厚薄轻重。 约位。 以判浅深高下耳。 斯约顿悟渐修。 则由破阴而入位。 元无二路也。 此义正与沩山云。 若人一念顿了自心。 是名为悟。 即以所悟。 净除现业流识。 是名为修。 非此外别有修也。 以众生随生死流。 流有四种。 谓欲流。 有流见流。 无明流。 今三渐次中。 欲爱干枯。 根境不偶。 现前残质。 不复续生。 乃断欲有见三流也。 名干慧地者。 言干有其慧。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是无明流尚未干耳。 此无明流。 乃金刚心中无明流。 宗门目为真常流注。 故经结位文云。 是觉始获金刚心中。 初干慧地。 此言从前渐次。 得干慧以来。 直至等觉。 金刚心中。 无明习气之流。 才得干耳。 由是观之。 于三渐次中。 已破八识。 顿悟自心。 从入信以来。 直至等觉。 通断无明习气。 正是事须渐除。 因次第尽也。 所以无明。 必历诸位而后尽者。 以从真净界中。 瞥生一念无明。 遂起生死。 无量劫来。 起惑造业。 皆是无明妄想之咎。 以遭旷劫生死时长。 染著爱欲。 习气深厚。 必须以金刚心。 重重磨炼。 方始得还本源心地。 故从信位。 即云圆妙开敷。 中道纯真。 末后乃云如是重重。 单复十二者。 正显以此大定。 消磨习气之功也。 且如经云。 五阴各各皆是妄想为本。 若破阴对位。 则经初信文中便云。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一切妄想。 灭尽无余。 又安可以带阴而入诸位耶。 若带妄想而修。 则不名为真修矣。 且三渐次中。 欲爱干枯。 根境不偶。 现前残质。 不复续生。 此则已出三界生死矣。 后文识阴尽。 则超命浊。 岂但破色阴耶。 受乃执受。 四大有苦乐等。 若受阴不破。 则不得正受。 若想阴不破。 则难入妙奢摩他。 若行阴不破。 则生灭不停。 非为正定。 若识阴不破。 则未悟真心。 难立诸位。 由此证之。 则在三渐次中。 已破五阴。 决不带五阴而入诸位也明矣。 岂可单破色阴耶。 由五阴俱破。 方名真悟。 由破八识进修。 乃名真修。 是则破五阴。 乃顿悟其理。 其后诸位。 但约大定。 以消磨历劫无明习气。 正谓事须渐除。 至若五十五位。 诸妙功德。 以如来藏中。 具有恒沙称性功德。 向被无明。 变作恒沙生死业习。 今以金刚如幻三昧。 磨炼业习。 化作神通妙用耳。 以所化者浅。 故其位下。 所化者深。 故其位高。 圭山云。 觉前前非。 名后后位。 以此观之。 此经大义。 单以观心研穷。 进破无明。 约位以明证入之浅深。 非分断分证之可比。 由先破阴。 而后八位。 非约破五阴。 以配诸位也明矣。 又岂可执定破阴。 以并行布位次耶。 然破阴之说。 佛恐诸修行人。 得少为足。 错乱修习。 故特申明。 以防邪误。 非就此以明位也。 且识阴未破。 堕落二乘。 则可知矣。 若禅门顿悟自心。 顿出生死。 则不落阶级。 乃是三渐次中。 顿破八识。 自然超越诸位。 然祖师虽云超越。 但云素法身佛。 未必具有相光庄严。 神通妙用。 即诸佛如来。 未有不悟自心。 而成佛者。 若一悟便了无事。 则诸佛又何假更历三大阿僧祇劫耶。 今人蒲团未稳。 以世智聪明。 掠古人公案。 自逞知见。 妄言证圣。 自为超佛越祖。 乃是憎上慢人。 未得谓得。 堕大妄语。 可不惧哉。 此辈岂可以破阴不破阴。 与真修之士同日而语耶。 昨东行。 见禅者甚多。 而堕上慢者不少。 山野特举破阴。 以印正之。 闻者惭服。 颇折其邪。 见白衣谈禅。 多堕此病。 惟今真修。 但以三渐次行顿悟自心。 顿出生死一著为急务。 若自心一明。 识阴自破。 则前四阴。 不待破而自破。 且如将头临白刃。 一似斩春风。 岂色阴能碍也。 又云。 老僧能转十二时。 又云。 入息不居阴界。 出息不涉众缘。 岂在受想行阴里。 六祖临终自知去处。 岂非随愿所往。 如是殆非妄言证圣者可拟也。 吾人只贵究明自心。 求出生死一著。 且不必论破阴与位次合不合。 以理揆之。 圣言证明。 暗劣之见如此。 高明有以教之。 西堂广智请益教乘六疑一问古人判教云。 双垂两相。 二始同时。 初说华严。 本被大乘。 二乘绝分。 鹿苑转四谛时。 身子目连。 尚未舍邪出家。 何故华严结末文中。 有声闻舍利弗等。 若据结文。 二乘得闻华严。 何故斥云二乘绝分。 文义俱违。 愿垂分祈。 答。 教中说十方诸佛。 一身一智慧。 故十方佛土中。 唯说一乘法。 所以菩提场中。 初成正觉。 即说华严为最上一乘法。 独被大根众生。 是谓称实智说。 争柰众生根机不一。 有中下劣解。 不见不闻。 则为绝分。 故随劣机感。 现小化身。 八相成道。 于鹿野苑。 说三乘法。 所谓佛真法身。 犹若虚空。 应物现形。 如水中月。 以但随机感。 故现身耳。 其所说法。 为权智也。 华严会上。 逝多林中。 文殊象王回旋。 则舍利弗等。 六千比丘。 成道于言下。 是亦地上菩萨。 名大阿罗汉。 今佛既现小应身。 示生人闲。 而诸外道坚执我见。 未易摄化。 故舍利等。 亦随现声闻。 辅扬法化。 为影响众。 所谓内秘外现之俦。 非实声闻也。 其斥二乘绝分者。 乃斥实行执相声闻。 而舍利等受呵。 正为鼓簧法化耳。 大似优戏场中。 各作一脚。 以发悲欢离合之情。 及至散场。 则了无干涉。 故菩萨利生。 如嬉戏然。 调而应。 偶而会。 岂实法耶。 二问华严经中。 普眼不见普贤。 如是三度入定。 遍观三千大千世界不见。 却来白佛。 佛教静三昧中。 起念便见。 普眼才起一念。 即见在虚空中。 若普贤之身。 是一真法界。 应在三昧中见。 何故不见。 若普贤是色相身。 未入定时应见。 何故佛教起念方见耶。 答。 法身无相。 饶他普眼。 亦莫能觑。 于定中求而不见者。 以法身无彼此迭相见故。 是知可见者。 乃就第二门头。 故起念方见耳。 三问起信论中。 真如内熏。 故有妄心。 厌生死苦。 要求涅槃。 妄心有二。 一者凡夫二乘。 依事识熏修。 二者菩萨。 依业识熏修。 今之学人参究。 但依事识。 不能依业识。 参禅本是大乘法门。 若依事识而参。 返成凡夫二乘之行。 若参时二识同用。 又违古人云。 离心意识参。 愿垂开决。 答。 教说凡夫二乘依事识修。 菩萨依业识修。 乃约就依识发心取证耳。 今参禅人发心。 虽是事识。 而用志直要打破业识漆桶。 直透向上未迷已前一著。 不落二识巢臼。 若得少为足。 便不能离心意识矣。 四问古人云。 不贵子之行履。 只贵子之见地。 又云。 见地不明。 堕落坑堑。 今诸方解说有二。 一说博学经论。 依解名为见地。 一说悟明后。 方为见地。 若学解为见地。 何故宗门不许看教。 若悟后方是见地。 即今初心操履。 以何法为见地。 免离堕坑之患耶。 答。 解为见地。 有三种不同。 有学解。 有信解。 有悟解。 若从教上。 或祖师公案上解得。 佛祖究竟处。 不落枝岐。 此虽是名见地。 谓依地作解。 其有未亲言教。 但只决定信自心。 了无一物。 是为信解。 若参究。 一旦明本有。 是为悟解。 此三皆名见地。 但依他解。 多落知见障。 信解如此。 亦要操修以臻实证。 其悟解虽一念顿悟。 尚有无始微细惑障。 亦要净除。 是三种见地虽贵。 若不行履。 终难究竟。 今古人所贵见地者。 但就根器为本。 非金不行履。 古人一期之语。 不可作实法会也。 五。 问古人云参究。 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 今之学者。 要在静坐。 参功有力。 若在四威仪中。 与物交接。 心念纷飞。 话头沉没。 若惟静坐。 又违古人操履。 若与物交。 终日散心。 如何令学人日用中。 动静无违也。 答。 古人做工夫。 要在行住坐卧。 四威仪中看取。 不是教你死死枯坐也。 以初入禅。 心多散动。 姑就静坐摄心。 其实要将静中做的。 去动处验看如何。 若用心绵密。 自然动静如一。 打成一片矣。 今对境心念纷飞。 是于话头全不得力。 岂真参之人耶。 为今只要话头得力。 不拘动静。 自然不被他转矣。 六问又经云。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又云。 佛界等。 众生界等。 又云。 度尽众生。 方成佛道。 若生佛平等。 佛无度生之义。 如何度尽众生。 方成佛道。 若佛菩萨。 度尽众生。 佛界似乎渐增。 众生界似乎渐减。 