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为何威力无比 内容: 《大悲咒》为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共同赞叹,功德威力无与伦比,是所有法会佛事中都一定会持诵的神咒。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大悲咒》全文84句。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利益功德广如大海而叹莫能尽;无论是消障除难、得善遂愿,还是究竟的觉证解脱,《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议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广为利乐。 因而有不在少数的佛门四众弟子,虔心持诵《大悲咒》以自利利他、护持佛法。 大悲咒的来历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于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首次听闻大悲咒。 并受命以此心咒,普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当时的观世音菩萨位居初地,一闻此咒则超越八地。 成为法喜充满的八地菩萨,立下为利乐一切众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愿,发愿后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 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为之放光普照。 观世音菩萨此后又在无量佛会重闻此咒并亲自受持。 即使经历了无数亿劫的生死变易,也常所诵持而不废忘,也因持此咒而常以莲花化生佛前。 大悲法门的核心《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大梵天王为探求《大悲咒》的真实义,向观世音菩萨请问其相貌:“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 ”就《大悲咒》的“相貌”,观世音菩萨予以启导:“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一切法皆有形相,《大悲咒》所显示的“相貌”,即是《大悲咒》所具有的种种意义,这是《大悲咒》的真实相。 观世音菩萨在此处所开示的“相”,即是佛弟子所要探求和理解的“法”。 《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悲咒》的真实义,也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的真实义和修行准则。 大悲咒的功德利益听闻持诵《大悲咒》,可以灭除累劫重罪障难,获得一切安乐圆满,乃至成就无量功德善法。 依《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说,《大悲咒》所具有的大方便威神力,是不可思议叹莫能尽的。 概括起来,大悲咒有以下12种不可思议无量威神功德利益:1. 离三恶道苦听闻大悲咒的三恶道众生,能离三涂苦;诵持大悲咒的众生,不会堕落三恶道中。 2. 现生所求皆果遂诵持大悲咒,现生中的所求所愿都能果遂。 但排除不善的人,不至诚的人,以及生少疑心的人。 3. 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如理的发愿和称念名号后诵持大悲咒,坚持每夜诵满五遍,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的生死重罪;若对大悲咒生疑,即使诵念,连小罪轻业也不能灭除,重罪更加无效。 但尚且能种下成就菩提的远因。 4. 往生佛国人天诵持大悲咒,临终时十方诸佛都来授手,可以往生到任何向往的佛土。 5. 免恶死,得善生持大悲咒可以解决生死中最切身的善终和善生问题。 可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具备种种吉祥的善生。 无论现生暂时问题亦究竟解脱问题,大悲咒皆以不可思议方便力,遮止一切恶因恶果,具足一切善因善果。 免十五种恶死:持大悲咒能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遮止一切恶因恶果。 得十五种善生: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身根常得具足;道心纯熟;不犯禁戒;无论投生的时代环境和政治环境、人际和物资、身根和道心、法缘和根机等,都是妙善圆满的。 6. 消除一切病患诵持大悲咒,三界一切病患都能治好。 所有痛苦缠身的众生以此陀罗尼治疗,无不痊愈。 7. 得智慧、三昧、辩才,降伏魔外。 8. 常得诸神护卫对于如法诵持并对众生起慈悲心者,受观世音菩萨派遣的各路善神龙天会时时跟随,悉心护卫。 善神会轮流保护孤宿荒野的人,会化作善人给迷失深山的人指路,为需要的人提供水火等需求。 9. 速超上地声闻人诵持大悲咒,未证果的能速得证果。 听闻大悲咒的、修行书写的、如法而住的,四沙门果不求自得。 修行人或三千大千世界的诸神,未发菩提心的能速令发心。 未得大乘信根的众生,大悲咒能增长大乘种子的法芽。 修行六度未满足的能速得满足。 未达到初住的能速达初住,乃至达到十住;甚至能达到佛地,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诵持大悲咒能够快速超入上上地,大悲咒也因此而名为“速超上地陀罗尼”。 10. 成为加持之源诵持大悲咒者,自身便是无量功德宝藏,并且成为了他人不可思议的加持之源,成为尊重恭敬的对象。 