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5 四界分别观 内容: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5 四界分别观复次,诸比丘! 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 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 如是比丘! 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 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 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南传长部二 大念处经277)复次,诸比丘! 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 恰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干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体。 如是,比丘以界观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南传中部一 念处经75-76)四大,梵语 catvāri mahā-bhūtāni,巴利语 cattāri mahā-bhūtāni。 为四大种之略称。 又称四界;界,即梵语 dhātu 之意译。 为重要之元素说,即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 即:(一)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梵 prthivī-dhātu,巴 pathavī-mahā-bhūta)。 (二)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梵 ab-dhātu,巴 āpo-mahā-bhūta)。 (三)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梵 tejo-dhātu,巴 tejo-mahā-bhūta)。 (四)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梵 vāyu-dhātu,巴 vayo-mahā-bhūta)。 生活在大地上或海洋里的一切动植物,无一不是靠着这片土地或海水的滋养而成长繁衍,但有情众生于自身易产生迷失,错认了暂时假合之四大为我,殊不知外四大与内四大是相同且无异的,众生之四大与外四大有如下之说明:(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如人身中之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之。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之。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之暖气属之。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动转属之。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因此于内身的四大片片析解观察,观身而住;于外身的四大片片析解观察,观身而住;于内外身相对地片片析解观察,观身而住;于内外四大无迷惑地观察,观生法而住;于往昔错认之内外四大逐渐舍遣,观灭法而住;于内外四大无惑认知迷惑渐除,观生灭法而住。 这些依身的观察自然会有「身是存在」的念头,但此身是多难系苦非依止之处,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四界分别观的目的。 发布时间:2024-04-04 14:10:5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