云何谓生佛平等耶。 答。 心佛众生。 本来平等。 以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 故佛度自心之众生。 若众生相空。 是为度尽众生。 即成自心之佛。 纵一心尽作众生。 乃众生自作自心之众生。 而佛界不减。 纵众生界尽。 只是消得各各众生界。 以心平等故。 而佛亦不增。 佛观众生界空。 若众生自心不空。 则众生亦不减。 譬如长空云屯雾暗。 而空亦不减。 云散雾消。 而空亦不增。 虽终日暗。 终日消。 而空体湛然。 此则佛界岂有增减耶。 答大洁六问一问持律曰初学。 不知持律。 恐举动即错。 受有次第。 决无莽猎。 然其闲大小区乘。 权实应用。 虽根因利钝。 机随浅深。 不无弊端。 幸提轨则。 使利者仰遵。 而钝者拓武乎。 答。 佛所设戒。 律部载之详矣。 本意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 故设八万四千律仪。 为对病之药。 欲令烦恼病除。 法身清净。 因机有大小。 故戒有三品。 曰沙弥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 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 以沙弥比丘二种戒。 乃因事而设。 名为遮戒。 谓遮止过非。 虽大小同遵。 而多为小乘。 但执身不行。 有能执心不起者。 即为大乘。 亦在事相戒。 至若梵网经所说。 十重四十八轻戒。 名为性戒。 乃我本师卢舍那报佛所说。 诸佛心地法门。 名金刚宝戒。 命释迦文佛。 展转传化。 所言性戒者。 谓了达自性清净。 本来无染。 顿悟本有清净法身。 性自具足。 故名为戒。 经云若人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故释迦四十九年所说者。 但传此戒法而已。 末后拈华所示者。 亦示此戒性而已。 历代祖师所悟者。 亦圆此戒光而已。 故观一切众生。 佛性种子。 本来平等。 以同具平等法身故。 以佛性而观众生。 则凡起一念杀盗淫妄。 乃至说四众过。 自赞毁他。 谤三宝者。 即断佛慧命。 与杀佛无异矣。 故列十重之科。 若以平等法身而观众生。 则无可杀盗淫妄。 乃至毁谤者。 以乃圆满顿戒。 然所重者。 独在佛性种子。 即佛之慧命故。 不独上根利智能受。 即黄门二根。 淫男淫女。 乃至鬼神。 但解法师语者。 皆堪受之。 只要信一切众生佛性种子。 即是平等法身。 苟能作如是观。 则于一切日用现前所遇境界。 尽是戒光明地。 如此不独执身不行。 而于杀盗淫妄。 触目念念佛性现前。 则顿化为光明聚矣。 又岂特执心不起而已耶。 然持之之法。 在遮戒固难。 端在检束三业。 制伏过非。 唯此性戒实难。 要以一片金刚心。 持之勿失。 但一念昧却。 即全身堕落。 岂细事哉。 故华严十信初心。 持此戒者。 说净行品一百二十大愿。 则日用无渗漏处。 尚随事相。 至若十住初心。 持此戒者。 有梵行品。 审观离相。 便是持此戒之方法也。 初机常持此二品经。 则久久自然相应矣。 所云弊者。 在遮戒有执相。 自是多我慢自高。 憎毁戒者之弊。 持性戒者。 有未得谓得。 纵放任情。 认贼为子之弊。 祛此二端。 无问利钝。 皆名真持戒者。 二问参禅曰。 守律而不如自性。 终属颟顸。 欲求见性。 无过参究。 其闲疑悟交关。 子贼难判。 幸垂永鉴。 免堕迷坑。 答。 佛说沙门所习。 戒定慧三学。 然律即戒学。 其参究即定学也。 惟教中所设定学。 乃三观妙门。 为悟心之捷径。 后因禅道东来。 重在直指单传见性为禅。 而不言定。 然禅即定也。 初达磨示二祖。 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 名为顿悟。 乃至六祖。 只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恶。 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 即此返求自心。 便是参究工夫。 初无看话头下疑情之说。 后至黄蘖以下。 乃教人看话头。 以古人一则公案为本参。 相传为实法。 及至今时。 师家教人。 但参公案。 不究自心。 因此疑误多人。 故今参禅者多。 未有得正知见者。 且又自以参禅毁教。 盖为非真参禅也。 殊不知古人为学人难入。 特以一期方便权宜。 只要人识自本心耳。 佛祖岂有二心耶。 殊不知提话头。 堵截意根。 不容一念生灭迁流。 即是入定要门。 而今别作奇特想。 故多自误耳。 唯今参究。 不可无话头。 以初心散乱难制。 要此作巴鼻。 当未提时。 须要先持身心。 内外一齐放下。 放到无可放处。 从此缓缓。 极力提起话头。 返看起处。 从何处起。 毕竟是个甚么。 因未明见自心。 故下疑情云。 如何是我自己本命元辰。 如此追求。 是名参究。 要念念不昧。 心心不移。 日夜靠定。 废寝忘餐。 忽然冷灰豆爆。 本体一念现前。 是谓悟自本心。 到此依然只是旧时人。 更无一毫奇特处。 若得一念欢喜。 便自为足。 是名认贼为子矣。 何况作种种知见。 说偈说颂。 为奇货耶。 切不可堕此魔网。 三问公案曰。 话头破碎后。 一千七百葛藤。 势如破竹。 然一则稍讹。 一齐云雾。 从前破碎。 方信鬼关。 不识此弊。 而掉弄精魂。 三途潜伏矣。 答。 学人果能明见自心。 到不疑之地。 则与十方诸佛。 历代祖师。 一个鼻孔出气。 又说甚公案不公案。 此事不是初机分上事。 且姑置之。 不必在念。 四问印教曰。 不向教上印证者。 不得正知见。 此和尚旧训也。 然义路是宿习。 宿习难消。 如油入面。 万一印处。 有一丝意识。 则悟者转落阴魔。 资发邪见。 为害匪细。 幸揭关头。 答。 老人寻常要修行人。 以教印心者。 谓是为自己所知所见。 一向无明眼人。 指示邪正。 要以佛经印正。 如棱严棱伽圆觉经中。 所说皆禅定工夫。 悟心之要。 将自心对照看。 如佛所说。 不如佛说。 故云。 以圣教为明镜。 照见自心。 不是将经中玄妙言句。 回为己解也。 如子所问者。 正不知话头落处也。 至若吾人种种心病。 唯佛披露殆尽。 如棱严七趣升沈之状。 五十种阴魔之形。 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见。 非佛细说。 又何从而知惧耶。 吾所谓印心者此耳。 只要以教照心。 不在义路。 不义路至。 若宿习种种。 又不止义路也。 五问阐教曰。 法布施者大。 法供养者最。 因悟印教。 即印阐教。 似乎契佛知见。 大转*轮。 然悟非真悟。 以印自信。 印非真印。 以阐自任。 抹却诸注。 独逞己明。 是狮是狐。 易于自慁。 是阐是谤。 难于自知。 幸垂精判。 永奉蓍龟。 答。 为佛弟子。 念佛恩难报。 唯有替佛传法。 为真报恩者。 故古之宏法诸师。 有三种不同。 一自悟本性。 妙契佛心。 于佛言教。 如从自己胸中流出。 四辩无碍。 且又深入教海。 波澜浩瀚。 如清凉圭峰。 天台诸大祖师是也。 二虽未悟自心。 依佛言教。 印定自心。 广探教海。 如所解说。 不谬佛意。 此虽未超言象。 而不敢妄以己见纵谈。 依教敷演。 如从前诸大法师是也。 三有夙习般若种子。 如有禅定工夫。 自明己心。 妙契佛意。 但未广涉多闻。 而正见不谬。 虽有以浅为深之过。 而无谤法之愆。 其所宏扬。 皆以法施为心。 不求世闲名利恭敬。 如昔温陵寂音诸老是也。 此皆法施之大者。 至有聪明利根。 但恃己见为得。 排斥古今。 纵口横谈。 唯以宏法为利者。 此则不唯破坏佛法。 抑且误堕后人。 如是岂可以阐法称乎。 此了然易见。 不问可知。 六问颂古曰。 古人悟后。 颂古如描画虚空。 不落色相。 今人悟未能彻。 辄易颂古。 句出诗想。 机同滑稽。 以为悟语悟境。 脍炙人口。 一转堕狐。 恬不知惧。 此末法流弊乎。 吾辈易失此坑。 幸发针砭。 普荷深慈。 答。 颂古从上有之。 不过发挥古人作略。 聊示门庭施设。 以彰大机大用。 且出自己。 纵夺杀活之手。 非徒矢口纵情。 构画为得也。 此颂古阐教二事。 皆非初机所急。 何须预设。 古德云。 但得了悟自心。 不愁不会说法。 如是初心。 唯以究心。 求明己躬大事为急。 切不可怀此见也。 