11. 成为无尽功德藏大悲咒总持无量文义和功德,持诵大悲咒即是无量功德善法的摄藏。 12. 于诸实际问题能有所饶益大悲咒另有诸多具体的微妙利用,若除灾厄若药用,乃至启请观音等。 大悲咒全文及读音(咒文在上,读音在下):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1)námó·hélàdánā·duōlàyàyē。 南无·阿唎耶。 (2)námó·ālìyē。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3)pólújiédì·shuòbōlàyē。 菩提萨埵婆耶。 (4)pútísàduǒpóyē。 摩诃萨埵婆耶。 (5)móhēsàduǒpóyē。 摩诃迦卢尼迦耶。 (6)móhējiālúníjiāyē。 唵。 (7)ōng。 萨皤啰罚曳。 (8)sàpólàfáyì。 数怛那怛写。 (9)shùdánādáxià。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 (10)námóxījílìduǒ·yīméngālìyē。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 (11)pólújídì·shìfólàléngtuópó。 南无·那啰谨墀。 (12)námó·nālàjǐnchí。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 (13)xīlìmóhēpóduōshāmiē。 萨婆阿他·豆输朋。 (14)sàpóātuō·dòushūpéng。 阿逝孕。 (15)āshìyù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 (16)sàpósàduō·námópósàduō·námópóqié。 摩罚特豆。 (17)mófátèdòu。 怛侄他。 (18)dázhítuō。 唵·阿婆卢醯。 (19)ōng。 ·āpólúxī。 卢迦帝。 (20)lújiādì。 迦罗帝。 (21)jiāluódì夷醯唎。 (22)yíxīlì。 摩诃菩提萨埵。 (23)móhēpútísàduǒ萨婆萨婆。 (24)sàpósàpó。 摩啰摩啰。 (25)mólàmólà。 摩醯摩醯·唎驮孕。 (26)móxīmóxī·lìtuóyùn。 俱卢俱卢·羯蒙。 (27)jùlújùlú·jiémé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28)dùlúdùlú·fáshéyēdì。 摩诃罚阇耶帝。 (29)móhēfáshéyēdì。 陀啰陀啰。 (30)tuólàtuólà。 地唎尼。 (31)dìlìní。 室佛啰耶。 (32)shìfólàyē。 遮啰遮啰。 (33)zhēlàzhēlà。 么么·罚摩啰。 (34)mómó·fámólà。 穆帝隶。 (35)mùdìlì。 伊醯伊醯。 (36)yīxīyīxī。 室那室那。 (37)shìnāshìnā。 阿啰嘇·佛啰舍利。 (38)ālàshēn·fólàshělì。 罚娑罚嘇。 (39)fásuōfáshēn。 佛啰舍耶。 (40)fólàshěyē。 呼卢呼卢摩啰。 (41)hūlúhūlúmólà。 呼卢呼卢醯利。 (42)hūlúhūlúxīlì。 娑啰娑啰。 (43)suōlàsuōlà。 悉唎悉唎。 (44)xīlìxīlì。 苏嚧苏嚧。 (45)sūlúsūlú。 菩提夜·菩提夜。 (46)pútíyè·pútíyè。 菩驮夜·菩驮夜。 (47)pútuóyè·pútuóyè。 弥帝利夜。 (48)mídìlìyè。 那啰谨墀。 (49)nālàjǐnchí。 地利瑟尼那。 (50)dìlìsènínā。 婆夜摩那。 (51)póyèmónā。 娑婆诃。 (52)sāpóhē。 悉陀夜。 (53)xītuóyè。 娑婆诃。 (54)sāpóhē。 摩诃悉陀夜。 (55)móhēxītuóyè。 娑婆诃。 (56)sāpóhē。 悉陀喻艺。 (57)xītuóyùyì。 室皤啰耶。 (58)shìpólàyē。 娑婆诃。 (59)sāpóhē。 那啰谨墀。 (60)nālàjǐnchí。 娑婆诃。 (61)sāpóhē。 摩啰那啰。 (62)mólànālà。 娑婆诃。 (63)sāpóhē。 悉啰僧·阿穆佉耶。 (64)xīlàsēng·āmùqiéyē。 娑婆诃。 (65)sāpóhē。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 (66)sāpómóhē·āxītuóyè。 娑婆诃。 (67)sāpóhē。 者吉啰·阿悉陀夜。 (68)zhějílà·āxītuóyè。 娑婆诃。 (69)sāpóhē。 波陀摩·羯悉陀夜。 (70)bōtuómó·jiéxītuóyè。 娑婆诃。 (71)sāpóhē。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 (72)nālàjǐnchí·póqiélàyē。 娑婆诃。 (73)sāpóhē。 摩婆利·胜羯啰夜。 (74)mópólì·shèngjiélàyè。 娑婆诃。 (75)sāpóhē。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76)námóhélàdánā·duōlàyèyē。 南无阿利耶。 (77)námóālìyē。 婆嚧吉帝。 (78)pólújídì。 烁皤啰夜。 (79)shuòpólàyè。 娑婆诃。 (80)sāpóhē。 唵·悉殿都。 (81)ōng·xīdiàndū。 漫多啰。 (82)mànduōlà跋陀耶。 (83)bátuóyě。 娑婆诃。 (84)sāpóhē。 发布时间:2024-03-28 08:55:4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2138.html