吾人苟能了悟自心。 纵不阐教。 不颂古。 亦是真实出家。 不负在袈裟下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法语寂照铠公请益八则问经云。 无碍清净慧。 皆由禅定生。 如何南岳谓马祖曰。 若学坐禅。 禅非坐卧。 若学作佛。 佛非定相。 于无住法。 不应取舍。 此二说若为是非。 答。 祖师门下。 不论坐禅作佛。 只贵见性。 若见自性。 了了分明。 自无取舍。 才有取舍。 便落是非。 问圆觉经云。 我今四大。 所谓坚湿暖动。 各还地水风火。 故曰四大各离。 今者妄身。 当在何处。 未审此身未死各离耶。 抑死后各离耶。 答。 要未死前撇得下。 故临行不被他累。 及至临时。 要离如生龟脱壳。 难之难矣。 古人道。 闲时做下忙时用。 正谓此耳。 问棱严经云。 阿难白佛言。 本发心路。 从何摄伏。 入佛知见。 佛言。 汝等若欲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 为同为异。 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未审即今为出生死。 参禅学道。 是生灭心否。 答。 学人参禅。 先断生灭心。 及发明时。 乃见不生灭性。 若以生灭心参。 但逐妄想流转。 非参究也。 问百丈海禅师曰。 参见善知识。 求觅一知半解。 是善知识魔。 生语见故。 若发四宏誓愿。 愿度一切众生尽。 然后成佛。 是菩萨法智魔。 誓愿不相舍故。 若持斋戒。 修禅学慧。 是有漏善根。 纵然坐道场成正等觉。 度恒沙数人。 尽证辟支佛果。 是善根魔。 起贪著故。 若于诸法。 都无贪染。 禅理独存。 甚深禅定。 更不升进。 是三昧魔。 久耽玩故。 今参禅学道者。 如何出得此魔。 入正修行路。 答。 诸修行人。 只为心见不忘。 故动随魔网。 若心见消忘。 则佛亦不立。 问破四大五阴执。 有先后否。 答。 教说五阴渐破。 必先破色阴。 若参禅打破漆桶。 则先破识阴。 识阴既破。 则四大无依。 故如割水吹光。 了不相触。 问金刚四句。 古今未有明言者。 或指色声香等为四句。 或指眼耳鼻舌四句。 或指诸相非相等。 或指有谛无谛等。 至天亲则曰。 吾升兜率陀天。 请益慈氏。 则曰。 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是也。 六祖则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 双林大士又曰。 经中持四句。 应当不离身。 愚人看似梦。 智者见惟真。 自古迄今。 不曾有定辞何也。 答。 佛说般若。 如雪山众草。 件件是药。 拈来便用。 必定除疾。 故古人指出何为四句者。 各拈雪山一茎草耳。 问古人云。 直得纯清绝点。 犹是真常流注。 直得无一法当情。 犹遭仰山检点。 直得通身是照。 犹在衲僧家垂手。 直得七佛已前。 威音那畔荐取。 犹是话会在。 今之学者。 果到此境界否。 答。 古人垂语。 只是怕人落在途路边。 学人纵到此。 亦是途路边事。 况未到此。 便开口说禅。 总是欺心。 问圜悟大师曰。 有祖以来。 唯务单传直指。 以言遣言。 以机夺机。 以毒攻毒。 以用破用。 所以支分派别。 各擅家风。 须是向上根器。 有绍隆佛祖志。 然后能深入阃奥。 始可印证。 舍此切宜宝秘。 勿作容易。 今见学者。 多不审自己根器。 便要参究向上事。 果不论根器否。 答。 祖师取人论根器。 即教中佛论种性。 若不是者般种性。 终是粘皮搭骨。 今人根器不净。 定与此事绝分。 若肯留心此事。 从此不退。 久久可许造进。 此在不定性摄。 王芥庵朱白民请益问佛说顿教渐教。 禅开顿门渐门。 二教二门。 是同是别。 答。 佛祖出世。 本无法可说。 然法本无说。 何有顿渐差别。 言顿渐者。 特为机设。 非干法也。 然教有顿渐者。 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 于菩提场说华严经。 顿示平等法界心地法门。 直示无遗。 如日初出。 先照高山。 后判教者。 称为圆顿法门。 此佛之顿法也。 然此顿法。 惟被地上一类大根众生。 于中行布四十二位。 是即顿之渐也。 其余劣根在座。 如盲如聋。 绝然无分。 此则法虽大。 而摄机不广。 所谓唯有一门。 而复狭小如此。 岂佛说法。 独为一人哉。 所以现应化身。 随三根施设。 说三乘法。 初从渐修证。 所谓教之渐也。 后至棱伽法华涅槃。 顿示佛性种子。 是为由渐而顿也。 此乃教分顿渐也。 其禅一门。 教中处处说。 菩萨六度中有禅智二度。 判教菩萨。 由二度开止观二门。 为修行之本。 此教中用顿而渐修。 是禅为顿中之渐也。 其达磨之禅。 乃世尊末后拈华。 迦叶破颜微笑。 佛乃示以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遂为教外别传之旨。 西域二十八传。 达磨东来。 六传曹溪。 而下传灯所载诸祖。 乃单传直指一心之禅。 又非六度之禅可比。 以此单示一心。 更无别法。 直下顿见自心。 不属修证迷悟因果。 特显佛未出世一著。 是谓向上一路。 名为顿教大乘。 此禅之顿也。 至若历代祖师。 顿悟此心者。 虽一言一句。 一棒一喝之下。 直捷了悟。 此盖多世修习。 般若根深。 因缘时至。 今日成熟。 亦有今生参究。 三二十年工夫。 然后得悟。 如此。 虽顿亦从渐来。 至如沩山云。 学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 识得自己本有。 是名为悟。 尚有无始无明。 微细流注。 即将悟的。 净除现业流识。 是名为修。 非此外别有修也。 以此观之。 顿中未尝无渐也。 予尝观棱伽。 分顿渐四门。 一顿顿。 二顿渐。 三渐顿。 四渐渐。 知此不可执一而论。 虽顿悟。 而不废渐修。 佛祖之心。 本无二也。 问佛说诸经。 俱是称性之谭。 了义之旨。 何谓达磨频赞棱伽云。 此经是我心要。 至黄梅则指金刚。 余经有何差别耶。 答。 佛说诸大乘经。 虽是称性了义之谭。 即其建化门头。 不离迷悟。 性相对待。 定要返妄归真。 皆有和会。 方显一真。 至若棱伽一经。 直指一心。 虽有真妄。 以示识藏即如来藏。 不必和会。 单显自觉圣智境界。 但了自心现妄想无性。 即是圣智。 不用更转。 即其修行。 但直观自心流注。 妄想现量。 顿达自心。 亦不立地位阶级。 故判教者。 名为顿教法门。 是故达磨。 以为心印。 以此经示禅宗要诀。 以此经难明。 劣解难入。 传至黄梅。 则以金刚印心。 其金刚乃八部般若之一。 文有六百卷。 唯此卷独合祖师心印。 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 正如棱严所说。 菩萨以不生灭心。 为本修因。 而般若乃佛之根本实智。 正是不生灭心也。 此经以无住为宗。 断疑为用。 以二乘妄起众生见佛见法见。 种种住著。 重重起疑。 此经尽拔疑根。 直到不疑之地。 知见消亡。 不立一法。 遣尽住著之心。 正与宗门解粘去缚手段相同。 斩断意言分别。 正是宗门不许拟议。 不著思惟。 识情干枯。 透法身向上。 故黄梅以此印心。 良有以也。 诸经都有些黏带。 独此经斩截。 参禅了此。 则易入耳。 问云有如来禅。 祖师禅。 二禅果有同异否。 香严击竹有省。 呈去年穷未是穷之偈与仰山。 山云。 且喜师兄会如来禅。 祖师禅。 未梦见在。 依此语。 则见有如来禅。 祖师禅异也。 若从迦叶。 传至初祖西来。 祖祖相承。 诸宗始祖。 即是释迦。 何得有异也。 答。 如来禅。 祖师禅。 本来无二。 但如来禅。 就迷中说悟。 要修而后入。 祖师禅。 直指不属迷悟一著。 不假修为。 要人直下顿了自心。 凡落迷悟关头。 便是第二义也。 所以古德云。 修行即不无。 其如染污何。 是故宗门向上一路。 须是个里人始得。 棱伽四种禅中。 最上一乘禅。 即祖师禅。 其实本无异也。 若根器不净。 妄逞聪明知见。 把作会祖师禅。 如此连如来禅。 亦未梦见在。 譬如贫人。 妄称帝王。 自取诛戮。 可不惧哉。 可不惧哉。 示萧玄圃宗伯(天启癸亥冬十月初六日从此绝笔)入道先要了悟当人心体。 本来光明广大。 包含无外。 弥满清净。 圣凡不立。 不为身心世界之所拘碍。 此即向上一路。 西来心印。 唯此而已。 既能悟彻此心。 则于日用应缘。 一切境界。 如镜现像。 来无所粘。 去无踪迹。 如此则凡所施作。 皆从真心实际中流出。 一一皆真实不朽之事业。 不但与日月争光也。 较彼区区迷夫妄想。 机械所为者。 岂可同日而语耶。 此段光明。 人人具足。 本无欠阙。 但以我见坚固。 凡有所作。 必以为己功。 执所见为必是。 是非交错。 终无一定之论。 所以然者。 以无廓然大公之心。 而欲建千秋不朽之业。 难矣。 又。 吾人心体。 本来圆满光明。 即今不能顿悟。 不得现前受用者。 盖因无量劫来。 贪嗔痴爱。 种种烦恼。 障蔽自心。 故渐修之功。 不可少耳。 沩山云。 学人有能一念顿悟自心。 但将所悟的。 净除现业流识。 是名为修。 不是此外别有修也。 若学道人。 但求顿悟便了。 将谓无功可用。 此则习气深潜。 遇境窃发。 久则流入魔界矣。 然渐修之功。 亦非有次第。 但日用中。 向未起心动念处。 立定脚根。 返观内照。 于一念起处。 即追审此一念。 从何处起。 追到一念生处。 本自无生。 则一切妄想情虑。 当下冰消矣。 然所忌者。 无勇猛力。 不能把断咽喉。 不觉相续。 则流而不返也。 示周子寅(以下海印槁附)山居今日大众结制。 海印据座。 说法华经。 尔时足下手书至。 且有佳果。 足占足下。 亦法会中人。 乃先得道果者。 此非瓦卜也。 前书云云。 日业正此不爽。 亦可渐入不二法门。 但其中日用。 头头念念。 皆生灭心行。 安能寂灭为乐。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 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 种种应缘处。 当下著实。 猛地返观内照。 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 毕竟向何处起。 即今灭向甚么处去。 如此深观久久。 渐入细密。 若更此中。 一切习气潜流处。 烦恼无故生起处。 著实一觑觑定。 看他毕竟是何物。 向何处起灭。 追到扫踪绝迹处。 如沸汤锅里点片雪相似。 如此日用。 念念不得放舍。 才有丝毫一念懒堕懈怠。 偷安图快活受用之心生时。 此正是病根发作。 便向者里。 猛然剔起眉毛。 不可被他缠缚住。 才见缠缚。 切不可和身放倒。 与之打交滚也。 切忌切忌。 大段一声菩萨。 或一声佛。 死急靠定。 与之厮挨。 若遇种种恶习起时。 即将此话头奋力提起。 望空一挥。 不管是魔是佛。 是烦恼习气。 是善恶思量。 一切情尘。 一齐顿断。 如斩乱丝。 如此做工夫。 不妨读书。 不妨作文。 读书处。 看此书读向何处寄著。 作文。 就看此文从何处流出。 也不妨迎宾待客。 吃茶吃饭。 痾矢放尿。 一切处。 无用纤毫缝罅。 如此安心。 再与永嘉所说。 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是一般。 不是一般。 足下不知能信海印老人。 不虚诳否。 请自试看。 足下傥见信不谬。 始知颜子心斋三月。 大为可笑。 圆觉经一部。 足下读熟。 每日早晚。 以当功课。 俟来春面时。 相与决择。 寻常与足下书。 不免稍带情识。 自愧为足下未彻。 非不彻。 恐足下信心未彻耳。 今见足下。 信心渐增。 日近清净。 此时若不将此赤心。 剜与足下。 何时得彻。 若足下因循不彻。 则海印自彻去也。 何如何如。 人世可悲。 斯道可悲。 望足下心。 更可悲耳。 又。 来书请益。 甚是真切。 但足下于空幻二字。 未得谛当。 故于心境。 不无其碍。 所以工夫难做。 今为足下说破。 则了然无复疑虑矣。 所谓空非绝无之空。 正若俗语谓傍若无人。 岂傍真无人耶。 第高举著眼中。 不有其人耳。 所谓幻者。 非变怪之幻。 乃有而不实之谓也。 譬若市如弄筒子。 撮出许多人物一般。 然此筒中。 本无所有。 而忽然有之。 虽有而非真实也。 既非真实。 即是本无。 由本无故说空耳。 故曰。 譬如幻化人。 非无幻化人。 幻化人。 非真人也。 人既非真。 岂不是空耶。 佛说空字。 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 非绝无断灭之谓也。 诚恐世人沦于断灭。 复说幻字。 以遣其断灭之见。 是则一切身心诸法。 因幻故空。 由空故说如幻耳。 此二字相须而观。 则顿见其妙。 所言空。 即幻有以观空。 名曰真空。 所谓有。 乃本无之幻有。 名曰妙有。 由真空故。 心非断灭。 由妙有故。 境是无生。 境既无生。 则心何取著。 心既非断。 则妄念何存。 妄念不存。 将何心而取境。 境本是幻。 将何境而牵心。 斯但心不取境。 而心非断灭。 境不牵心。 而境自如如。 心境如如。 于何不乐。 此所谓。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者。 但只看破如幻不实。 名曰若无。 而灵心独照。 妄心顿歇。 名曰亦无耳。 是所无者妄心耳。 岂绝无真心哉。 何以为妄心耶。 境执著不化者是。 何以为真心。 不取身心境界之相。 了了常知。 灵然寂照者是。 如此用心。 有何挂碍。 故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正所谓。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爱憎何由起。 斯则但情不附物。 物岂碍人。 物既不能碍人。 人又何碍于物耶。 世人所以不得自在者。 唯其不达心境无生。 如幻不实耳。 若了达一念无生如幻。 则一切苦乐忧患。 得失爱憎。 取舍情状。 当下瓦解冰消矣。 故曰。 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 此所谓一念顿到佛家。 非虚语也。 足下但观一切妄念起灭处。 一切境界起灭处。 无非是幻化不实。 则心自然不奔境。 境自然不牵心矣。 往来应缘。 则一念虚明。 灵然独照。 照见现前身心。 如幻如化。 如水中月。 如镜中像。 如空中云。 如野马阳焰。 如此把定。 金刚眼睛。 再莫动转。 任他一切境界。 触之即消。 凭他甚么妄心。 一觑便灭。 如此用心。 又有何妄。 心可以自扰。 又有何妄境而可撄心者哉。 此番说话。 乃海印极力。 为足下通身吐露。 彻底掀翻。 足下更莫怀疑。 切不得思前算后。 种种思量。 皆恶觉恶习。 俱是障道因缘也。 必若老人此语。 目前即是极乐人矣。 信手呵笔。 不觉郎当。 如许婆心。 漏逗如此。 珍重。 又。 一别恍忽数月。 流光迅速。 日月欺人。 每闻足下。 精进倍常。 欢喜沃灌心田也。 初意拟尊人行后。 必得入山一晤。 相与印证既往工夫。 而决择之。 此想实真。 不觉形诸梦事。 可笑道人。 亦堕情见乃尔。 来书所云。 因坐以求静。 因静以求心。 此乃入道初门。 最为切当。 但坐中未明肯綮。 所以坐久而疲。 由不达心体之妙。 故静久而欲有闻。 且又疑泛然。 若无所归。 良以能求之心。 未得秘诀。 所以求之一念。 返觉为劳。 是以心觅心。 正如渴鹿逐阳焰耳。 传曰。 知止而后有定。 以足下心未知止。 故不得定。 承索所以治心条目。 如四勿三省者。 引此心而入。 持此心而定。 此足下精心苦切处。 乃鄙人所大有望于足下者。 今既肯心自许。 返乃秘吝乎。 第恐足下。 始于吾佛法中。 未得多闻。 至于名言之中。 多分转为昔日见闻之陈习。 致使甘露之药。 不能近取还颜之效耳。 从上佛祖。 教人之法。 门路虽多。 不出戒定慧三学。 所谓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其节目之详。 经不过棱严。 至若祖语。 无如永嘉集一书。 足下熟读玩味。 至于其中入定用心之诀。 如云。 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又云。 忘缘之后寂寂。 灵知之性历历。 无记昏昧昭昭。 契本真空的的。 此用心之神符也。 如四勿三省者。 正乃戒耳。 此中具悉。 其实修心工夫条目。 不出止观等持三门而已。 此集中奢摩他。 止也。 毗婆舍那。 观也。 优毕叉。 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也。 姑以此塞请。 集中红圈者。 留神消息。 如不解者。 不嫌数数寄问。 至于止观捷径之法。 容再书一纸。 以偿今日之欠耳。 又。 此段因缘。 乃至易至难之事。 以无量劫来。 生生世世。 杂染流转。 习之深且厚矣。 即今一念信心。 始发斩于旦夕。 而欲遏永劫之长流。 其势诚不易易。 即此一念回头之心。 亦深难发。 此是积劫善根灵苗。 遇时而萌芽始抽。 而开华敷实。 全在时时栽培。 而保护之。 否则顿见枯焦矣。 遇境遇缘。 以事处事。 久久纯熟。 更加止观之功。 则可渐臻解脱。 然以吾人本自解脱。 所以烦恼不解脱者。 非法之咎。 乃自心缚著。 不解脱耳。 良以向来。 世情浓厚。 习染纯熟。 熟处难忘。 故触之便发。 故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若以彼易此。 则生处自熟。 熟处自生。 生则疏。 疏则远。 远则澹。 澹则忘。 忘则不暇求脱。 而自不缚矣。 久之而此心泰定。 则目前千态万状。 视之若空华水月。 阳焰冰河。 本无可缚著。 又何求脱耶。 云肇公物不迁语得力。 此非足下大根器。 不能入此老门阃。 独于日月丽天句不彻。 若此不彻。 则知肇公不彻。 不彻。 则非真得力也。 此语老人疑之数年。 毕竟于吾心中。 独然自省。 自尔以来。 应缘得力处。 多借此老之语。 足下出门即见信。 诚非小缘。 老人不惜为说破。 第恐足下。 后日骂老僧也。 足下但将此句。 横之在心。 于一切动作云为处。 一切声色货利处。 一切逆顺境缘处。 一切喜怒哀乐处。 一切爱憎取舍处。 凡系流动之境。 即便以此印。 一印印定。 看他如何是不迁处。 如何是常静处。 如何是不流处。 如何是不动处。 如何是不周处。 如此看来看去。 忽然爆地看破此语。 则知老人不欺足下。 而始信本真不自欺也。 示黄惟恒足下虽云向道。 而此中眼目。 未得明彻。 往往将世法佛法。 与宗与教。 不免话作两橛。 若此处话作两橛。 则一切憎爱逆顺。 取舍好恶。 穷达动静等。 宜乎一一皆作两橛也。 海印频频为足下道。 佛祖元无实法与人。 但只为人说破各各分上本有之事耳。 宗镜云。 以一心为宗。 照万法为镜。 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 故佛说教以指之。 吾人不能见自心。 故祖假禅以示之。 二者皆不得已也。 足下今云。 习教不免精神疲倦。 由宗如乘顺风。 此足下多生般若习气之深。 如此大段。 海印分上。 二皆虚诳。 总无难易之说。 苟足下不达自心。 则宗为邪解邪染。 皆堕识情窠臼。 而教亦妄知妄见。 尽落言说话柄。 皆非究竟真实处。 殊不知教乃佛眼。 禅乃佛心。 二非两般。 岂有彼此。 海印教人看教参禅。 皆不是者等知见。 足下今日作此解。 不独辜负海印。 抑且辜负己灵耳。 曾记古人有问者云。 古人饥时吃饭。 困时打眠。 便是道。 今人饥时吃饭。 困来打眠。 为什么不是道。 答曰。 古人吃饭只吃饭。 打眠只打眠。 所以是道。 今人吃饭不吃饭。 打眠不打眠。 胡思乱算。 所以背道耳。 由此看来。 足下日用。 只将眉毛剔起。 叱咤一声。 只教神惊鬼怕。 天魔胆碎。 阴鬼魂消。 一喝喝退。 落得本地静静悄悄。 寸丝不挂。 赤力力。 净裸裸。 将此一段家风。 要读书便读书。 不读则拈向一边。 不许挂一字。 要作文。 便作文。 不作便拈向一边。 不许胡思算。 乃至吃茶吃饭。 就吃茶吃饭。 要打眠。 便打眠。 要痾矢放尿。 便痾矢放尿。 撞著便了。 更不许过后思量。 如游魂鬼子一般。 干干净净。 洁洁白白。 亦不许坐在干净洁白里。 如此单刀直入。 一念向前。 则读书亲见古人。 作文也只向自胸中一口吐出。 更无前后。 涵畜时。 便是吐露时。 吐露时。 便是涵畜时。 如此不为动静明暗所转。 不为种种伎俩所移。 此之谓挺特大人。 没量汉也。 足下信然之乎。 若果见信。 便撩起。 向者里入。 珍重珍重。 示马居士学道人。 第一要为生死心切。 第二要知身是苦本。 心是妄想造业之本。 第三要真真看破。 世闲功名富贵。 声色货利。 都是虚华不实。 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恶业。 将来一堕地狱。 受种种苦。 无人救护。 第五要知现在命根。 只此一息之闲。 若此息一断。 则再求今日参禅学道作福之事。 永不可求。 况受用富贵乎。 学道人但得此五种心。 时时刻刻。 蕴积在怀。 则目前一切虚华境界。 自然冷澹。 心地自然清净。 将从前一往所学。 知见学问。 口头伎俩。 一切放下。 发菩提心。 永断酒肉不贪不爱。 持戒修福。 作诸功德。 以为载道之本。 仍读大乘经典。 助发自心。 开佛知见。 方可作观。 但观此心。 广大圆明。 清净空寂。 一法不可得。 妄念元无。 亦无生灭。 而此根身。 一切动作。 犹幻人元无心识。 目前一切境界。 犹如空华。 忽起忽灭。 本来不有。 唯只圆明一念。 历历不昧。 此念亦无。 是名正念。 如是用心。 二六时中。 动静闲忙。 如如不动。 逆顺好恶。 冤亲平等。 随顺世缘。 所作功德。 一事一法。 皆成圆妙净行。 如是行者。 名菩萨行。 道人果能如此用心。 可谓不出尘劳。 而作佛事。 现宰官身而说法。 即此是名报佛恩。 报国恩者。 公禀性灵明。 发心向道。 故特此示之。 乃赠以号曰净妙居士。 公其无负己灵。 无忘此说。 珍重。 示王生求受戒更字王生名廷佐。 字子瞻。 生意谓名俗。 而字犯古。 请幻人更新之。 幻人喜而告之曰。 异哉。 子之质也。 传有之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今子志愿祛故吾。 而大新之。 不独新子之名。 抑且新子之心。 名者实之宾。 心者德之实。 苟不务实而尚虚名。 非德也。 由是观之。 非独子俗于名。 抑且俗于心。 所谓俗者。 非衣冠言貌之谓也。 所谓狎习染污于性德者之谓也。 吾人性德本明。 由日渐染嗜欲。 目蔽邪色。 耳蔽淫声。 鼻蔽臭香。 舌蔽爽味。 身蔽妄触。 心蔽邪思。 六者交蔽。 汩昏其中。 熏陶渐染。 习以成性。 将谓之本有。 谓之固然。 是以大驰于昏迷之境。 本明之德。 翻视为异物。 安知有故吾故吾哉。 圣人所悲。 悲在于此。 故投戒水。 以洗涤之。 且夫戒者。 非他物也。 乃自心本有之智光。 即儒所谓明德也。 今夫人者。 智光不朗。 故明德日昏。 今复明德。 而返天真。 必须朗智光而破昏蔽。 昏蔽破。 本体现。 智光朗。 诸障消。 此吾佛所以戒杀生以成仁。 戒偷盗以就义。 戒邪淫以立礼。 戒妄语以敦信。 戒饮酒以明智。 五戒具。 而五常足。 六情敛。 而三业清。 此所谓涤旧染。 进日新。 舍故吾。 而造新化也。 故幻人亦更其名曰言。 字曰子纶。 将其奉佛戒。 如君命也。 子其勉之。 示周子潜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 令人心发狂。 此老氏之戒也。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又曰。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长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此孔子之戒也。 不杀。 不盗。 不淫。 不妄言绮语。 不两舌恶口。 不贪嗔痴。 此佛之戒也。 噫。 以吾人之性。 本自灵明清净。 但以习染之污。 日就汩昏。 沉迷而不省者。 唯在耳目口鼻身心之闲。 与声色香味触法相对。 胶固绸缪。 接构心斗。 长迷而不返也。 故圣人愍之。 切为之戒。 且将欲祛旧染。 断尘习。 而复乎本然清净真心也。 由是观之。 戒在我而备在心。 修之以身。 是谓道不远人。 故曰。 圣远乎哉。 体之即神。 吾人欲造大道之原者。 唯在谨谨奉持于是而已矣。 周子少年。 切志向上。 归心于此。 故因书此以示之。 示祖定沙弥子尝见世之市肆。 罗列割烹。 而过者。 靡不刮目垂涎。 希一脔之味。 此恒情也。 每见吾徒。 称沙门释子者。 身处旃檀之林。 足履清凉之地。 历大法之肆。 罗无上醍醐。 甘露妙味。 则邈视之如鸩毒。 可不悲欤。 虽然。 盖不知味之过也。 藉使知之。 岂让嗜脔之情哉。 吾佛最初出世。 即揭波罗提木叉以示人。 此即以甘露陈于周道。 冀人人而味之。 同入不死之乡矣。 过而味之者。 几何人哉。 予随缘入王舍城。 止慈氏园林。 适开甘露之肆。 有沙弥祖定。 从吴兴来参。 问庄严佛土。 最上法门。 因指入林中。 即得餐辨此甘露法味。 所言甘露法者。 即四根本重戒也。 嗟乎人者久矣。 沉酣生死之场。 成就铁床苦具。 靡不依此淫杀盗妄四者而立。 至于诸佛净土庄严。 亦皆从断此四者而成就。 故曰。 永断淫心。 方成佛道等。 今沙弥将欲辟瓦砾作丛林。 转秽邦成净土。 若不翻破四根。 作四面清凉池。 岂能化三毒。 而为三种解脱地耶。 是故海印老人赞言。 佛子若欲成就无尽功德法门。 应当善学此波罗提木叉。 为第一义谛。 一切法门。 因从此入。 示吴公敏空生问佛。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答以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又云。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又云。 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 然实相无相。 于何有生。 良由生即无生。 则住本无住。 信心如此。 则五蕴清凉。 一念顿空。 诸妄圆灭。 如是降伏。 即非降伏。 是名降伏也。 公敏信心甚笃。 从余乞授菩萨戒。 且问持心之方。 余即告以调伏之法如此。 又更其字曰调伏。 至若相即无相。 则不可以无相为无相。 故又刻之以定课。 日用不移。 久久纯一。 泯绝诸相。 顿契无生。 是所谓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也。 示澄鋐二公语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又曰。 中无主不立。 外无正不行。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矣。 是以世出世学圣贤之道。 未有不自正心诚意修身。 而至于致知格物明心见性者。 故孔氏为仁。 以三省四勿为先。 吾佛制心。 必以三业七支为本。 历观上下古今人物。 成大器。 宏大业。 光照宇宙。 表表为人师范者。 未有不由此以至彼。 由粗以极精。 由近以致远也。 今之学者。 多以口耳为实学。 以己见为真参。 以游谭为顺物。 以纵浪为适情。 以吊靡为容众。 以恣肆为养志。 以安饱为调身。 以缘想为正心。 以束敛为苦形。 以端庄为恃傲。 以克念为自苦。 以精持为矫饰。 以道业为长物。 以身世为金刚。 以生死为余事。 身之不立。 心之不究。 道业之不成。 学问之不精。 此其所以世愈下。 而道愈衰。 心日昏而志日丧。 风日靡而行日薄。 教日颓而法日毁也。 捕风捉影。 后学无凭。 望吾人之修而见淳全之质者。 其可得乎。 孔子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 斯可矣。 是以周公之梦。 凤鸟之叹。 有志君子。 岂容情于自己哉。 二子勉旃。 示江吾与与足下苦语十年。 如教酒人斋庄。 非不俨然肃恭。 要之肃恭。 亦酒态也。 今读足下手书。 始恍然从醉梦中觉。 令人怆然心悲。 复欣然大喜。 以举世皆醉。 假而人人如足下。 则不贵我独醒耳。 尝谓。 苏子一口舌之夫耳。 其所志富贵。 则奋发无当。 每治纵怠。 则悬梁刺股。 竟酬其志。 况出世圣贤。 岂值一夫。 无上妙道。 岂多金比。 越王遭会稽之耻。 志报吴仇。 乃卧薪尝胆。 二十余年。 其竟以霸。 然历劫贪爱。 岂值吴仇。 幽囚生死。 困辱形骸。 岂值会稽之耻。 苟足下不怀切齿之恨。 而忘卧薪尝胆之心。 不能以悬梁刺股自创。 又将何以酬初志。 雪大耻乎。 闻之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名。 足下诚能以太上自励。 则贫而可乐。 其他又何以婴心。 孔子曰。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古人亦云。 苟有道义之乐。 则形骸可外。 形骸可外。 此外则无事矣。 又何可婴心。 处之而不泰然耶。 愿足下勉旃。 示王牧长周世父尝谓天生万物。 唯人最灵。 此古语也。 予则谓之不然。 何也。 盖人与万物。 皆具灵觉之性。 此性均赋而同禀者也。 曷尝有人物之闲。 毕竟所以异于物者。 以其物具而不知。 人则知其所具者耳。 知其本具而尽之者谓之圣。 知其当尽而不能顿尽谓之贤。 知而肯求其尽者谓之智。 知而不肯返求者谓之愚。 知而不真。 而求之太过者谓之狂。 知而不明。 执一介为必当者谓之狷。 至若不知而妄求者谓之怪。 与夫不知而不求。 则物而已矣。 嗟乎。 此人与物殊。 惟知与不知。 求与不求之闲。 虽相去毫厘。 其失则千里矣。 窃观三齐之君子。 孰不心愤愤口悱悱。 眇视千古。 咳唾风云。 虽伊周事业。 犹不足观。 及扣其心性。 则瞠目结舌。 及与谈心之妙。 亦未尝不謦欬击节。 及与之言佛。 则望望然不顾。 噫。 知有心而不知有佛。 是犹知二五。 而不知十也。 是以道术不明。 而英明豪杰之士。 亦不免坐蔽于此。 此非知之过。 其实不知之过也。 又非不知之过。 其实不信心之过也。 予窃谓非真不信心。 盖未有以真心告之者。 假而朝夕以真心实语。 熏陶渐染之。 虽不能自信。 抑将与之俱化矣。 世之君子。 生而闻见。 乃耳目之常。 即天纵之聪明。 且将亦与彼俱化。 故曰。 习俗移人。 贤者不免。 斯言可畏哉。 嗟乎。 长夜之叹。 为谁而兴。 余今置身东海。 空山大泽之闲。 冒险阻。 履危机。 几不免虎口者。 盖亦数矣。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此所以抱长夜之叹。 而饮泣与东海竞流也。 虽然一管灰飞。 而大地春生。 一叶辞柯。 而满空秋至。 第感之不深。 故应之不至耳。 年来兹土二三君子。 具丈夫骨。 见信自心者。 津津汗浃两腋。 而阳和之调。 将见。 予将骨化长波。 又复何憾。 王生牧长。 周生世父。 以癸巳冬日。 来入海叩。 其道味天然。 略无毫发。 拘拘俗习。 予深叹其为奇男子矣。 虽然。 牧长牧长。 世文世文。 皆知其本有。 而肯求之者矣。 予则有望于二子。 不望子作佛。 而愿其现宰官居士身而说法。 将见般若根深。 习俗浓厚。 熏蒸变化。 此土群蒙。 若人若物。 皆位之育之。 而生极乐之乡也。 子其勉之。 子其勉之。 何以称子。 示杜生孔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又曰。 隐居求志。 果何求欤。 轲之言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 此圣贤教人。 披肝露胆处也。 夫螳螂怒臂以当车辙。 此其志果何如哉。 吾尝观世之学者。 每曰有志于功名。 或曰有志于富贵。 或曰有志于忠孝。 举似可佳。 及乎稍遇挫辱忧患。 饥寒贫病。 不如意事。 则气消神沮。 呻吟困苦不可言。 稍有忤逆。 则忿不顾身。 酒色淫荡。 则乐以忘生。 是则居常所云志者。 未见如孔之所教不可夺。 孟之所教持之也。 此无他。 盖隐居未尝求之耳。 嗟乎。 挫辱忧患。 饥寒贫病。 拂忤酒色。 不大于车辙。 而人不小于螳螂也。 竟无一怒以当之。 此何以故。 学者深求此。 可与言志。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三书问与达观禅师某钝根下劣。 屈于尘习。 适特地走人间。 自以无谓。 不期锡杖落此。 岂知吾师精进力所摄持耶。 昨礼座下。 辱法爱。 连宵彻夜。 真言密语。 如咒病龙。 心心在云雨耳。 即殑伽能领深恩矣。 惟师一一辛苦中来。 某一旦坐受其惠。 竟何以报。 想十方诸佛。 定为此会生欢喜。 发赞叹耳。 此缘殊非小小。 某愚痴。 向谓琬公亦灵山会上人耳。 匪蒙携过云居。 亲见肝胆。 则某此生。 几不知此公矣。 承命作复琬公塔院记。 初不自量。 将谓易易。 遂莽卤承当。 及至雷音。 睹其真迹。 不觉气缩。 即以虚空为口。 大地为舌。 犹不能赞其功德。 况方寸流注乎。 因恳祈请法力加庇而为之。 尤难措辞。 马上至潭柘。 思已过半。 及睹师手书二经。 庄严妙丽。 读愿赞则泮然具足矣。 十五日暮归慈寿。 次日焚香礼祷。 而后操觚属草。 刚完使者持法音至。 讽诵数过。 欢喜绝倒。 劳法身特现尘中。 盖似慈悲太煞。 使某何以当此。 敬谢无量。 塔记谨此报命。 其文千二百余言。 但某心血止此。 有则尽吐之矣。 其间但欲点染虚空。 自觉少光焰耳。 愿师印证。 不吝郢削。 无使琬公见屈。 抑令观者增深佛种。 惟慈摄受之。 某和南言。 附达大师答书真可和南。 辱塔记。 即率众焚香顶礼讫。 疾读三四过。 令人无地可以寄口舌赞叹也。 苟非真得琬公之心骨之苦处。 安能吐辞等刀锯。 剖痛情哉。 宁惟使琬老朽骨生春。 即某足赖之不朽矣。 如是扶植法道。 将何以报海印主人。 咄。 一棒分死活时。 决不敢作世谛流布。 某再和南。 又。 憨山大师侍者某。 此回出山。 诸人以为突出意外。 那罗堀主。 此回来燕。 圆成无量功德。 岂惟诸人虑不及此。 即堀主。 亦不意憨头憨脑。 闯入是非闹蓝。 做许多好事。 发古德之幽光。 解众人之纷纠。 而道人亦得托不朽于寸管。 是无上供养。 惭何以消。 怖惧怖惧。 怀静送经圆赞并小叙。 谨奉命。 即著如奇呈正。 超如所持偈。 不遑一为发挥。 行恐触境逢缘。 终被物使。 奈何奈何。 道人行踪。 主人既还东海。 即亦往石经矣。 然再必一晤而别。 尚有数语。 似不可少者。 某再和南。 又。 承慈远问。 悲欣交集。 病病之心。 知在法眼。 望色决脉于十年前矣。 惟神明之秘。 久默斯要。 今岂逃洞见肝胆耶。 但今道人受病之原。 初为客邪所干。 中伤真气。 以致君火太盛。 销铄肺金。 内外交攻。 上下否塞。 栀子益母不用。 而用贝母。 转使大小便利不通。 固结日甚。 庸医误入肉寇。 热势益增。 几闷致死。 赖甘草解之。 而拣去肉寇。 得椒通和。 周身汗出。 道人幸佐以军姜得苏。 其同病者。 竟误中狼毒。 良医束手。 幸元气未损。 必不伤生。 须徐徐调理。 但真阴水生。 心火渐降。 客邪消伏。 真君泰然。 则可保复元气。 全生性矣。 感荷慈念。 远问受病之原。 其状如此。 惟赖白毫远照。 自受病以来。 虽大火猛焰炙身。 而五内清凉。 略无一念疲厌之心。 其视三界牢狱。 四生桎梏。 端若天光云影耳。 向来所入海印三昧。 俱成水月道场。 空花佛事矣。 幸得情关迸裂。 识锁顿开。 时将长策象王。 而逐金毛。 回步旃檀之林。 饥餐紫柏。 渴饮曹溪。 吾生之愿。 遂毕于此。 更不敢劳移步毗耶。 再施甘露。 但愿安隐那伽。 深入无际。 以待围绕三匝耳。 使回。 谨此奉慰慈注。 又。 世相空花。 翳目颠倒。 已不足论。 而成住坏空。 往来代谢。 有为如是。 法性湛然。 复何加损。 第念法缘未溥。 愿力未周。 向为智碍。 今则从空霹雳一声。 种种幻化。 云翳荡然。 且幸而今而后。 方为无事道人。 此正火聚刀山。 成就清凉如幻解脱。 斯实 圣恩。 于我不薄。 其他一切是非。 泯然殆尽。 又何足道。 若能成就无上道力。 一切佛土。 随愿往生。 又何区区拳石勺水间邪。 知师同体之爱。 爱逾骨肉。 同心之忧。 忧入肺腑。 故敢以此奉慰。 非妄语也。 不慧出期不远。 傥幻缘有待。 尚图荷策云山。 优游末岁。 其法喜之乐。 又当如何。 此又天龙所遣。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 又。 不慧障缘深重。 辱师同体慈力而摄受之。 所劳神用。 种种甚微细智。 固超情表。 岂容言喻。 旅泊话别。 挂[馬*凡]而西。 以新正五日抵桐江。 冒雪吊健斋。 晤见台公。 询休郎动定。 云业已束装明发。 有九江之行。 寻即遣书至吉水。 邀过桐江。 相聚舟中。 欢然道故。 宛若多生熟游菩提分法人也。 尔瞻闻之。 即迎过铁佛庵中相见。 机语甚投。 此君根器猛利。 况得休郎为前茅。 不一言之下。 则向之坚壁旗鼓。 不觉自偃。 顿然翻案。 大非昔日邹君也。 不慧过上元方行。 休郎送至庐陵。 会王性海。 此君天然道骨。 不意末法尘劳中。 有此上根利智。 将来成就法缘不浅。 因留连二日而别。 休郎即放舟东下。 想见知忍。 则可委悉因缘矣。 不慧于二月三日过庾岭。 旅邸壁间。 忽见师留题。 恍对法身而临宝镜。 欢喜踊悦。 因书偈曰。 君到曹溪我不来。 我到曹溪君已去。 来来去去本无心。 谁知狭路相逢处。 饱餐而去。 六日至曹溪。 礼六祖真仪。 顷即出山。 至五羊。 谒总镇王公。 囚服见之。 此公意气甚高。 亲见降阶释缚。 乃云公物外高人。 况为 朝廷祈福。 致此奇祸。 何罪之有。 吾辈正中心感重。 岂可以寻常世法相遇。 固让不可。 竟留款叙移时。 斋食而退。 且又遣力护送往戍所。 途涉千五百里。 道殣相望。 虽三尺童子。 亦操戈挟刃。 殊不辨其盗非盗也。 至电白。 其程犹半。 迤南山林蓊郁。 咫尺迷踪。 旷野高原。 迥无烟火。 穷日粒米不糁。 终朝滴水不啜。 雷地饥荒尤甚。 业已四年。 瘴疠大作。 时疫横行。 毒气熏天。 炎蒸蔽日。 枵腹罹灾。 死伤过半。 悲惨之状。 大不可言。 况复海岸腥风。 岚烟烈日。 触鼻透心。 神昏意醉。 此为罪乡。 诚非虚设。 私谓自非彻骨冰霜。 何能消此酷毒也。 仰庇诸所堪能调伏。 无生忍地。 即荷戈行伍。 不异道场。 但泉涸草枯。 无薇可采。 资非禅悦。 何虑不为西山饿夫。 惟不慧道愧先德。 遭时过之。 此业力所胜。 死生又何置念。 直以本愿未酬。 佛恩未报。 为惭愧耳。 窃念诸佛以不思议神力。 调伏众生。 非以一方便而折摄之。 欲其情枯智竭。 须知极境穷源。 冥益钝根。 真慈不浅。 傥法缘有在。 异日天假有缘。 与师对谈梦幻法门。 岂不以今日因缘。 为实证也。 惟师智光圆照。 天南万里。 不隔纤毫。 仰愿无缘慈力。 时以摄之。 又。 江头一别。 瞬息三年。 无时不寄情霄汉间也。 丁卯冬初觉音来。 得奉手书。 并荷慈惠。 法宝盈箧。 种种功德。 真洒甘露于焦枯。 布慈云于火宅也。 康祖赞。 点开髑髅金刚正眼。 读之令人遍身毛孔熙怡。 喜不可知。 此非无缘慈力。 何能至此。 觉音云。 杖锡有远游之念。 自尔不知所指。 此心逐逐妄想。 每与右武聚首。 未尝不对妙音色相也。 右武真奇男子。 前冬别时。 顶门一针。 渠自云痛彻至踵。 顿然翻案。 不慧因赠之曰。 觉非居士。 今已大非昔人矣。 此公别去。 时复寥寥。 所幸诸缘屏绝。 四大轻安。 无所损恼。 得以闭门穹庐。 究竟未了公案。 楞伽幸已脱草。 去夏摄引初机数辈。 演法华于武场。 以酬师之大愿。 有击节数纸。 此皆支离糟粕。 殊非真知见力。 但念此余生。 置身于无事甲里。 弥感 圣恩难报。 聊复以此消磨岁月。 且仗诸佛神力。 持以洗污教之愆。 故不惜世谛流布也。 适接法意。 不觉欢喜绝倒。 瞻金刚塔。 如对法身。 读诸祖赞。 如听梵响。 啜阳羡春茶。 如灌醍醐。 念此瘴乡。 何缘得此。 普令见闻随喜获益。 大义重来。 此亦僧中程婴也。 此子信根原深。 第习气不浅。 今幸撇来。 亦大损减。 又荷师法力摄持。 即此可望上进。 觉音此来。 大为抖擞胸中。 颇有乐地。 惜乎志有余而力不足。 亦不负此生。 可作金刚种子。 再出头来。 必不负善知识因地也。 渠闻师在匡庐。 函欲一见。 遂遣先归以报。 计大义入夏可至。 至时又当委悉。 又。 前大义来接法音。 欢喜无量。 知动定如宜。 甚慰远怀。 比来为曹溪因缘。 想闻之必大抚掌。 先心尚欲令义郎自燕而晋。 及临行。 念其二十年来。 跉跰他方。 今其师物故。 已二载余。 宁忍不拈瓣香撮培土乎。 因是遂立促还家山。 由楚而归。 不及布体座下。 今夏幻躯幸无大病。 第为荔枝魔发。 遍体疥疡。 又为假曹溪粥饭僧魔。 妄作鬼祟。 是故养病蘧庐。 此时正欲入山。 且幸某公发大道心。 愿作檀越。 第其人清澹如水。 志大力微。 师能以无作妙力。 遥伸右手。 过百一十城。 竖此金刚幢乎。 不知上方佛土。 宝威德如来。 何日为众生说法。 令我遥闻謦咳弹指之声也。 新岁三得中甫问。 慰安情至。 深感道义同体。 知应微车。 计秋中可抵蓟门。 侍座下耳。 粤孝廉冯生昌历。 乃此中弟子上首。 近书来云。 已入丈室。 何幸如之。 第不知此子去就何如。 傥在都门。 愿时时拔济。 知二护法。 大著勇猛力。 必致感应。 但听时节因缘耳。 又。 堪忍土中事。 种种幻化。 正宜法眼视之耳。 若入鹙子之目。 亦未免作净秽见也。 昨永顺持法音来。 知杖锡有灵岳之行。 回书径往报之矣。 旃檀如来因缘。 已悉前问。 盖佛神力不假于他也。 持去楞伽笔记。 奉入慧目。 以作法供养。 某下劣。 深知此一段大事因缘。 皆如来所遣。 圣恩所赐。 即此可为报恩地。 但愿此法普遍微尘刹土。 一切见闻。 同入自心现量。 即不慧委填沟壑。 则此生千足万足。 夫复何憾。 第不审就中有少分相应否。 愿大施金篦。 披刮翳膜。 其幸不在区区耳。 又。 春三月。 促觉音负病归。 是时尚想紫柏。 与五老争雄。 遣八行往讯。 忽顺禅人持秃笔字来。 则知已拖泥带水。 向万里无寸草处去也。 笑老痴为底事。 如此忙碌碌耶。 昨有人说长安路上。 有个没料理汉。 窃官家一坏土。 捏作丈六金身。 令无量人生颠倒想。 复将丈六金身。 撇向十字路上。 令往来驴马践蹋。 若紫柏老痴过此。 又作么生耶。 尝忆老赵州。 将一茎草。 作丈六金身。 老雷阳。 则将丈六金身。 作一茎草。 此个公案。 是同是别。 知在万仞峰头。 必发一笑。 老红盔。 近来毒气熏得。 耳聋眼花。 鼻塞咽闷。 不知何时。 向白银界里翻身。 一吐此恶习也。 又。 红盔去紫柏万里。 时闻说法音声。 在鼓鼙刁斗间。 如涂毒入耳。 转令瘴烟毒雾。 化作甘露。 日夜饱餐。 故当死不死。 更见钵沿蚊蚋。 贪涎流溢大千。 何时三灾火起。 烧为煨烬。 毗蓝飏去。 光音霪雨。 一洗劫灰。 净尽无余也。 曹溪旧称西天宝林。 比为魔宫鬼堀。 可笑紫柏老人。 神力不大。 暂求一宿不能安。 今天遣红盔。 特来洒埽。 八年之内。 极尽神力。 一洗殆尽。 魔党尽驱。 今将化秽邦而成净土。 变业海以作莲池。 老卢埋没千年。 今日始得转身吐气将来。 绝后再苏。 顿见光明赫奕。 但阁门坚闭。 不能顿现无量庄严佛土。 只待文殊遥伸右手。 过一百一十余城。 聊藉弹指之功。 便见重重无尽境界。 假使十方世界。 一一善财。 如佛刹微尘数众生参礼时。 可使一一顿入毗卢法界也。 此盖老红盔枪头上佛事。 旗竽下工夫。 较老紫柏。 端居净土。 坐莲花中。 吐广长舌。 为诸化身大士。 说利生法门时。 同别何如。 某禅人远来相问。 不减契顺走惠阳。 老红盔且无觉范别胡强仲气习也。 某舌端时时现出紫老法身。 居然在目。 敬持梵香一盂。 用伸供养。 唯慈照之。 与妙峰禅师某切自念。 钝根下劣。 结习浓厚。 乘夙善缘。 天幸吾师。 辱以真慈拯拔。 曲尽心力。 善巧方便。 面命耳提。 日夕无闲者数年。 居常切睹我师默造之心。 恨不能通身跃入我心。 顿令眼目动定。 若有灵圣者。 但土木坯胎。 终难变化。 虽然祷之既久。 入之既深。 不无感通冥应。 某情虽卤莽。 而于潜滋密化。 未尝不由吾师幻网三昧。 加被之力也。 云聚清凉。 月明空界。 自尔形分影散隐显同时。 虽于妙音謦欬。 势阻关山。 然其实相真身。 俨含心水。 别经五稔。 犹同一日。 道越三千。 不隔寸丝。 是则深居寂寞之滨。 益入圆通之境。 可谓迹逾疏而心逾密。 声日销而实日彰。 某之形神。 未尝去吾师一念也。 然某自知形器秽浊。 谓斯朽骨。 恶气冲天。 非寥廓大谷。 不足以藏之。 尘劳塞汉。 非汪洋巨浸。 不足以洗之。 故甘心拌命。 掷此山海穷乡。 而置尽绝之地。 且将无复人世矣。 不意默承护法菩萨。 运通宝藏。 顿使一光东照。 大破暗冥。 可称万世希有功德。 原其所自。 与者受者。 又皆尽从吾师圆妙清净真心流出也。 客冬某持法旨至。 接读十数通。 深见师心。 不觉涕泣交颐。 即所云。 喜心翻倒剧。 呜咽泪沾襟耳。 然所悲者。 非属于情。 而在出于常情者。 举目寥寥。 岂容多见。 是不容不感悲且痛也。 嗟乎。 某此生已矣。 竟同草木。 枯槁无疑。 至若报侍左右之心。 有怀未即。 惟愿我师真慈不弃。 心心圆照而摄受之。 令痴子不入颠倒狂途。 而安步归圆觉路也。 时幸托此一枝。 颇称幽胜。 傥识海波澄。 意吾师心月。 能自忍留光。 而不落影于此中乎。 又。 不慧平生。 每自克念。 于此长夜。 得值吾师。 可谓再逢亲友矣。 故自缘会三十年前。 即知有向上事。 二十年中。 常勤除粪。 此一念苦切之心。 未尝去于眉睫。 但恨积习深厚。 不能顿净现业流识。 有负师友法恩。 大为惭愧。 爰自离析以来。 忽十五年。 实已卧薪尝胆。 痛自策励。 未敢少惰。 第以幻翳未消。 犹沈幻网。 心知被缚。 力不自由。 良以慧剑不利。 不能顿裂。 此知痛处。 敢欺吾师。 及幸以法为缘。 知报佛恩。 即以幻网为佛事。 其荷负之心。 实持九鼎。 而法执之病。 益增七重。 将谓不负所生。 敢追先哲。 此实狂愚。 非谓慧也。 幸亦心知非正。 如梦渡河。 念蒙 圣主隆恩。 惠以金刚焰烁破重昏。 使历劫情根。 一挥顿裂。 回视昔游。 皆同梦事。 是故不慧。 以此庆快平生。 心知吾师必为我贺。 今虽远投瘴海。 如坐道场。 饱饮炎蒸。 如餐甘露。 荷戈之暇。 惟对楞伽。 究佛祖心印。 始知从前。 皆堕光影门头。 非真知见力。 是知诸佛神力。 调伏有缘众生。 非止一种方便。 若逆若顺。 无非令入清凉大解脱门。 火聚刀山。 无非究竟寂灭道场地。 而今而后。 或可谓不负己灵。 亦可谓不负师友矣。 于会心处。 随笔记之。 今将卒业。 此虽非正顺解脱。 聊以法自娱。 适足以见光阴不虚度耳。 意吾师闻此。 必发一笑也。 大义万里远来。 以得法音为喜。 第念此子。 持吾师一言付嘱于不慧者。 已十五年。 心如一日。 辛苦万状。 然于禅道佛法。 竟未启齿。 此真出世丈夫。 法门奇事。 今复依依万里至此。 岂不慧所堪。 况彼师亲皆老。 何独我为。 是以促归。 且以不慧行藏。 奉慰知己慈念也。 第缘有聚散。 法无起灭。 在正眼视之。 了无朕迹。 刹海不隔。 劫念圆收。 又何有去来彼此之相。 吾师处此久如。 谅不以天涯罪夫。 劳静虑也。 傥天假以年。 犹当白首同归。 以酬初愿。 惟禅悦滋神。 以道自爱。 又。 惟师以法界为心。 以行愿为身。 即弥纶华藏庄严尘刹。 当无疲厌。 此遐荒虽远。 正不出吾师毛孔也。 其摄受之心。 如珠网交罗。 光光相照。 更不容妄想于其间耳。 钝根年来坐此瘴乡。 所作佛事。 亦不出师幻网三昧。 第以情生智隔。 不能餐师法性之乐。 然亦赖此为消热恼。 作清凉地。 师其以为妄乎。 古人为到处家山。 随缘乐地。 不慧即不能全体。 适足以自娱。 楞伽四卷。 诚以印心。 吾师慧目肃清。 必深照洞彻其原。 即此生无对面之期。 而世世常为法侣矣。 又。 自入瘴乡六年。 不知霜风作何状。 今正月六日南征。 宿新州客邸。 寒风刮面。 不减塞上。 夜深拥纳。 梦想正在万丈冰雪中。 忽推门扣见者。 大义也。 乃惊喜绝倒。 所负北来诸故人书。 首开吾师函。 恍若对面坐五台拄地庵中。 枕膝夜话时也。 欢喜可知。 复询吾师种种功德。 种种庄严。 此家常事。 不假称扬。 尝读楞严经。 见阿难望佛惠我三昧之语。 将谓虚谈。 以今观之。 不但身坐瘴海。 即入铁围。 必蒙吾师足光先照矣。 所谓因缘会遇。 穷劫不磨岂妄语哉。 不慧今年五十有六。 不觉老至。 形容透俗。 心地日开。 常自私语。 若此形不化足以甘心苦海。 为人天作桥梁卧具。 此狭劣之见。 始由吾师扩之。 今更见其真耳。 大义之走瘴乡。 诚以为苦。 今遣归家。 可以休[欠*曷]狂心。 作己躬下事。 望吾师恶辣钳锤。 销镕习气。 是以不负吾辈。 亦不负其先心耳。 又。 不慧以业力迁讹。 掷此岭外。 不减曼殊在铁围。 师以慈善足光。 时时照拂。 亦不减菩提场中。 初成正觉时也。 大义来。 具荷摄受。 感不在言。 惟师愿轮日广。 三昧日深。 顾此区区秽躯。 亲近随顺如夙昔。 岂能再得。 不慧处此业乡。 三年余矣。 禅定解脱。 未知何如。 但所喜者。 学成真正俗人。 其所消磨日月者。 重增文言陋习。 皆多生积障。 今日尽发。 不知何日。 得三匝座前。 求忏悔耳。 先具数种。 师其为我印正之。 遥忆多宝妙塔涌现虚空。 但昔日灵山会上。 释迦分身尽集。 而塔户一开。 多宝出现。 吾师分身当何时而集耶。 令遥闻者。 不禁瞻慕之思也。 即有可散之花。 亦无神足可遣耳。 发布时间:2024-05-02 12:47:3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